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uSarah:高晓松在德国吃得开吗
发布于 2021-09-02 05:58
最近内娱实在有点风云变幻,简直措手不及。今儿在复兴岛乐队的群聊里,看到了高晓松的突凉回顾史——这是要盖棺定论啊。
关于高晓松的一切,其实洒家也没啥发言权,除了他写的《月亮》当时听呆了我,大一就给他写过一封信。然后收到一封EMS回信(暴露年龄,当时EMS快递老上档次了,都传达室专门来找那种),高晓松手写回复,洒家好生激动了一阵子,结果同寝室的Delele一撇嘴说:“你看他信背后都写了编号,可见也是批量化生产。”加之他的回信非常鸡贼,基本就是原信格式抄写版,丝毫没有任何信息流转的余地,也就按下了。
洒家只是想告诉他我很喜欢《月亮》,老狼唱得也是真卖力气,感觉就是上台唱前得含一片西洋参,也不知下不下得了台那种不吝真气的唱法。
换一个角度,我想讲一讲如果高晓松在德国,他的境遇会有怎样的差异。
因为B站那段檄文里,集中火力在喷高晓松的学历问题,因为他的最高学历就是大学肄业,檄文里认为他并没有资格被称为知识分子,所谓“公知”不过是他给自己脸上贴的金箔,或者说,是一种“人设”。
那么在德国,一个大学肄业人员,有没有可能被称为知识分子呢?
首先,有一些误区,比方我们传统上以为西方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占同龄人比例一定非常高。我们来看一下实际的数据,德国拿本科学士学位的青年人,占同龄人的比例是18%。而这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这个概念,即为(本科+高职高专/适龄人口),也就是同龄中的大学生率,在我国是以下数据:
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15%
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0%
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了48.1%
数据来自教育部《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情况》
当然,这个数据做绝对对比是不恰当的,因为德国的青年返校复读率非常高。换句话说,德国的年青人只要他想,他可以随时返回校园,重新开始学习攻读学位。我家老三的干爹,高中毕业后干的是铁匠,怀抱共产主义理想到加勒比海岸从贫民窟捞出来一个拖着两个孩子的女人,带到德国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自己徒手建了一栋房子,然后又离婚再婚,一直到29岁,才决定重返校园,最终获得学士学位,现在是机械模具设计师——他们的机会成本相对于我们要低很多。
而我们,纵然如高晓松出身书香门第,一旦错过了应届这一季,这一生也很难再补种而有收成。
但无论如何,18%之于48.1%,已经是相当程度的悬殊差距。从中我们大致可以窥探出一些端倪。
与此同时,另一个数据很有趣,就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每年人均书籍阅读量。中国人不到五本,德国人大约在10本到15本之间。相等于关于前者的两到三倍。
当然,我们可以认为中国老龄人口拉底整体数据,比方洒家家族上一辈,最有可能翻阅的书籍是菜谱,大概率一本够翻三五年。但是洒家同龄的,除了好像看网络小说很来劲,好似也不见得能能为数据做多大贡献。就连洒家自己,最后一次啃完非常耗费真气的书都是生孩子以前的事了——孩子都8岁了,呵呵。
这里忍不住要盘一盘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的问题。原话丁元英是这么说的: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强势文化在武学里称之为秘笈,弱势文化因为易学易懂易用,就成了流行品种。
这里就中国文化和德国文化,究竟谁是强势文化,谁是弱势文化,可能洒家没法做评判。但高晓松在中国的走红可能可以说明一点问题,因为他擅长的,大概可能也许,属于弱势文化。
比方令他走红产生流量的《晓说》,在因为版权而无法在德国收听之前,也是洒家的精神按摩产品,其作用一如八爪按摩器,不用动脑子,上来就能听,啥时候关掉都不至于抓耳挠腮,听完还不会有负罪感,比起韩剧这种精神A片纯粹消磨荷尔蒙,正义得太多。
但是,要注意,如果你消费的文化产品,太多属于弱势文化,大概率你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定位可能在哪里。
高晓松在内娱的走红在德国可能很难照搬,是因为可能也许大概,德国的文化稍微强势一点,靠聊野史能不能红到那个地步,洒家存疑。
另一个原因,是德国人相对理性客观。换句话说,德国人崇拜的门槛可能更高一点。
专业挖坑祖师爷:达芬奇
反观中国,绝对盛产通才,不仅大师都是通才,而且连药材都是包治百病。出来就是上治各类疑难杂症,向下难言之隐一洗了之。
想要罗列中国的通才,那可太多了。往古了说范蠡可能是通才的祖师爷,接下去就开枝散叶,连关二爷都要月下读春秋。到了近现代,但凡有头有脸的,都要往无所不能方向发展。比方马老师就憋不住仅仅只是商界大拿,要搞德艺双馨老艺术家人设,跟天后王菲对唱啊,顶一头脏辫摇滚啊... ...
还要做武林盟主,单手拿下李连杰,吊打吴京,一脚蹬飞甄子丹那种。
高晓松老师除与其说是知识分子人设,不如说是通才人设。公知哪赶得上通才高端啊。而他除通才之外的另一个重要人设,基于其对于美国的深入了解——这一点讲老实话,我觉得还是需要的。
东西方之间,因为文化差异有太多误解。只是高晓松的解读过于扁平和片面了。比方海外华人的定位,就是拼命给德国人解释中国很多行为背后的文化属性,再给中国人解释德国人的。加强沟通和理解才是重点!一味跪舔或者贩卖情怀,怕是益处不大吧。
昨晚中国宣布双减,这事儿德媒也宣传了。看新闻看得我忍俊不已的是,德媒认为之前的精英教育路线其根本原因,是一D... ...因为没有多D合作导致教育路线专制——这解题思路,只有我初二政治考试的水平啊。我那时完全不懂怎么答大题,就背了一个答案,然后无论问题是啥,我都往那三条答案里去靠... ...
德国需要有人给他们整理一下答题思路啊!
综上所述,如果高晓松在德国,因为非常了解中国文化,开了一档脱口秀,专门讲中国段子,收视率能不能及格都是两说。但如果因为非常了解美国,要开脱口秀讲美国,恐怕根本就没人会去听——德国中学生交换生去美国一住一年的孩子比比皆是,谁要听你解读美国呢?
回过头说,高晓松才华肯定有,只是江郎也有才尽的一天。于他,也许求仁得仁。但是回头对于他的爆红,也只是一个文化现象的反射,不是他,也有高大松,高中松。所以实在不必对他个人,过于耿耿于怀了。
更多阅读:
Frau Sarah:德国到郑州暴雨灾害对比与反省
FrauSarah:沦为生育机器名校女学霸的人生,没那么容易反转吧
FrauSarah:父亲节的伪命题... ...
我和孩子交换了三天人生
FrauSarah:比代孕更合理的小小建议——不知郑爽听不听
FrauSarah:离不了的婚,是对孩子最大的创伤
Frau Sarah:婚内出轨的第三种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