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 到底有没有依据?真相终于藏不住了......

发布于 2021-09-05 17:49

那些从小听到大的俗语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健康的“俗话说”——想不生病,肚里常空;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很多俗语从小听到大,似乎也慢慢成为了“事实”,不知不觉就会去遵守,逐渐形成习惯。

想不生病

肚里常空



这句话讲得有没有道理,就要看你怎么理解“肚里常空”了。

如果您觉得要经常保持饥饿状态,就错了

一方面,当胃里没有食物可以吸收和消化时,胃酸还在分泌,此时过多的胃酸就会伤害胃黏膜,引发炎症另一方面,经常饥饿,也就意味着饮食摄入量少,很容易造成营养不良尤其要当心脱发等的出现;另外,对于一些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人群而言,很可能会加重病情,威胁生命


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


吃饭不要太饱,七八分饱即可


这样既能提取身体所需的营养


又能避免热量过剩


还可以减轻胃肠道过大的负担

一天一苹果

医生远离我



此话虽然有些夸大,但苹果营养丰富,常吃的确有益健康。

苹果富含果胶,既能帮助降低坏胆固醇水平,又能辅助平稳血糖,进而起到保护心脑血管的效果;所含的花青素、多酚、黄酮类物质是高效抗氧化剂,能辅助抗炎杀菌、预防癌症等的发生;又含有矿物元素硼与锰,能增强骨质,帮助预防钙质流失……

所以每天吃一个苹果的确是个好的习惯。

饭前先喝汤

胜过良药方?



此话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 饭前喝汤,收获三大好处


饭前喝点汤,就相当于给口腔、咽喉、食道、胃这一段消化道加点“润滑剂”,使食物能够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

同时,少量汤还可刺激胃酸分泌,有利于食物消化和吸收,大大降低罹患食道炎等疾病的概率。

此外,喝汤可以增强饱腹感,减少一些高碳水、高热量饮食的摄入,更利于减肥。

  • 饭前喝汤,最好喝素汤


需要注意,饭前最好喝点清淡的素汤,而不是久炖的肉汤,其脂肪高、嘌呤高,长期饮用反而不利于健康,而且最好在饭前20分钟左右为宜。

  • 这些胃病患者,不宜多喝


饭前喝汤并不适用于所有人,像胃食管反流患者喝汤会增高胃内压力,更易发生反酸烧心的情况;像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患者,本身胃酸分泌就少,喝汤会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饭后百步走

活到九十九



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需要注意时间。

  • 吃完饭后,先休息再走路


想要获得好处并不是吃完马上就出去走路了,而是要休息20-30分钟后再出门散步,否则反而不利健康。

如果饭后马上散步,人体的血液循环就会被快速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而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可能造成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群来说,或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

尤其是对于有冠心病、心绞痛、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等的人群,饭后立马走路很容易发生意外,威胁生命,所以还是先休息休息再出门。

夜里磨牙

肚里有虫爬?



小时候爷爷奶奶总说“睡觉磨牙,是肚子里有蛔虫了”,其实这种说法目前并没有科学依据。

导致磨牙的原因很复杂,往往是由许多因素协同作用的:

  • 精神压力大时,特别是在生气、焦虑、愤恨、悲观时,会加重磨牙。

  • 牙齿咬合不佳,会促使人体通过磨牙来获得更好的咬合关系。

  • 有的人吃了一些精神类的药物,也会产生磨牙的现象。

  • 抽烟,喝酒以及喝大量的咖啡也会加重磨牙症

但磨牙非小事,长期磨牙,会加重牙齿的磨损,且易松动,还可能引起面容变化,甚至导致头痛、耳鸣……因此有磨牙习惯的人应该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左眼跳财

右眼跳灾?



这句话并没有科学依据。

眼皮跳的学名是“眼睑痉挛”,是受眼眶匝肌和提上睑肌这两种肌肉影响的。

一般来说,睡眠不足、用眼过度、咖啡因摄入过多等,都可能引起眼皮跳。

 

但这种生理性的眼皮跳动往往是一过性的,持续时间短,无规律,症状轻微且会自行恢复的。

而若是眼皮跳持续时间超过一周,且伴随视力模糊、睁眼困难、眼睛酸涩发红等不适的,可能是眼睑过敏、结膜炎、角膜炎等,需要及时就诊。

小病不断

大病不来



总有人觉得经常有感冒、头痛等小毛病的人,往往不会有大病;但一些身体看似很健康的人,却容易被大病找上门,究竟是真是假?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有一定道理。

  • 生病后,会增强抵抗力


每次生病,包括感冒发烧,都会激活身体的免疫力,来帮助我们对抗细菌、病毒。所以人体的“自我防御”能力会有所提高,就好比给身体打了“疫苗”。

  • 经常不生病,易忽视日常异样和体检


经常不生病,虽然说明你的抵抗力、免疫力都很强,但是也有坏的一面——经常不得病,很容易形成一个错觉,自以为身体杠杠的,不会患病,导致身体出现异样的时候,认为是小病,能够扛过去,容易错过最佳治疗期,延误病情,甚至养成了大病

来源:贵州教育发布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