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减”政策是大势所趋,家长要理性认识

发布于 2021-09-11 22:06

评论员 朱文龙       

  从相关评论区来看,虽然很多家长对政府的行动表示了支持,但是也有些家长对此产生疑虑。报道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如果培训班不能办,有没有办法私下补课?”之所以出现这样情况,是因为很多人通过给孩子报培训班,已经品尝到了“托管”和“孩子成绩上升”的甜头。当这条依赖路径改变后,一些家长便觉得失去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家长对“双减”政策很难产生理性的认同。

  其实,“双减”政策不仅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有效途径,更是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的有效途径。

  如今的校外培训行业,因失范失序,滋生了不少乱象。比如说,一些学科类培训机构热衷于资本化操作,做出了不少违背教育规律、与“因材施教”背道而驰的事情,成为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最大推手,再比如说,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课程价格虚高,“退费难”“卷钱跑路”的事情时有发生。可以说,现在的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已经成为教育焦虑的制造者、教育秩序的干扰者,甚至是教育公平的破坏者。学生和家长都深受其苦。

  而“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对校外培训行业乱象的纠偏。从报道来看,除了停止学科类培训机构审批外,山东各市还打击了一批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对节假日、工作日违规培训的情况也进行了规范。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遏制过度培训之风,更缓解了社会和家长的焦虑和压力。

  至于家长对更好更高教育的追求,“双减”政策也没有忽视。根据报道,“双减”政策并未“一刀切”地全部叫停学科类培训,而是规定寒暑假、周末以及法定节假日不能开课,周一到周五晚上八点半以后不能开课,也就是说,学生如果需要课外培训,依然有空间和渠道。此外,“双减”政策还有一个配套措施——课后服务。如果课内没有学好,课后服务时间,老师也会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这些措施,务实且具有针对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继续补习辅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则能拓展学习空间,家长也没有了辅导、修改作业的烦恼,可谓“一举三得”。

  总之,实施“双减”政策是大势所趋,家长对此要有理性认识。如今,“双减”措施已经落地,接下来,家长应自觉转换观念,配合政策积极而为。唯有如此,“双减”政策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