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论文参考和讲解

发布于 2021-09-13 14:50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生活保障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国家逐渐开始重视弱势群体对社会的适应程度,特别是是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保障问题。在2017年6月国务院将每年8月25日设定为为"残疾预防日",其目的是增进全社会残疾预防意识,推动残疾预防事业发展,提高残疾人福利待遇,进而推进社会文明建设。

    但是众所周知,我国的经济条件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而由于我国是人口超级大国,残疾人的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多,更是使得服务覆盖面不够全面。同时我国残疾人生活保障方面专业服务发展水平不高,使得我国残疾人问题出现在方方面面,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长足进步。最近几年中,社会工作为社会和和谐稳定贡献了很大的力量,同时社会工作作为被引进的专业,在国外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经验并且发展了一系列有关于残疾人的保障措施的结构。

    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工作有足够的能力介入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中,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方法,整合社会资源,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运用各种科学手段对残疾人群体所需要的各个方面进行帮助,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工作理念和灵活的助人方法,从不同于其他方式的手法介入,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便利,为残疾人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工作;生活保障

    一、残疾人社会生活保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界定

    “残疾”(disability)为一种涵盖损伤、活动受限和参与局限在内的概括性术语。残疾指的是有某些健康状况(如脑瘫、唐氏综合征、抑郁症)的个体与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消极方面。WHO统计,世界残疾人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而我国有8000多万。残疾同样也是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先天条件的不足,或者是后天遭受巨大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也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大多数人在老年阶段都会或多或少产生身体上的残疾。一部分残疾属于能够自我恢复且有不同的恢复周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界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丧失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我国把残疾分为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和多重残疾。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在其颁布的《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试用)》中界定了六类残疾的分级和评定标准,作为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依据。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残疾人社会工作大都是在社区、医院、学校、残联等部门以宣传活动等方式开展。主要目的是预防残疾事件的发生,促进健康社会发展。并且对于残疾人给予生活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促进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

    (二)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生活保障的意义

    1.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生活保障得因于社会工作介入政策环境的完善。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的助人学科,主要服务人群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所需的社会资源,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急需要一种力量来为他们服务,而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技术学科可以通过自身专业的价值理念和工作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自身亟需改善的问题。

    社会工作虽然作为一种新兴专业,但由于近年来社会工作人才济济,且在实践中硕果累累,主要通过为残障人士提供了心理辅导、职业康复、个案建档等多项服务帮助他们在处理情绪问题的同时也不断的促进其适应社会生活,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受到残疾人及家属的一致好评,因此各地区各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逐渐提高,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生活保障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

    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在于社会工作可以发挥特殊功能,帮助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预防和解决因经济困难或不良生活方式而造成的生活问题。残疾人作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在经济上和身心健康上都很容易产生问题,社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一方面,社会工作作为第三方资源,与政府和社会关系密切,可以为残疾人带来丰富的外界资源,解决其生存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工作在具体工作中运用预防理论、发生理论,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缓解残疾人情绪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做好预防措施,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因此,社会工作在残疾人生活保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残疾人生活保障的意义

    残疾人是社会中有困难的特殊群体,残疾人的社会保障程度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福利水平和文明程度。在社会保障中,残疾人生活保障作为最直接、最基础的保障,对残疾人的生存以及发展起着不可推动的作用。在国家政策制定下,残疾人事业也得到巨大发展,但带有传统的行政色彩的政府工作,服务过程中仍存有一定问题,同时由于我们目前的残疾人生活保障服务大多没有引入社会工作服务理念,缺少一定的人文关怀导致残疾人经历着理、心理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他们对于生活的需求仍是难以满足。

    同时,研究残疾人生活保障对于完善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系统,构建残疾热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残疾人社会安全网,整合内部资源,改善生存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各种排斥,缩小地区贫富差距具有重大作用。

    二、我国残疾人生活保障现状及分析

    (一)残疾人面临的生理问题

    1.生存与发展

    残疾人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在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的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新目标,我们要加快推进残疾小康进程,特别是残疾人精准脱贫、康复、教育等方面托底,加强民生保障。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及第二次全国残疾热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热总人数8502万人。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

    在大数据的统计下,残疾人的生存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国家实施的精准脱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生存的压力,由于人口地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地区的政策不够完善使得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存在大部分残疾人的收入难以满足其对与物质生活的追求,同时还存在有难以供养自己生活的残疾人以街头乞讨为生。因此如何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将政策落实到现实对残疾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2.婚姻与家庭

    婚姻家庭状况是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体现,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是大多数人一生中重要的阶段,对于常人而言,婚姻更多的是在表达生理、伦理与社会意义,但对残疾人来讲,婚姻则具有生存意义,家庭作为他们生活的主要载体,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因此,残疾人更需要婚姻、更需要家庭。

    对残疾人来讲,影响他们组建家庭的因素很多,包括性别、经济状况、文化程度、残疾种类等都会影响着他们组建家庭。根据文献研究发现成年女性在组建家庭上要比成年男性几率大,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残疾人要比无收入人群更容易组建家庭,而残疾等级较低、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残疾人也更容易参与婚姻家庭。

    对于已经有步入婚姻家庭的残疾人来说,他们的婚姻家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当他们离开原生家庭选择重新组建新的家庭时,各种问题接踵而至。首先,很多残疾人以及他们的家人为了避免受到伤害选择放弃结婚;其次,一旦残疾人组建家庭,维持长久的伴侣关系需要牺牲很多,一部分人无法坚持,最终婚姻悲剧收场;最后,残疾人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后子女的教育问题有时也是这样特殊家庭的困扰。

    3.就业问题

    就业关系着民生,对社会文明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于残疾热来讲更是起着重大作用。现如今我国残疾人就业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是残疾人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歧视,他们在心理或生理上存在的缺陷导致他们在求职中遭受碰壁的几率要比常人大许多,人们也会常常给残疾人添加一种什么都做不了的标签,导致用人单位在聘用残疾人时也会考虑很多,甚至是拒绝录用,因此在就业上往往会受到隐形歧视。

    第二是残疾人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已经有残疾人就业创业服务、残疾人就业绿色通道等多项推动残疾人就业渠道,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残疾人在就业中的竞争优势较低,他们能胜任的岗位也较少,根据《中国残疾人状况及小康进程》相关数据显示,残疾人失业率有上升趋势,目前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残疾人在就业中还存在着其他问题,例如法律法规设施的不完善、残疾人自身就业信心不足、可供选择岗位单一等问题,做好残疾人就业问题对于促进残疾人幸福感,保障残疾人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二)残疾人面临的心理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心理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是指生理、心理以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而不仅仅是指没有生病或者身体健康。关于心理健康,一般是指人们的心理,即认知、情感、意志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且保持心理状况与客观世界保持一致,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的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经历和愉快的心情。

    在研究残疾人出现的问题上,人们往往会只注重对他们生活有明显作用的生理因素而忽略掉真正影响他们生活的心理因素,一般来说心理因素会对残疾人的行为有着决定性作用,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意志作出行动,目前残疾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以下几种:

    首先是自我价值感低,部分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缺,自我效能感低,他们总会产生一些消极心理,认为自己对社会没有贡献,对未来没有希望,从而消极的应对生活,常常会表现为意志低沉,情绪低落,缺乏行动力。一旦产生不公平待遇,可能会辱骂甚至动手打人。

    二是情感缺失,残疾人在生活中常常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很少与人交流,因此他们往往会被人们忽视,内心的情感得也会得不到满足。事实上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也想积极的融入到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但由于他们缺乏表达的能力,不善于与人交流也变成他们心理的一大问题。

    三是敏感的心理,残疾人一般会被正常人要敏感许多,他们会十分注重自己的隐私,还会隐藏自身的缺陷,对于别人议论自己时也会变得十分敏感,情绪也会随之受到影响。

    四是自卑感,残疾人在学习、生活、婚姻、家庭、就业中会遇到比常人更大的挑战,当这些挑战得不到外界的支持与帮助时,他们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并且会用用逃避来掩饰自身的自卑感。

    此外,残疾人还存在着内心孤独、具有一定的抱怨心理、情绪不稳定等消极心理,这些问题在对残疾人生活保障方面带去了许多隐形的挑战,因此在发现这些问题的同时着手解决会帮助残疾人更好的适应生活,积极的应对来自生活的保障,解决其基本的生活问题。

    (三)残疾人生活保障分析

    1.需要层次理论与残疾人生活保障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较低层次的社会需要开始满足时,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需要层次理论基于两个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当较低级的需要满足后,人们便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二是后一种需求对前一种需要而言都是存有激励作用的。而对于大部分残疾人而言,他们现在处于缺失性需要中,也就是在追求生理、安全与社交的需要中,在这个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生存问题,即满足他们对于食物、水以及满足生存所必须的需求,当其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追求对安全、人际交往、爱情、工作的追求,在这个阶段,有部分残疾人可以完成,便进行到下一阶段,而更多的残疾人在这个阶段会碰到很多困难,如果他们不能应对挑战,便很难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了。往往这个过程便需要社工的协助,来帮助残疾人认自己,更好的适应生活,迎接来自生活的挑战。

    根据需要层次理论,社工需要运用社区以及周围的资源,发掘残疾人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最终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同时,残疾人群有可能对自身的缺陷感到压力,心里会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逐渐封闭自己,不愿和他人社交。社工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帮助残疾人群体搭建信息交流平台,进而满足其社交需求。最后,社工要进行宣传,让人们意识到残疾并不是可耻的事情,不需要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为残疾人身心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

    2.ABC理论与残疾人生活保障

    ABC理论是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后果C的间接因素,影响C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个体对于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引起的,即人们的消极情绪和错误的观念才是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

    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对自身的问题常常会陷入消极的想法中,而这些不合理的信念长期横亘在案主的脑海中,很有可能引起情绪障碍,主要表现在认为自己必须是自己想想的样子,自己必须是一个健全的人,不然就会很糟糕,并且这样的想法会蔓延到他人,如对家人的抱怨。通过情绪ABC理论,我们可以分析,残疾这件事不是因为别人的一点刺激才引发不好的后果而是因为自己本身存在着的不合理信念导致会做出不好的反应,由于残疾这件事情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关键是如何去看待,社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引导残疾人正确看待身体的缺陷,改变其不合理信念,最终影响到他的情绪和行为,帮助残疾人重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三、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和方法

    (一)社工服务介入的特点

    1.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顾名思义,主要是以残疾人为案主展开工作。由于他们与一般人的不同,其生理、心理和社会交往方式都有别于常人,并且相对脆弱易受到伤害。残疾人的种类也有所不同:有的残疾人由于生理器官(组织)的缺陷、损伤而无法正常生活;有的残疾人由于智力先天缺陷或精神受过打击,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也相对特别;但与之相比,更严重的不是身体上的伤痛,而是因为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而遭受社会的歧视和排斥。

    因此社会工作在介入过程中应更加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针对残疾人特定心理,采用多样化手法为残疾人进行系统、专业的服务。

    2.工作过程的艰难性

    社会工作者大多数是健全人,残疾人作为特殊群体,社会工作者很难对工作对象的心理环境进行揣摩,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社工需要设身处地地为案主思考生活的障碍,有些残疾人士由于受到过打击,很难相信别人,社工更应该付出努力慢慢进入他的内心。一些聋哑残疾者不能够很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工作者接受信息会出现问题,因此工作过程中特殊的沟通导致困难重重,社工介入的过程也变得艰难重重。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方法和技巧

    1.个案工作方法介入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个案工作认为每个个体都是与众不同的,每个人的经历也都是不可复制的,这就导致了虽然同属于一个社会群体,但是心理状态、思想观念的完全不同。个案工作的优势就在这里,通过和案主一对一的治疗,我们可以相对完全地了解案主问题产生的原因,也能够更好的帮助他协调和调整他们的社会关系,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和运用社会资源,进而解决问题,树立信心,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案主无法接受自己已成残疾的事实时,通过危机干预的方式,进行单独的咨询帮助案主接受自己的变化,并同案主一起规划日后生活。除此之外,社区中生活有障碍的其他残障者也可以通过个案的方式向社工求助,社工通过深入剖析了解案主心里的困扰,并针对案主的问题共同制定解决方案。社工同时会进行跟踪记录,建立个人档案,帮助案主更好的发展,改善他们的生活增加幸福感。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对一的服务,在个案工作方法中,社工可以针对残疾人问题的特殊性针对性的开展服务,从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各个阶段都可以为残疾人案主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技巧,在针对案主解决问题方面效果会更好。

    2.小组工作方法介入

    团体工作又称之为小组工作,这种工作是从社会团体入手,以整个团体为服务的对象,用科学的知识来了解团体中的成员,然后运用专业的技能有计划的引导成员之间相互联系,促进团体中成员互相帮助,协助团体和团体中的成员解决问题和困难,以组织的形式进行有计划的活动,从而发掘个人的潜力,开发个人的创造力,并培养成员之间合作的能力和习惯,达到改善生活增进幸福的目的。

    残疾人群作为社会的少数群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到孤独无助,因此,针对不同的残疾人群建立小组,能够有效地缓解这种孤独感,群体成员间有相似的经历会更容易产生共鸣。小组工作在每一次团体活动时能够相互间分享经验,成为资源共享的平台,成员间相互鼓励和支持,能够使其转变观念和行为,改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化。

    小组工作方法的工作重点在于它解决的是具有相似问题的残疾人,将大家的问题整合起来,共同解决,同时为残疾人提供一种归属感,在小组社会工作介入中为大家提供一种互助的机会,有助于发挥残疾人自身的潜能,更好的为他们提供服务。

    3.社区工作方法介入

    社区是残疾人生活的主要地点,社区为残疾者提供较多的服务,因此社区在残疾人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社区工作介入也是必然且不可或缺。社工可以通过走访调查等方式了解所在社区的残疾人资料,建立残疾人组织,并通过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扩大组织影响力,经常性与其他组织进行交流,并且与居民和其他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解决一些存在的矛盾和不理解。然后通过教育、宣传和动员将这些社区资源进行调动和协调发展,为残疾人协会动员组织和个人募捐、组建社区残疾人义工队伍等。同时通过宣传,鼓励社区居民为社区的发展团结起来,为残疾人争取理所应得的权利,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发展能力,获得更好的服务,进而促进社会公平。

    在社区方法介入中,社工主要是利用社区工作的平台链接社会各种资源,结合国家、社区以及民间各组织,在各种社会资源的支持帮助下,依靠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动员社区内在资源,直接为残疾人生活构建一个舒适的物质、文化、生活平台。该方法重点在于覆盖范围广,能发挥社区参与,为残疾人提供较全面的服务。

    (三)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群体服务

    1.社会工作对老年残疾人的服务

    随着人口老龄化愈加严重,老年残疾人的比重也逐年加大。现今生活压力巨大,子女们多数在外奔波,而此时的老年人对家人的依赖性强,由于惧怕死亡,心理相对脆弱。而如今的养老院覆盖面积小等种种现实状况的矛盾使得社会工作的介入变得十分重要。

    面对老年残疾人,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清楚的了解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灵变化。身体方面,老年残疾人一部分能够自主活动,因此要在社区内宣传老年人健身活动和预防健身产生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工作方式将有相同爱好的老年人组成团体,按期开展活动。另一部分不能参加户外运动的老年残疾人可以通过个案的方式为其提供服务,必要情况下可以联系相关机构为老年残疾人提供社区照顾等服务。心理方面,社会工作者要时刻注意案主的心理状况,介入时需要注意案主的态度,一方面帮助老人改变消极的情绪,找出情绪产生的原因,共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情形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社会工作者要致力于改变老人的认知,帮助老人接受既成的事实;有些老年残疾人对生活毫无希望,自暴自弃,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的方法,利用怀旧和生命回顾帮助老人改变悲观的心理,珍惜眼前的时光。

    2.社会工作对社区女性残疾人的服务

    结论

    在我国,现阶段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需要为残疾人士提供政策上保障和专业性的服务。社会工作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助人理念和工作方法,以较短的时间介入,直接的解决有些残疾人问题。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介入社区残疾人服务,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一条专业化的手法,满足他们对于生活的基本需求具有巨大意义。通过社会工作介入生活保障相关文献的收集以及研究,笔者认为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方法可以广泛使用。但是,不可否认社会工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且由于现实状况的多变,难以预料,社会工作者也会缺少准备。但是相信随着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能够更加全面的为残疾人的生活保障提供帮助和服务。

    参考文献

    [1]禹玲玲.推进残疾预防建设健康中国——全国首个“残疾预防日”特别报道.中国残疾人2017,9,1003-1081:6

    [2]刘正芳.论城镇残疾人就业的困境与社会工作介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2014,12,1006-0278:P8—P9

    [3]陈宇翔.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07-01

    [4]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世界残疾报告(概要).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6,1006-9771:P501—P507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