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未来20年将面临怎样的阶层分化?
发布于 2021-09-03 07:01
来源:书单(BookSelection)
在一个发展成熟的社会里,真的寒门难再出贵子吗?
未来我们的孩子,将要面临怎样的阶层状况?
如果真的有所谓的阶层固化,我们现在该怎么教育孩子?
留给我们的时间还有多少?
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还要残酷。
在美国,穷人已无法翻身
在采访了107个家庭、翻遍近几十年美国社会的各种统计资料后,我们得出了一个残酷的结论:在美国,阶层流动几近停顿,穷人再努力,也是出头无望。
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在中国,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只要分数够,读个大学并不是特别难的事,高考依然是普通人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可在美国,好的大学还真不是你想上就能上。
光是学费,就能把绝大多数穷人划出界外。
在美留学8年的知乎网友@Angela喵 就科普过美国的教育花费:
美国宿舍一个月税前1400刀(dollar),宿舍自助餐早餐11刀,午餐15刀,晚餐18刀,最便宜的二手课本要80刀,贵的是200以上;而每年学费6万刀,折合超过40万人民币。而美国人平均年薪是多少呢?5万!10万以上就算高的了。
极为有限的经济水平制约着个人的发展,而更为可怕的是,穷人之所以难以通过教育改命,还在于他们身上背负的无形负担。
为什么寒门再难出贵子?
在调研的过程中,有两所很神奇的中学,它们距离不远,政府投入相当,学生经费差不多,师资水平也难分上下。
然而,A校的美国高考SAT成绩常年位于全国前列,B校却常年垫底。
学风更是天差地别:A校有一个班,SAT考到2400分满分的学生达到了15个。而那些考了2200分的孩子,有一半都觉得面上无光,申请重考。
而B校,简直就是学渣的天堂:打架、霸凌,甚至吸毒、怀孕都是常事。
为什么资质相仿的两所学校差别这么大?
原因很简单:两校虽然距离不远,但A校位于富人区,而B校位于穷人区。
在美国,有一个严峻的社会现象——阶级隔离。
换句话说,富人只跟富人玩,穷人只能自己玩。大家住同一个城市,但是不在同样的街区,也不在同样的学校。
对这些家庭来讲,阶级隔离的过程,是个难以逃脱的恶性循环:首先是收入的不平等造成居住隔离(住不一样的社区),然后是教育隔离(上不一样的学校),而后扩展到到交友和婚姻上(只在本阶层内交友、寻找伴侣),孩子出生后就在和父辈一样的环境中成长,上同样层次的学校……
当社会的马太效应日益显著,教育再也不是穷人改变命运的阶梯,而成了富人维护现有秩序的工具。
我们离阶级固化还有多远?
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了稳定发展的时期,我们的父母算是享受时代红利的第一代人,我们算第二代,那么,到我们孩子这一代,社会的向上通道可能就会关闭了。
其实看看这两年的新闻,就会发现这一切已有预兆:
北京五道口学区房单价破10万元;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快乐就好”的同时,清华附小的学生已开始试着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甚至中产内部都出现了教育鄙视链: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做朋友,也不允许学费五万的幼儿园招收学费三万的学生 ……
发生在遥远美国的事情,其实可能分分钟就在我们的孩子身上应验。
阶层终将固化,我们该怎样教育孩子?
富人家长对孩子,无不是精心栽培。且不说送孩子进私立学校、大手笔报各种兴趣班、全职带娃这种标准动作,在教养态度上他们也绝对称得上是尽心尽力。
在抚养下一代时,富人们事无巨细,不计时间和金钱,无微不至地关心。而看穷人家长呢,他们多倾向于对孩子自然放养,没有培养计划、缺少成长干预,任由孩子发展。
可是,在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天赋得不到培养,错误得不到纠正,成才要靠运气。
孩子将经历的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社会阶段与职业世界,岁月过去不曾静好,未来更加不会。每代人有每代人的压力,如果不从小赶上和适应世界变化的节奏,将来势必会被时代所抛弃。
也许有人说,自然放养是遵循孩子快乐的天性,精心栽培会泯灭孩子天性。
可放养的轻松就是真的快乐吗?
电影《摔跤吧爸爸》里,“虎爸”用高压的方式培养出两个世界冠军。你能说,站在领奖台上的她们不快乐?在印度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如果这两个孩子,不是有这样执着用心的爸爸,她们大概率会像其他印度女孩那样,早婚,一辈子躲在男人身后,忙碌在灶台间,又何谈作为独立个体的自由与尊严。
虽然美国的情况,不一定完全会在中国发生。但阶层走向固化是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稳定的标志之一,它不以我们的愤怒、委屈、焦虑为转移。
所以,我们唯有奋力向前,为孩子创造好的条件,更为他们树立努力的榜样。
生命何曾容易过。每一代人的幸福,都要由他们自己争取。
希望当孩子长大,直面生活的残酷时,他能够在心里告诉自己,谢谢爸妈,我终于成为了一个斗士!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