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人故事|任鹏:一位优秀的摄影师是怎样炼成的?

发布于 2021-09-02 12:30

任鹏: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一级摄影师。从事影视作品的摄影和导演工作。他所拍摄的军事题材影片,多次荣获意大利世界军事电影节大奖及国内金鸡、百花等众多奖项。2015年,任鹏担任电影《胜利大阅兵》的导演和总摄影师。该片记录了9.3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现场盛况,并作为阅兵纪录片电影首次在全国院线公映。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现场工作的任鹏

任鹏老师作为八一电影制片厂军事片部的一级摄影师,亲历了中国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港澳回归、两届军委主席的交接仪式、98抗洪、03非典、08年汶川地震、四次天安门阅兵大典……这些历史性时刻他身临现场,亲眼见证;他用镜头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然而,这崇高的使命和沉甸甸的责任对摄影师的要求也异于常人:如何抓住关键画面,记录下历史性时刻?如何拍出美感与艺术,让影像鼓舞世人永远流传?这些不仅需要摄影师有着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一流的摄影技巧,在关键时刻还需要他们有过人的智慧和能力,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决心。

独特视角成就纪录艺术


在重大历史现场,能不能拍得出彩,不仅要求一位摄影师对拍摄对象、拍摄素材有着清晰的判断和取舍,还需要他们有另辟蹊径的独道眼光。在拍摄汶川地震时,任鹏第一时间赶到了救援现场。面对满目疮痍,任鹏心如刀绞,目之所及皆是断壁颓垣,脚下踩着的都是如山的尸骨……好在任鹏并没有让悲痛的情绪干扰他职业摄影师的理智判断——当他得知其他记者和摄影师都蜂拥着温总理到都江堰进行采访报道时,他知道自己再跟风而去,无异于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他果断转往其他重灾区,为自己开辟了“新的战场”——北川。

在灾区北川救援现场拍摄的任鹏

在这里,他成为了第一个记录下重灾区北川灾情的摄影师,比其他媒体人都要早到一天。任鹏在北川不眠不休地连续拍摄了半个月的时间,记录下了我军全力救援的悲壮场面和“断腿芭蕾女孩李月“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其所摄制成的影片《为了生命》不仅同时获得了意大利国际军事电影节“最具有社会影响力”一等奖、俄罗斯奥泽罗夫国际军事电影节金剑奖特别大奖;在美国白宫放映结束后,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盖茨特意向中方代表团询问,能否找来5张光盘,日后放给家里的孩子们看,让孩子们懂得生命的脆弱和可敬。 

球形思维带来最佳机位


拍摄历史性的重大场合,变数更大、约束更多。如果摄影师无法对拍摄对象和现场情况进行清晰的预判,往往会功败垂成。任鹏拍摄神州五号飞行员杨利伟成功归来时,现场有三四百位记者、摄影师挤在返回舱门口,根本容不得摄影师去选位、对焦、拍摄。然而,多年的经验和提前准备的习惯让任鹏早就预料到了现场的情况。于是,他比其他人都提前行动,早早地等在了杨利伟返回舱门口,抢拍杨利伟出舱一刻的近景。等别的摄影师蜂涌而至时,他逆流而出,爬上自己预先搭建好的1.5米的小小拍摄台,左右开弓,一手举着灯,一手用相机拍下大全景并让摄像机开始工作……抓到一两分钟的现场画面,任鹏见好就收,坐进搭载杨利伟返京的专机里,继续拍摄杨利伟的近景……整个拍摄过程全部避开人流,完成得从从容容。而当别的摄影师只能拍摄到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现场画面时,任鹏早已成为继胡总书记视频慰问后,第一位采访拍摄到杨利伟的摄影师。

任鹏不仅在每个重大场合都能成功拍摄,他还很善于总结方法论。他说,这么多年来支持他成功拍摄的,是一种摄影师的“球形思维”:既不能只考虑摄影本身,而要思考整体拍摄方案。以摄影师本人为球心,思考上、下、左、右、前、后的人与物的动向与状态,以及现场的大环境、地形,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应变方案。正是靠着这样百无一漏的思维方式,任鹏每次都能够对拍摄对象及其行为进行准确的预判,因而能够快人一步,提前准备到位,获取最佳画面。

使命感激发不断超越


能拍摄万人空巷、举国欢腾的天安门阅兵仪式,不知道是多少摄影师的梦想和心愿。而任鹏分别于1984年、1999年、2009年和2015年四次参与天安门阅兵仪式的拍摄及导演工作。2015年,他成为了记录庆祝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的电影《胜利大阅兵》的导演及总摄影师。


任鹏在指导参加阅兵仪式的官兵配合拍摄

前三届积累下来的拍摄经验和对军队特点的熟悉让任鹏在镜头调度方面驾轻就熟。任鹏说,老百姓最爱看什么?就是爱看军队排山倒海的气势,感受扬我军威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电影《胜利大阅兵》的画面中,士兵们总排列得错落有致,并均匀地排列成直线、斜线、对角线。齐整还不够,为了体现磅礴,他用中焦段镜头将士兵压缩,整个队伍又显得紧密了起来,排山倒海的气势扑面而来,给人经久不息的视觉震撼。


《胜利大阅兵》中的军队行进画面

而人所不知的是,在此次《胜利大阅兵》的拍摄现场,任鹏却遇到了比拍摄往届阅兵仪式更大的困难:被分派的机位比往届少、拍摄位置也非常不理想——在天安门的核心区域无法架设摄影机。在这样的条件下,即使能够完成拍摄,也无法达到往届阅兵电影的艺术标准。而想要超越前三届的拍摄效果,更如同登天之难。

然而,任鹏“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军人风范,让他迎难而上。他动用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圆满地完成了这一使命。他在天安门拍摄地点精心选择和安排了45个机位和空中飞机驾驶舱内的6个机位。将所有机位一一编号排序,并写出分镜头,让摄影师们在拍摄时能够有的放矢。而为了人尽其才,他在用人方面也是颇费心思:年轻的摄影师要放在哪个机位能得到最大锻炼?年长的摄影师要安排在哪里,才能保证机位的拍摄质量?


任鹏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彩排现场指挥拍摄

为了捕捉最好的画面,他和拍摄团队提前两个月入驻阅兵村进行拍摄。部队训练非常紧张,往往只给任鹏半个或一个小时的拍摄时间。有些角度不好拍,士兵配合起来难度很大,他不厌其烦地反复磨合:“时间太短,他们练不好,可我这边可不能放弃艺术标准啊,明儿再来练。”他为了一个镜头的效果可以和整支部队打磨整整一个星期。


在阅兵训练场工作中的任鹏

而因为机位不足导致的拍摄角度缺失,任鹏动用最新型的拍摄设备来弥补:F1-6陀螺仪, GoPro、万象鹰眼摄影机……这些设备很好地弥补了9月3日当天,在天安门核心区域因无法架设机位而缺失部分视角的遗憾。这些新机器的使用,或提供给观众从高空俯视飞机跨越天安门中轴线的罕见视角,或呈现俯瞰天安门军队行进的壮丽景观,让《胜利大阅兵》的画面既恢弘壮大,又独特丰富。


任鹏身边的F1陀螺仪保障了航拍的稳定性


任鹏镜头下的亮剑镜头

“我经常想,如果下次阅兵式,还没有好的机位怎么办?怎么去突破前几次作品?用什么形式和技术手段去突破?这些是现在就应开始考虑的事了,不然怎么办,这是使命,你必须要完成。"

这就是任鹏。对他来说,不管是扛起摄影机拍摄,还是坐镇监视器后指挥,他所做的,都不是简单完成任务,而是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以肩上沉甸甸的镜头为如椽巨笔,记录下中华民族每一个傲人时刻;用自己独特的镜头语言,传递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鼓舞、震撼、感动一代又一代中国观众。而这浓重的使命感让他有着“五岭逶迤腾细浪”的大无畏精神和藐视一切困难的自信与智慧。

近些年来,转行故事片导演的任鹏不断尝试拍摄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影片。不管是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秀水河子歼灭战》,还是缠绵悱恻的《江南爱情故事》,他都能把握得游刃有余。


导演任鹏在《陈赓晋南大捷》拍摄现场

任鹏说,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摄影风格,挑战多样的拍摄类型一直是自己的人生信条。少时练习摄影,他就要求自己超越师傅的风格,拍出全新的视角;长大后拍军事记录片,他要求自己超越真实再现,拍出艺术美感。后来转型做故事片导演,他又尝试挑战各种不同的电影类型。或许就是这样不断超越自己的品质,让他完成了那么多优秀的军事电影和故事片,让他用摄像机凝固住了一个个珍贵的历史瞬间,在观众心里留下了一位中国军人眼中的家国天下事,百态众生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