20210408 某商业项目设计纪实(一)

发布于 2021-04-08 13:35

刚入职那会,H哥就说到今年有个Shopingmall项目急需结构专业介入。可能城市公司此前在当地确实没做过多少商业项目,所以现阶段对此项目还是很重视。重视在结构专业的角度无非就体现在三个维度:时间、成本和质量。结构专业应当以技术切入,但又得跳出技术去应对设计管理中面临的种种事项,在项目实施的关键线路以进度第一、成本可控、质量保障为第一纲领。
时间维度而言,深刻领会项目对应时间上的需求,正确给出专业的意见及对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重难点事项、需要突破的时间节点提供解决方案或思路。
成本维度而言,深刻领会成本对应经济性的需求,了解成本构成,确定合理目标。在设计开展的各个阶段给出专业意见,并争取做到极致最优,发挥专业上的优势,也是体现价值的关键路线。
质量维度而言,对工程应心怀敬畏,通过自身积累在技术上直接把控,或是借助第三方间接把控。积极与各个端口对接(尤其是工程),抢工阶段考虑施工可行性及设计前瞻性,不同工种交界处合理划分工作界面,做好风险预判及应对措施。——三维度说法摘自朝露
记得在YY那会,K哥就和我谈起过,在地产设计部门工作的初期与图纸打交道约占工作量的比例可能在50%,慢慢的适应进来后,可能就下滑到30-40%,一个成熟合格的设计管理者必然在30%以下,所以你必须在认识上有所转变。经历了YYZY的两段设计管理经历,重回地产,我想我算是准备好了!
  1. 竖向构件的尺度是否有优化空间,配筋是否有超配过多;

  2. 精装需求,地上结构梁高需控制在1.1m以内;

  3. 左上角型钢混凝土悬挑方案重点核对;

  4. 核对桩、承台等基础构件是否有优化空间;

  5. 地上车库无梁楼盖,是否存在审图风险;

  6. 地库停车效率;

另外对基坑支护也大体过了一遍,发现支护BG01存在的问题:

  1. 支护立柱桩与工程桩冲突;

  2. 坑底标高与主体底板标高不匹配;

  3. 边抛撑无底板支撑,此处抛撑应根据坡道标高优化;

问题:基础设计审图已经合格,但在审核的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同时也带来了后面的故事。为何承台按最小配筋率附加了面筋,这与之前的认识冲突了啊!还有单桩承台配筋显然偏大。。。还有多桩承台的布置明显可以调整为规则截面,承台高度也是明显偏大,带着这些问题第一时间和优化单位碰头,意见一致。
沟通:和设计L工沟通了一下,他也比较实在,能修改的基本都答应优化,但是对于多桩承台的面筋及单桩承台构造筋不太同意修改,并抛出了是审图专家特意提出的,他没办法拒绝。对于这种与我以往经验相悖的做法,我第一时间请教了F君,F君给出的回应也是基本不会在承台面附加筋。很明显承台面在水头作用下是受压侧,为何需要附加?
好吧,论不过他,我试图用《混规》8.5.3条去说服他,但立马被怼,你凭什么认为承台为次要构件,我解释道,我只是提供一种思路去考虑这个问题,我不认为承台为非主要构件,老先生说什么不认同这一条。
我只能再想其他突破口去支撑我的观点,见老先生慢慢对我也客气了起来,我也道出了我们作为甲方的难处,结构岗位在甲方不就是在确保项目安全的前提下作减法么?老先生也表示理解,提出你只要能提出有理有据的观点支撑你想优化的地方,我还是可以妥协的。
我始终觉得承台顶应该不会有拉应力存在,也相信目前软件要出这个结论也不难,于是和老先生协商是否可以提供有限元结果来佐证我的观点,如果显示均为压应力那就不考虑附加,老先生没有反对,暗示我出了结果咱们后面一起研究呗!
回到单位后和设计L工简单说明了一下情况,并要求尽快提供相关报告,几天后送审,审图通过。提交成本同事修改过程,测算优化量。
思考:对于沟通而言,首先态度必须放到第一位,带着谦卑的姿态去,你也会赢回来尊重。刚开始去的时候,老先生对于我是有所保留的,因为在他眼里此前和他对接的同事对他多有“冒犯”。慢慢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直到比较随和的和我进行技术探讨。
第二点就是理解对方的立场,比如老先生肯定是作为对技术合理性层面的坚持,你如果能在技术方面提出有理有据的证词,那僵局即可迎刃而解,其实技术沟通才是最简单的沟通,就怕那种不讲道理一意孤行的坚持,那种确实是很难去打破。
第三点,坚信你说相信的事情,并集合各方资源去论证让人信服,这个过程执行力很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