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 端午的起源,你了解多少?

发布于 2022-06-03 08:55

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又是一年端午至。历史的车轮碾过2300余年,端午节在今日仍弥散着悠久的文化馨香。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是“初始”之意,“午”与“五”通音,“端五”即为“初五”。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因此端午又有“重五”“重午”的称呼。

挂艾草、戴香囊、饮雄黄、吃粽子、赛龙舟……在这一个个传承世代的的习俗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两千多年前的圣贤情怀,还可以体会到国人守护端午、珍重传统的情怀。

在现代文明的浸染下,这份情怀不仅没有丝毫褪色,反而呈现出更加繁华热烈的景象,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端午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以来就有好几种说法: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辟邪说……每一种说法的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民俗事实作支撑。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在学术界,一般会把辟邪说作为端午节的历史源头。

从时间上讲,辟邪说的确比屈原说的年代早了许多。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在夏至这一天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有说他们是祭祀“百物之神”的,也有说他们是祭祀“死神”的。不论是什么说法,我们都会发现,这一天里人们进行祭祀,必定是有所忌惮、有所希冀和祈求的。

没错,夏至这天之后,黑夜将会一天天变长,并一直持续到冬至。早期人类惧阴而向阳,这种变化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恐慌。除此之外,进入农历五月的华夏大地,天气变热,瘟疫盛行。植物茂盛葱绿,百虫复苏,蚊虫滋生。在这种环境下,身体强壮的人都容易得病,更别说那些体质孱弱的人了。

在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里头,就有这么一句形容五月的话:“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五月五日当天不晒荐席”。《荆楚岁时记》也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曝床荐席及盖屋”......

看来,由于缺乏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古代人民往往会把自己的身体变化与时序变化联系起来。这种对宇宙、自然、人类的原始观点,使五月变成一个“恶月”。

古人也常常把罪恶、死亡、天灾和人祸归结到神灵身上,因此,从夏代开始,每到农历五月,人们会把牛的脑袋砍了用来祭祀,赶走“死神”的威胁。到了西周,这种残忍而野蛮的做法才逐渐被摒弃。为了替代牛头,人们便用草裹上米做成牛角的样子摆挂在家中,并称它为“角黍”。这种具有辟邪意味的“角黍”,便是今日粽子的原型。

辟邪的说法,自然也与祭祀扯上了关系。因此,网络上关于“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不要说'快乐’而要祝'安康’”的说法,似乎也不无道理。

但辟邪是为了安康,其本意也是祈愿生活幸福快乐。

所以,小编在这里祝您和您的家人端午安康,生活幸福快乐!


/

/

图文编辑|马立苹

图文排版|马立苹

责任编辑|刘雯雯

图文审核|马国庆


终审|张慧敏

指导老师|安晋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