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 运动,给孩子更好的体质保障

发布于 2021-09-13 09:08

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9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体育教学质量不断优化和提升。

一、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

2019年全国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优良率较高的地区为东部经济发达和沿海地区。自201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3—22岁年龄段学生优良率从2014年的14.8%上升到2019年的17.7%,上升了2.9个百分点。13—15岁、16—18岁、19—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分别上升5.1、1.8和0.2个百分点,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

二、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

各年龄组男女生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均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三、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

肺活量显示人的心肺功能,肺活量大的儿童,身体供氧能力更强。近10年来,全国学生肺活量持续增加,初中生增长最为明显。

四、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出现好转

中小学生柔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素质总体出现好转,柔韧素质、力量素质小学生和初中生改善较其他年龄段明显。

五、学生营养不良持续改善

2019年我国6—22岁学生营养不良率为10.2%,近10年来,各年龄段男女生营养不良状况持续改善。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主要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措施牵引、家校协同、学生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改善等。其中,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在全国广泛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对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
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研情况还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还存在以下问题,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握力水平有所下降、大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有待改善。

下一步,教育部将全面分析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精准把握学生体质与健康的影响因素,靶向施策,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全面落实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大力推广家庭体育锻炼活动。督促指导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适量活动和放松。推进高校体育评价改革,把体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

对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意见中提出了提升学生健康素养明确健康教育内容落实课程课时要求拓展健康教育渠道保障食品营养健康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等8个方面的举措。

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按照教会、勤练、常赛要求,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强化学校体育教学、训练,健全体育竞赛和人才培养体系。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展全员运动会、亲子运动会。严格落实眼保健操、课间操制度,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教育部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保障课时抬高底线。强化体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严禁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鼓励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着力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将体育课程纳入研究生教育公共课程体系。

  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不断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体育技能。

把“健康第一”真正放在教育教学、家庭和社会活动重要位置上来

要真正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整个教育系统所有老师、所有家长、所有学生对健康和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

下一步,教育部将对标各项政策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着力解决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锻炼习惯等问题。

有效改善现阶段存在的近视率偏高、超重肥胖率上升等问题,逐步提升学生各方面体质健康水平。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