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文物终会消失,游戏可以留住它吗?

发布于 2021-09-08 13:18

在位于山西大同城西的云冈石窟第八窑的后室明窗西侧,有一尊合掌露齿的“网红”菩萨,笑的时候不仅罕见地露了齿,还有一对深深的酒窝。她表现出的是聆听佛法后内心的愉悦,看起来这是个性情颇浪漫的女菩萨。云冈石窟里还有许多同样在笑却又给人微妙不同感受的佛像,仿佛北魏时代的一组“表情包”——还是官方认证的。

云冈石窟露齿菩萨像

敦煌莫高窟是民间工程,龙门石窟是半皇家的石窟,而云冈石窟是我国唯一一座全皇家建造的石窟,也代表着公元五世纪世界建筑与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准。北魏时期的大同叫平城,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因此,云冈石窟不仅融合了汉与鲜卑文化,更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大碰撞,包罗了印度、波斯、阿拉伯乃至古希腊文化。如何有效保护云冈石窟并让其焕发新生,将这种文化大融合生动再现,是许多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孜孜不倦的课题。而如今,通过许多新颖的方式,有更多力量参与其中。

保护难度大,系统研究也较晚

云冈石窟至今保留着主要洞窑45个,窑龛252个,5万多尊石雕造型。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除了微笑的特色之外,有些大佛像身上充满了孔洞,像是经历过“枪林弹雨”。网上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这是日军当年打的子弹。但经考证,它们实际上是清朝修缮过程中留下的木棍穿孔。这些佛像,笑看朝代更迭,自身也命途多舛——遭遇多次灭佛运动,又历经多次修复。

都说“伸手不打笑脸人”,何况是佛。站立了1500年的笑佛们,的确经历了太多的人为“打击”,一些佛像没了头颅,一些壁龛空空如也,还有些连眼珠都被挖走。据不完全统计,至今还有1400多个云冈佛头流落海外。而除却这些人为损害,更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侵袭则来自大自然——经历风吹雨打的它们,每一天都在风化。

石窟佛像上满是“木棍穿孔”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部门负责人宁波表示,“世界上文物都会消失,文物也是一样,所以文物工作者的工作就是尽量的延缓它(风化的速度),延长它(的生命)。”2012年修建窑园后,云岗研究院通过人工制造环境、数据监测、温湿度定量分析,模拟出了对龙冈石窟而言来的最理想的保存环境,帮助其石窟表面风化降低了70%,尽可能地延长了文物的生命。

云岗石窟的保护难度极大。在这样与时间赛跑的情况下,除了对文物的实体进行保护,研究性保存历史文物的价值也变得尤为重要。

遗憾的是,与敦煌类似,开启云冈系统研究的也是日本人,并非中国学者。1938年至1944年,日军占领晋北期间,水野清一、长广民雄带领的京都大学考察队对云冈石窟进行了7次调查,并在1950年代陆续出版了16卷本的《云冈石窟》专著。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都被看成是云冈学界的权威。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在1933年考察了云冈,但他们所撰写的《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一文仅从建筑专业的角度研究了云冈石窟的价值,并不成系统。

我国真正开始重视和系统研究云冈的是北京大学考古系首任系主任宿白,建国初期开始带着学生去云冈考察达几十年。1978年,宿白发表《云冈石窟分期试论》,对云冈石窟的分期、艺术特点、历史背景等做了全面阐述,其中还挑战了日本学者的分期论。

宿白先生已于2018年逝世

他将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考古事业

当时被视为“权威”的长广民雄连续发表《驳宿白氏的云冈分期论》等文章,有意思的是,宿白又多次答复长广民雄的质疑。来来回回,形成了长达十年的学术论战。

直到1990年,长广敏雄在《中国石窟》中承认了宿白的“分期论”:“从文献学角度出发,宿白教授的推论当无误,因而分期论也是符合逻辑的。”这场论争,宿白为云冈学的中国研究扳回一局,确立了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家所创立的中国石窟寺考古学的学术地位,他也被认为是云冈学的实际奠基人。今年3月,宿白先生的骨灰安陵于云冈石窟景区,以纪念他一生心系云冈石窟的研究与保护事业。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云冈的研究推向了更为纵深与全面的研究,如《云冈石窟编年史》《云冈石窟全集》,充分地挖掘了这一文化瑰宝的价值。

左:《云冈石窟编年史》

右:《云冈石窟全集》

然而,如何让云冈的壮丽与辉煌照见更多人,让这些文化瑰宝在当下焕发出生命力,仍然是考古人努力的方向之一。

现代数字技术,让瑰宝“活”起来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文物工作者可能是这样工作的:搭起梯子,拿起铁锹,或者拿着卷尺去量……其实,这些早就是过去时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让历经千年的“容颜”永驻,也有了新解法。

如今的文物工作者,往往是集挖掘、保护与研究为一身的多面手,甚至如何更好地传播文物的文化价值,让它们与现代生活有更多的联结,也是他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作为云冈石窟的研究者,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张焯刚好经历了云冈文物数字化的整个过程。他2002年来到到云冈工作,次年就启动了数字化,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高校一一开展合作。

云冈研究院对佛像进行测绘

“数字化技术可以解决文字描述不足和原始测绘方式不精准、难度大、太费劲的问题。”张焯说。

利用数字化技术采集到的石窟影像图

云冈研究院数字化部门的宁波,则更愿意把文物数字化比作是一个新闻采编部,“云冈的数字化现在包括全国的文物数字化只是做到第一个层次——采,下一步的编和播是未来的重要的核心。”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不仅可以留存在历史中,还可以从学术领域走向公众视野,让公众更有感知

早在2017年,云冈已经能做到还原级别的复制窑洞。据宁波介绍,数字化目前基本完成了石窟总量的1/3的数据采集,拍摄了三四十万张照片,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例如,云冈的第3窟被等大复制在青岛,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体量的文物复制项目,而第12窟则被做成了积木式,可以灵活拆卸组合,更便捷地被运输到世界各地巡展。

云冈石窟外立面正射图

完美地复刻洞窟当下景象的技术已经成熟,但在这些研究人员的规划中,他们还想给大众再现北魏当年的辉煌。云冈石窟1500年前未经风霜的样子,显然比我们如今看到的要绚烂太多。研究人员们想要还原这种绚烂,不仅包括重现一些窟洞里已经消失的佛像,还有石窟的建筑样式及色彩,甚至整个云冈的风貌都包括在内——比如河道的变化与水纹。

在张焯看来,云冈这些年在数字化方面进展还算不错,但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一方面,相对其他石窟,云冈石窟结构更为复杂,洞窟又大,基本在10米以上,这在其他洞窟非常少见。而另一方面,由于步子迈得不小,因此也存在经费跟不上的问题。目前经费一方面来源于国家拨款,另一方面只能通过卖门票等方式自筹;还有就是来自企业。“相对而言云冈的保护真的还是比较急迫的,我们也希望云冈的保护能被整个社会更大范围内的民众所关心。”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的洞窟相对更大

除了高校,云冈也与国内许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开展了合作。“云冈作为一个皇家石窟,感觉上离我们是很近的,但实际上很多人对它依然很陌生。”腾讯基金会的高级项目经理马尧说,“我们内部和腾讯游戏技术团队开了好多轮会,希望投入力量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它。”

腾讯认捐的云冈石窟第16窟

游戏,年轻人走近文物的另一种方式

在年轻人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游戏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媒介。“游戏更具有话题性和故事属性,通过腾讯的游戏,可以把传统文化的故事用更活泛、更新颖的方式带到今天的年轻人面前。”马尧说。在过去通过游戏普及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兴趣,而游戏可以用可触达年轻人的方式和新兴的演绎,帮助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唤醒年轻人对国宝的保护意识。

比如腾讯研发的武侠游戏《天涯明月刀》,就充满了传统文化元素。游戏的世界观架构师提到过,甚至有年轻人感谢“天刀”提高了他的文言文水平。而游戏里精美的服装,也非常严谨考究,制作团队曾携手敦煌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上海京剧院等10家文博机构,从云锦、花丝镶嵌、苏绣、粤绣等非遗技艺传承人从传统服饰文化中汲取灵感,推出10套文化合作华服。“流行”只是符号,传统文化才是底色。

《天涯明月刀》推出的与故宫洛神赋联名华服

腾讯基金还和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在长城保护方面进行过一系列合作,比如,在2017年,《王者荣耀》认捐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修缮项目,还在游戏中推出由花木兰将军领导的“长城守卫军”,颇受玩家们的喜爱。

除了挥舞重剑的花木兰,“长城守卫军”还陆续推出诸如失去记忆的凯、难兄难弟的百里、“长手”伽罗、“皇子”李信、“机甲”盾山等英雄,他们备受年轻人欢迎。“长城之畔是故乡”,这是一支具有守护精神的队伍,而游戏精美的CG动画和扑朔迷离的故事线也常被网友热议——花将军的CP到底是凯还是兰陵王?

《王者荣耀》第一代长城守卫军

这些都无疑让众多玩家以及年轻人们,对长城这一中华文明的瑰宝,多了一份亲切与热爱,长城的守护精神也激励着我们所有人。今年,腾讯还将认捐箭扣长城正北楼东段的保护修缮——箭扣长城,就是户外爱好者口中最陡峭的那个“野长城”。

腾讯所认捐的箭扣长城

《王者荣耀》杨玉环皮肤”遇见飞天“

在“科技向善”的愿景下,游戏正在成为一种连接公益和社会议题的超级数字场景,逐渐释放出更多可能。在今年“99公益日”期间,腾讯游戏以“Play for Good”为主题,联合“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天涯明月刀”“穿越火线”等20款游戏的玩家发起公益行动召集,带领玩家们一块做好事。由腾讯捐助以上项目,玩家不参与捐钱,但是可以通过“答题”闯关,给这些项目捐赠爱心助力值。

《王者荣耀》最新上线的“保护长城”答题活动

答对的题越多,爱心助力值就越多,而每个人的助力值将转换为配捐,由腾讯基金会捐献至对应项目,为类似云冈石窟这样迫切需要守护的国宝“助力”。比如“云冈石窟的修缮和保护方法是什么?”“中国哪位考古学家从日本学界夺回对云冈石窟的话语权?”

或许你已经知道了答案。

 左右滑动图片 

 一起 #Play for Good# ⬇️ 

策划:三联.CREATIVE

监制:沈艺超

微信编辑:毛思雨、贺静怡

作者:陈涛

设计排版:贺静怡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