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历经四朝的九世同堂,治家之道就一个字
发布于 2021-09-04 07:42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古圣先贤告诉我们,家、国是一体,每个个体的道德修养是构建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石。先有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再把这种爱推及到对社会大众,实现从自爱到互爱的转变,最后再向上提升就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而要达到这种终极的追求,从哪里做起呢?就是要从构建每一个和睦的家庭做起。
也因此,自古“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一直被推崇、效仿。“五世同堂”几乎世上少见,可是在中国古代竟有一个“九世同堂”的家族被载入史册。史料上记载,这个家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姑婉媳听”;一日三餐,“鸣鼓会食,群坐广堂”,男女老少各为一班,先食者与后餐者互相礼让,年长者与年幼者上下仁和,饭场气氛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家庭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张家的故事。
唐张公艺 九世同居
百忍家风 和平之道
唐朝时期有一个人叫张公艺,是郓州寿张古贤村人,他是汉初运筹帷幄的开国谋士张良的第二十六世孙。
张公艺小的时候,正值北齐建立初期,社会经历长期混乱,北方土地荒芜,人口流亡,经济凋敝。此时,东郡寿张县却奇迹般出现了累世聚族同居,团结雍睦的张氏大家族。文宣皇帝听闻大喜,为保社会长治久安,欲在全国树起楷模,遂赐给张家金匾一架,额书“雍睦海宗”四字。皇帝还下令将张家善举颁行诸州县效法。自此,张氏家族在中国北方声名大震。隋开皇八年,隋文帝又赐匾“孝友可师”,以表彰张家的孝悌和睦。
到唐代时,张氏家族已有许多后裔,整整九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张家家风淳朴,品格高尚,乡村邻居赞不绝口。
唐麟德二年,唐高宗带领文武百官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因久闻张家九世同居,累朝都有旌表,便慕名前去张家探访。当皇帝到达他家时,正巧该吃晚饭了,张公艺先邀请皇帝去看他家的狗。唐高宗感到很奇怪,张公艺于是躬身向皇帝说:“陛下有所不知,草民家中的狗与外面的有所不同。”正说着,几百只狗跑了出来,一个神奇的场景出现了:所有的狗都蹲在食物旁边,没有一条狗抢着吃,而是等所有的狗都到齐了才开始吃东西。眼前的景象确实令皇帝钦佩不已。
随后张公艺又亲自带领皇帝参观他的家庭环境,逐一介绍管理方法。只见张家房屋土地都是一模一样,男女老少服装整齐划一,孩子不论亲近疏远都有人照看。家中的祠堂还设有学堂,所有的孩子都要接受老师教导。
唐高宗看到张公艺这么大年纪,却能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自己的家族,就问道:“你是如何管理自己的家族的?”张公艺并未说话,他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一百个“忍”字,恭敬地呈给了皇帝。唐高宗看到后,感动得眼泪都流下来了。
是啊!但凡一个大家庭,人与人之间所以不和睦,往往都是由于衣服饮食或者财物劳动有了不平均,卑幼的礼节有了不完备造成的,大家互相责问、互相埋怨,而发生种种争吵的事情。倘然都能像张公艺这样衣食住行人人平等,遇事处处忍让,岂有不和睦的道理?
张公艺不但倡导家庭内以和为贵,互相忍让,对外也胸怀大度,宽宏海量。有人来借钱粮,有则偿还,无则作罢;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车辆,因困难所迫,用后便给卖掉,张公艺也不许追究,再来求助,仍然救济他们。
一次,有人告诉他:“有人骂你。”他听了笑笑说:“他又没提我的名字,你怎么知道是骂我呢?”有人告诉他:“有人提着你的名字骂你。”他听了笑笑说:“我俩向来没有恶意,他不会骂我的。虽然提了我的名字,恐怕天下同名的多了。”
又一次,有人给他家点了一把火,被他看见,他竟装作视而不见,并暗暗衷告放火人:“我有何做得不当之处,请你直言。这件事我替你保密,以后有什么难处,请你开诚说话,有求必应。”
张公艺一生经历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享寿九十九岁,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了“百忍堂”。
张公艺提倡的“百忍”和睦了一个家庭,安定了一方百姓,成就了一代明君,缔造了一大盛世。这就是古圣先贤“修齐治平”的和平之道,这条道承传了千百年,生生不息,而今依旧熠熠生辉!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