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自己好,为何那么不容易?
发布于 2022-05-19 06:14
这种不愿意承认自己好的模式经常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每次的表现形式都不太一样,但都是换汤不换药。
01
“否定式自恋”与“核心自我价值”
这位女士的确是个非常“自恋”的人。人们通常认为自恋就是经常说自己很漂亮、很出色、方方面面的能力都很强。其实自恋还有一种类型,就是上文提到的否定式自恋。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全是否定的,固执地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好的人,或者是一个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且固执地坚持这种评价,那么他就处于自恋的维度。
一个人如果长期处在自恋的维度中,对其他人漠不关心,只对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方式、看法、表情感兴趣,在和他人建立的关系时,就不可能有另外一种关系维度,也就是客体关系维度。而只有在客体关系维度中,才能真正与他人连接。
当然,一个人处在自恋的维度中并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他故意为之,这和他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比如有些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可能经常看到家人皱着眉头露出很不满的表情。这时,她就会感到自己给家人带来了麻烦,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类似的感受,核心自我价值就会不断受到不良影响。如此形成的核心价值将会影响她的一生。
如果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核心价值是如何形成的,则会产生这样一种体验:我是一个没用的人,只会给别人添麻烦,成为别人的累赘。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喜欢讨好、取悦别人,或经常责怪自己,或不断强调自己对他人的付出。这些做法都是因为他们的核心价值比较低。
一个人如果核心价值比较低,就会寻求一种深层策略,尽可能让周围的人都对自己满意,或者为周围的人提供更多价值。
02
自我封闭状态和“侵入性体验”
对一个婴儿来说,如果其他人尤其是妈妈能积极满足他的需要,那这个世界就是安全的,婴儿就能体验安全感。
可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不断被大人要求做各种事,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一个不断索取的世界。而且如果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常无法满足别人的要求,就会产生一种非常无力且恐慌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会如影相随,从婴儿时期到幼儿时期,从童年到成年,甚至伴随一生。
这样的人会发现上述模式一直在自己的生活中发挥作用,但又不知怎样才能改变。与此同时,内心又觉得一定会有某种方法可以改变这一切。
这就好比很多人一遇到事情就会问别人我该怎么办,或你认为我该怎么办。这其实也是一种模式,即总在对身边人尤其是对妈妈察言观色,特别渴望依赖妈妈,得到妈妈的保护和满足。
在这个过程中,人会不断揣摩妈妈对自己的要求,判断她是个好妈妈还是坏妈妈。好妈妈会让我们满足,坏妈妈只会一味地提出要求,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很多人内心始终对好妈妈充满幻想,甚至会想象出一个好妈妈,用那样的形象投射向周围所有人,包括朋友、亲密伴侣甚至陌生人。
他们总在想,好妈妈会积极满足我的需要,不会对我提出任何要求,会无条件地爱我,对我好,会不断地夸奖我,那样才是真正的好妈妈。他们会用某个臆想的形象去投射他人,对他人产生期待。
这种期待很不合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失望:被他人责怪、成绩被否定、表现不被认可等。这种失望会让他们再次陷入坏妈妈对待孩子的模式,很多人际关系也会随之进入这种状态。
这种人际关系根本无法滋养一个人的成长,于是,他们在人际关系中一再退缩,与其他人隔离开。就这样,人会逐渐把自己封闭起来,过度保护自己,然后变得越来越自恋。
处在这种封闭的自恋状态中的人,讲话时突然被打断或突然得到别人的赞美,对他来说其实是一种侵入性体验。无论别人说了什么,都会在刹那间与自己建立一种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可能只是暂时的,却会让人不知所措,因为他的自我封闭状态被对方打破了。
接下来,他会不断留意对方对他的态度,讲话时就会分神。就像演讲者总在留意下面听众的眼神或反馈,自然没办法顾及自己演讲的内容。情绪焦虑、要求苛刻的妈妈经常会给孩子造成这种侵入性体验,比如孩子正在玩玩具或做某件事,妈妈突然冲进来说他做错了,指导他应该怎样做。
讲话时突然被人打断就好像焦虑、苛刻的妈妈又冲进来了,他可能会被吓一跳,不知所措,好像处于年幼时呆呆地看着妈妈的状态。
图:听
03
“妈妈”的内化
为什么这些孩子始终无法跳出妈妈的影响?
这是因为他们的核心价值比较低,而妈妈又是如此强势,不断被入侵的体验让他们的内心对妈妈产生了这样一种认同:妈妈对待我的方式可能是对的,这是一种爱的方式。
如此,他们会慢慢地把妈妈内化到自己的心里,把自己的一部分变得和妈妈一样。妈妈以何种方式对待小时候的他们,他们就会以何种方式对待自己,像妈妈一样不停地指责、否定自己。
同时,他们也会不断地指责、否定、挑剔周围的人和事。就这样,他们把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妈妈。可是妈妈给了他们很多不好的体验,他们当然很不情愿成为另外一个妈妈,却无法摆脱对妈妈的评价和妈妈对待他们的方式。
有句话叫“打是亲,骂是爱”,也就是说有些人明明被打了、被骂了,还是觉得双方的关系特别亲近。这是因为,比起被对方忽略、抛弃而引发的恐慌,被打骂至少能和对方建立一种短暂的连接。
如果一个人内心非常孤单,就会特别渴望与人建立某种连接。如果人感到特别无助,就会非常渴望能依赖别人。因此,他们会依赖妈妈,依赖妈妈的评价及妈妈对待他们的方式,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由妈妈发表看法,做出评判,提供指导。
这种做法其实是在满足妈妈,更重要的是忠于妈妈。
为了维持这种忠诚,他们甚至会在一些事情做得很顺利时故意搞砸,重新把自己变成妈妈眼中那个糟糕的自己。
其实,从和妈妈的关系角度来看,他们故意把很多事情搞砸也是在表达对妈妈的愤怒:你看,我在用自己的失败证明你的失败,你不是一直希望我变成一个完美的人吗?你不是一直希望我变成一个出色的人吗?现在你看我把什么事情都搞砸了,每次把事情做得稍好一点,我都会再把它搞砸。
当然这种关系中的“妈妈”已经不是现实中的妈妈了,而是已内化为其自身一部分的“妈妈”。因为不能处理好和这个“妈妈”的关系,他们才出现了上述的种种表现。
— THE END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