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与行业观察

发布于 2021-09-13 14:56

【经济数据】

8月份CPI总体平稳 PPI涨幅扩大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8%,环比上涨0.1%。
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9.5%,环比上涨0.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3.6%,环比上涨0.8%。1—8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2%,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8.6%。(国家统计局)

1-8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3.7% 8月份表现优于市场预期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3.7%,比2019年同期增长22.8%。这也是我国外贸连续15个月正增长,进一步呈现稳中加固的态势。8月份,我国出口1.9万亿元,同比增长15.7%,环比增长4.9%,比2019年同期增长28.6%;进口1.53万亿元,同比增长23.1%,环比增长5.1%,比2019年同期增长23.1%;贸易顺差3763.1亿元,同比减少6.8%。
虽然2020年同期基数较高,市场普遍认为出口增速面临下行压力,但8月中国出口表现高于市场预期,特别出口金额再创新高。(国家统计局、财新)

【行业跟踪】

《2021复旦—浙商不良资产行业发展指数报告》:不良资产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招标规模创新高,本金折扣率总体无变化;资产处置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近日,《2021复旦—浙商不良资产行业发展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显示,从行业总体来看,2020年初受疫情影响,行业景气度有所下降,但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指数恢复了稳步上升趋势。

不良资产景气指数稳步上升

不良资产价格指数,2020年呈现先升后降走势,总体而言指数中枢有所上升。不良资产成交规模指数,2020年先降后升,但下降幅度更大,主要受到年初疫情影响。不良资产流动性指数,2020年短暂上升后又迅速下降,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市场活跃指数,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且维持在较高水平,表明市场活跃度整体上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指数,相对稳定。虽然规模指数和活跃度指数都处于稳定上升的阶段,市场风险指数却也呈现上升的趋势,行业机遇与风险并存。
报告显示,2020年,长三角地区不良资产市场集中度指数波动较大,整体呈现先降后升的走势,由于疫情后不良资产市场交易对象多为持牌机构,四大AMC回归主业,小型机构受疫情影响较大而退出市场,使得2020年中后期不良资产市场集中度上升。
报告预计,2021年不良资产景气指数将进一步上升,这主要与经济下行压力和不良资产市场规模扩大有关。不良资产价格指数自2017年以来窄幅震荡,预计2021年指数将随着市场回暖而呈现小幅攀升态势。不良资产成交规模在2020年稳步上行,预计2021年的走势将受季节性影响而先降后升,总体延续上行态势。

不良资产累计招标规模创新高,本金折扣率基本无变化

报告统计,2020年全国不良资产市场累计招标规模约为31,730亿元,创下新高。总体来看,2015年至今,不良资产市场每年的累计招标规模均出现上升的趋势,这与不良资产市场的持续热度密切相关。
从招标方分类来看,2020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占比约为76.76%,银行招标占比6.11%,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招标占比9.35%,其他市场参与机构招标规模占比约在7.78%左右,可以看出整个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在逐步提升。
从区域来看,不同省份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从2020年各省份债权市场招标总规模看,头部效应依旧明显,前五大省份占据全国约48.3%的招标市场规模,前五名依然是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河南省和山东省。值得的是,上海市招标市场规模增长迅速,上升7个位次至第8名,而福建省则下降3个位次至第9名。
不良资产的真实交易价格是行业参与者所的最重要的指标,但受资产包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影响,目前尚无统一定价标准。报告通过网络公开拍卖的债权成交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初步统计发现,2020年全国债权成交的本金折扣率相比于2019年基本无变化,全国债权成交的平均本金折扣率在五八折左右。

不良资产处置能力是核心优势

展望2021年形势,报告认为,从结构性供给来看,以部分城商行以及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型银行不良资产生成要快于大中型银行。不良资产数量与经济体量有较大关系,预计东部沿海地区不良资产生成要多于中西部地区。房地产资产价格很难再现稳步提升态势,过去依靠资产增值盈利的模式亟待转变,未来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才是竞争的核心优势
报告建议,不良资产行业从业者应多元处置、整合资源。外部市场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多类型不良资产也需要多样化的处置手段。同时还要全方位加强战略协同,灵活调动各类资源,如上市公司壳资源、行业龙头、金融机构、中下游服务商等,促进处置的多元化。
注:从2019年开始,浙商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联合复旦斯坦福研究院共同研发“复旦—浙商不良资产行业发展指数”,目前已经是第三个年度的指数研究报告。(上证报、新浪网)
近日,建行在银登中心转让三期个贷不良资产包,累计未偿本金合计约1.31亿元,未偿本息合计约1.42亿。这是市场首批由总行牵头集控的资产包,包括北京地区包、大湾地区包和综合区包。建行为此也聘请6家独立中介机构全流程参与尽调、评估、转让流程。多家地方AMC参与角逐。
北京地区包,以712万元成交,为资产包本金(1360万元)的5.23折,打破由工行3期包创下的4.96折的纪录(首批个贷不良资产包,本金282万元,由广西广投竞得)。
价格破记录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客户质量好,均为线上快贷产品,发放的客户为建行代发工资客户、公积金缴存客户、房贷客户和行内高净值客户,偿债能力相对较强。二是借款人平均年龄38岁,属于预计回收水平比较高的年龄群体。三是逾期时间短,北京包平均逾期10个月。此前银登中心交易的个贷包逾期时间大都较长,有的本息金额甚至基本相当。四是未走过诉讼。北京包经过一轮委外催收但没有走过诉讼。五是借款人还款意愿好。封包之后有陆续还款。截至8月中旬,北京包约74万,这些收益均归投资人所有。六是资产包总体规模不大,拿包门槛较低。
大湾区资产包,以2796万元成交,为资产包本金(6679万元)的4.19折,竞价48轮成交,打破平安1期44轮的竞价纪录(首批个贷不良资产包,本金619万元,由东方资产竞得)。
与之相对的,近期,平安银行挂拍第三期个人经营类不良贷款资产包。该资产包共计681户6731笔个贷不良债权,本金3.86亿元,本息合计11.46亿元,是个贷不良批量转让以来进入市场的最大规模资产包。但由于该资产包主要是个人经营性不良贷款,资产质量不高,逾期时间过长(加权平均逾期天数1851天),影响许多AMC的接手兴趣。(不良资产头条、世联评估、AI财经社)

最高法:去年通过司法重整盘活资产4708亿元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10件人民法院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民商事案例。
截至2020年底,30多家债务总额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完成司法重整,扭亏为盈。仅2020年,人民法院通过司法重整盘活资产4708亿元,让532家企业重获新生。
“破产是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必然现象,破产重整和破产和解则是对企业的保护和挽救。”最高法民二庭庭长林文学介绍,破产法规定的中止执行、停止计息、解除保全等破产保护制度,对申请破产和解、破产重整都适用,在破产保护机制下,有可能一揽子解决企业债务危机,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北京青年报)

泛海控股计划200亿出售民生金融中心;民生证券不再纳入泛海控股合并报表范围

据外媒报道,泛海控股正寻求出售其在北京的主要办公大楼——民生金融中心,买家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双方目前正在讨论的可能价格约为200亿元人民币,一旦落实,泛海计划用于子公司违约后的债务偿付。
此外,泛海控股近期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进展公告称,经初步论证,民生证券不再纳入泛海控股合并报表范围的事项。
自2020年下半年起,泛海控股便开始就民生证券引入战投开始实质性操作,2020年10月,泛海控股就以42.3亿元向上海国资转让民生证券27%股权引入战投。2021年1月,泛海控股又将民生证券13.49%的股份转让给了上海沣泉峪,转让价23.64亿元。2021年7月,泛海控股公告计划向武汉金控出售民生证券不低于总股数20%的股份。
据泛海控股2021年半年报披露,其中与上海沣泉峪的股权转让交易已于7月完成交割,这也是泛海控股不再对民生证券做并表处理的直接原因。截止目前,泛海控股尚持有民生证券31.03%股份。(不良资产行业观察)

上市银行半年报披露:多家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较2020年末上升

从上市银行披露的半年报来看,不少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较2020年末有明显上升。券商中国记者根据41家上市银行中报梳理后发现,20家银行披露了房地产业的不良贷款率,其中有13家银行较去年末上升。
具体来看,工商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达4.29%,较去年末上升1.97个百分点,在国有行中上升幅度最大;中国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为4.91%,上升了0.23个百分点;建行、交行也分别较此前上升0.25和0.34个百分点。
股份行方面,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平安银行、浙商银行的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也出现走高,分别较上年末上升了0.77、0.96、0.35、0.16、0.36、0.52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中,也有不少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有显著升高。重庆银行这一指标年初为3.88%,到了6月末已达6.28%。同样位于重庆的重庆农商行的房地产不良率也位居高位,达6.18%。对此,重庆农商行在半年报中称:“个别房地产企业因流动资金紧张,在建项目发生停工情况,基于审慎原则,本行对其贷款风险分类确认为不良,但该户贷款押品充足,后续将继续加强清收、处置,逐步实现债权回收。”
“部分中小银行对房贷或单个行业过度依赖,使其经营受房地产或某个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大。银行作为特殊行业,需要防范潜在局部系统性风险,未来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是大趋势。” 光大银行金融业分析师周茂华表示,这些中小银行需要提升经营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多元化资产结构,夯实稳健经营基础,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券商中国)

龙头房企8月销售额全面下滑

中国恒大8月份合约销售额380.8亿元,同比下降26%,环比下降13%。碧桂园8月权益合同销售额452.1亿元,同比下降25.8%,环比下降16.7%。万科A 8月合同销售额370.3亿元,同比下降36.9%,环比下降28%。(Wind)

仲量联行:京沪写字楼租金水平已居世界前列,北京第3;北上广深潜在需求达3,000万平方米,相当于其他城市潜在需求总和

近日,仲量联行发布《2021中国办公楼市场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根据《白皮书》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前50大城市已建成办公楼的总体量,距离潜在需求上限仍有超过6,000万平方米的差距,4座一线城市的总供应缺口高达3,000万平方米以上,中国办公楼市场的整体供应端还有20%左右的增长空间。但是,全国经济总量前50大城市中,已有17个城市的办公楼处于“供应过剩”状态。未来,盲目建设、粗放开发很可能触发供应过剩风险。商业地产也需要转向集约性资源投入和精细化管理,与新动能加速协同,适配产业实际需求。
《白皮书》显示,在中国内地,仅4座一线城市的优质办公楼1日均租金超过5元/平方米,大多数新一线或强二线城市均处于2-3元/平方米的价格区间,而超过30%的城市办公楼日均租金甚至低于1元/平方米。对比国际一流办公楼市场的租金水平,北京已跻身全球前三,上海排名第14位;而其他的中国城市则在50名开外。
通过2005至2020年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中国内地GDP排名前30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亿元人民币,会推动优质办公楼市场需求增加547平方米。其中深圳第三产业增长对于办公楼市场需求的拉动最为强劲,一亿元人民币的增长带来1,672平方米的办公楼使用需求。
过去两年,全国前十大头部TMT企业的新扩租面积合计超过150万平方米。从城市层面看,至少有80家全国性企业已经在100多座城市设立了办公地点或者在短期内有租赁计划。
各城市办公楼市场主要数据信息如下:

(仲量联行)

北京将加快形成千亿级国际化商圈

7月19日,国务院批复北京等五个中国城市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9月5日,2021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论坛,论坛上公布了《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
北京市商务局局长闫立刚在论坛上表示,北京将打造优势互补、特色凸显的消费地标,全力提升“北京消费”的全球吸引力。其中,将提升中心城区消费集群国际竞争力,依托华贸购物中心、国贸商城、北京SKP等商业综合体,加快形成千亿级国际化商圈;以环球主题公园、大运河景区、张家湾设计小镇等建设为重点,布局一批高品质消费设施。
闫立刚称,力争到2025年,北京吸引国际国内品牌在京开设3000家以上首店、创新店、旗舰店。(中国青年报)

第一服务陈东东:物业收并购机会主义时代结束

9月8日至10日,以“稳进”为主题的2021(第四届)乐居财经年度论坛暨财经之夜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由乐居财经主办,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全国工商联家具装饰业商会指导。
在“物业之变”主题论坛上,第一服务控股常务副总经理陈东东表示,今年开始,在物业赛道上,横纵有两条线。横向是业态的赛道,业态的选择会越来越多元,从原来的住宅业态、单纯物业业态转变为局部大物业运营管理、大物业服务,例如城市管理、河道治理等。纵向是基于客户私领、空间、场景的增值服务赛道,例如房产经纪、社区商务、业主专有部位旧改等,增值服务营收会持续增长。
谈及新赛道的布局,陈东东指出,首先一定要迎合政策趋势,不要出现不合规的情况。其次是判断选择赛道核心指标,管理面积是否快速增长,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单城市或者单区域管理项目密度会成为商业模型实现正向循环的关键。如果选择新赛道,建议还是要选择可实现区域项目密度快速增长、复制的赛道,局部项目密度高低,在成本端决定了“劳务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空间,收入端,项目密度是开展本地增值服务的基础和“议价权”。
此外,陈东东表示,收并购的机会主义时代基本上结束了,现在更多的是资源整合,头部企业资源整合能力越来越好。收并购方面,无论买方还是卖方都会越来越理性,机会主义不太可能再发扬光大,资源整合时代已经拉开序幕。目前合作方式变化很多,或寻求政策共振,或坚信长期主义价值,从而促成不同的合作模式。(乐居财经)

【专题信息】

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

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1)》指出,要在继续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保持宏观金融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维护股市、债市、汇市平稳运行,严密防范外部风险冲击;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动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推动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
央行对4015家银行机构压力测试结果表明,30家大中型银行整体抗冲击能力较强,3985家中小银行对整体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的抵御能力较弱。央行表示,中小微企业及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集中度、同业交易对手、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贷款等领域风险值得。理财回表资产信用风险、债券违约风险对参试银行影响较小。(中国人民银行)

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 监管部门重磅发声

多位监管人士齐聚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就金融业对外开放、企业境外上市监管、资本项目开放等释放重磅信号。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中国金融业开放承诺逐步转向负面清单模式。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将引进国际优质金融资源,稳步实施金融业“走出去”。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称,将进一步推动资本市场制度性开放,便利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外汇局副局长郑薇表示,稳妥有序推进资本项目开放,推进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
央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将加快补齐金融科技监管短板,将所有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纳入审慎监管框架。提高金融监管专业性和有效性,建好各类防火墙,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指出,当前全球通胀压力增大,核心通胀率呈现多年最高水平。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多个国家股市债市汇市和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主要发达经济体实施无限量化宽松政策扭曲资金价格,加剧资源错配,助长市场投机和脱实向虚,很可能留下严重的后遗症。(Wind)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