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钟楼街上的那些老店您还有印象吗

发布于 2021-09-06 07:26

从去年的4月开始封闭改造,没想到只有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这里就彻底改变模样,我感觉这又是太原城建史上的一个奇迹。

改造前的钟楼街

最近自己连着发了一些有关太原钟楼街改造的视频和文章,大多数网友在肯定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充满了期待。而也有的网友留言说,这是拆掉了真的古建,建的假古建,对此,作为一个改造前就曾多次往返于钟楼街之上,改造后又多次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拍摄和采访的我来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钟楼街这次改造不但保留了不少的老建筑,而且还在原址上恢复了一些有影响的老店铺,从整体效果来看,确实改变了钟楼街以往的形象。

改造过程中的钟楼街

新复建的钟楼

从柳巷进入钟楼街,要说最知名的老店就是开明照相馆了,这个由汾阳人任德华创办于民国10年(1921)年的照相馆距今已整整一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太原市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开明照相馆经过公私合营,一度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太原市民当中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作为太原一个为数不多的照相老店,它用“照相”这一特殊的记录形式,记载和见证了几代老太原人及周边城市人民群众结婚、节日聚会、好友合影、孩子生日、老人寿诞的精彩瞬间,特别是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婚纱摄影的兴起,它的生意可以说是进入了最鼎盛时期,据介绍,其曾创下日拍180对新婚夫妇的全国纪录。而后来随着市区各种高档婚纱影楼的兴起,其生意也渐渐缩水,慢慢沉没于波浪涌的商海之中,而在这次改造中,其曾经的门面得以保存并进行了装修,使其变得更加古朴典雅。

改造前的开明照相馆一角

改造后的开明照相馆

改造后的钟楼街

继续往西,在钟楼的东侧,我们看到的是一家名为上海饭店的复建建筑,不知老太原市民对它还有没有印象,这是一个有非常有特点的饭店,因为它是一个在特殊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支持内地建设,1956年,经商业部批准,由上海迁移而来的。

上海饭店新貌

上海饭店的前身是上海市曾经久负盛名的“鸿运楼”酒家,由上海邵氏家族创建于1926年(民国十四年),主要经营沪菜、浙菜、徽菜和苏式面点。在创办伊始,鸿运楼酒家就是上海的一流酒家。1938年,上海沦陷后,鸿运楼酒家和绝大部分上海企业一样被迫歇业关闭,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5年末,鸿运楼酒家才又复业开张。1955年,鸿运楼酒家又成为上海市商业系统首批公私合营的企业,其私方代表当选为上海市南市区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委员。1956年10月3日,根据商业部统一安排,鸿运楼酒家在上海正式停业并开始内迁山西并落户于繁华的钟楼街上原同仁医院旧址上,主要以烹制香酥鸡、干烧鱼、咕老肉、蟹壳黄等拿手南味名菜而享誉三晋,这次又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

改造前的华泰厚

在这次改造前,钟楼街上一幢古色古香的2层老建筑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它与那些充满现代气息的各类商铺相比,显得十分古朴端庄,而楼顶上那“华泰厚”三个熨金大字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有着近百年成衣买卖历史的“华泰厚服装店”。

华泰厚新貌

中华老字号华泰厚服装店,创建于1928年,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它由一个名叫黄厚甫又名黄土宽的天津人创建。华,象征服装华丽,泰,即信誉如泰山,厚,取其店东黄厚甫之名。经营特征是前店后厂,自产自销、款式多样、做工细致,产品质量可靠,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而这次,它的老店在原址上得以复建。

国民日报旧貌

国民日报社旧址是钟楼街上保留下来为数不多的西式建筑之一,其创刊于民国早期,当时名为《山西民国日报》,抗日战争时期停刊,抗战胜利后复刊,更名为《国民日报》,太原解放后停刊。这次改造得以保存。

改造后的国民日报社

再往西就是钟楼街合作大楼了,它在很多太原人眼里就是地标性的存在。当年,在太原,市民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就是五一大楼、解放大楼、副食品大楼和合作大楼,作为繁华商业街上的一栋综合性经营大楼,其一楼经营布匹绸缎,二楼、三楼经营服装鞋帽,有一段时期四楼还经营过木制家具。当时,合作大楼每天人挤人,身子都转不开。而这座年代已久的灰色大楼,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也变成了太原市文物保护建筑,在这次改造中又使其新生。

改造前的合作大楼

改造后的合作大楼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吧,其实一些有特点的老建筑、老商铺还有很多,等开街后,我们一起再来寻找它们昔日的风采吧。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