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我们为何会情绪化——家庭教育公益课第三课

发布于 2022-05-20 02:10

面对孩子,我们为何会情绪化?


家庭教育第三课


       96%的父母都曾经对孩子说出过非常具有伤害性的话语。

      有些父母对于孩子的内心感受是不的,他们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求生存”上,认为情绪是无用的。他们可能在无意识中伤害了孩子。

      但其实很多时候,许多父母都认可要带着爱耐心教育,也已经意识到冲孩子发脾气对解决问题没有帮助,但为什么面对孩子,家长要做到情绪稳定这么难呢?



5月18日晚,吴金容老师带来《家长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专题讲座,引导大家观察和探索自身情绪的由来。

家长情绪的由来

  1. 父母自身在生活、工作中有压力和情绪需要发泄,而无论在同事、父母、爱人面前去宣泄情绪,会带来更高的关系破裂的风险,面临道德层面的指责。而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必须要依赖于父母,把孩子当“出气筒”是最为安全的选择。

  2. 父母在孩子身上投射了许多自己未完成的理想、期待。例如,我小时候没能好好读书,所以孩子一定要珍惜学习的时间。当孩子没能如愿成长时,父母感受到的是自己理想的毁灭和强烈的失控感。

  3. 父母会希望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按自己的预想去培养教育孩子,避免孩子犯错吃苦。例如,我吃了读书少的亏,所以我的孩子一定要努力学习以后当博士。而当孩子没能体会和学习到自己的经验,父母会有深深的恐惧。

2

看到情绪



       当父母将自己的情绪、期待、经验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感觉到压力很大,内心越来越沉重,也就越来越没办法成长。当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陷入自责中。父母也会感到越多的失望和愤怒。


       而改变之道,可以从和看到自己真正的情绪开始。当我们看到它的存在,就有机会去选择另一种不同的反应。

     通过对情绪由来的分析,吴老师引导大家去观察和记录自己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最为频繁的“事故”是什么,自己的负面情绪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它背后有着我们自己怎样的需求和期待?


    当我们看到它的出现,可以尝试给出和原来不一样的应对方式,例如,给自己做几次深呼吸,喝一杯水,去楼下散散步。


互动思考


2022

5/18

后记

      家庭教育公益课堂已经连续开展了三周,家长们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踊跃分享自己的经验、心得和感受,创造了良好互动的氛围,使得课堂增色许多,也期待更多人加入到亲子教育的学习之旅中。


      接下来仲恺心理健康文化协会还将继续开展心理个案辅导、心理团体沙龙、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宣传、心理队伍培育等心理关爱服务,构建个人、家庭、社会对未成年的心理关爱服务体系,为未成年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