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未来将会有更多残疾人纳入保障政策
发布于 2021-09-15 06:33
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副部长唐承沛、高晓兵、王爱文、詹成付介绍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情况,并答记者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民政工作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在“十四五”期间民政领域有哪些重大的工作规划?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接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民政系统砥砺奋进、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任务,各项民政事业取得新进展。五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持续改革完善,农村留守老年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得到了更好地保障。残疾人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养老服务蓬勃发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开展,社会组织、殡葬、婚姻等领域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区划设置不断优化,这些工作的进展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对照中央部署和人民的期待,民生兜底保障还是有短板,基层社会治理还有弱项,民政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一是全面履行基本民生保障职责,确保共同富裕的大路上“一个不掉队”。巩固拓展兜底脱贫成果,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做好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进一步完善兜底保障制度,在保障对象上适度扩大兜底保障和社会福利范围,将更多低收入人群和更多有需要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纳入政策保障。在保障内容上,从资金、物质为主逐步向精神慰藉、能力提升拓展。在手段方式上,充分运用大数据比对机制,提高精准保障和便民服务水平。在保障水平上,科学合理地调整完善各类救助保障标准,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帮助特殊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编制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因地制宜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志愿互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健全社区协商制度,加强智慧社区建设,拓宽民意表达和沟通渠道,发挥居民的主人翁作用,加强社会组织政治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和监管机制,引导社会组织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优化行政区划和地名管理,推进婚丧礼俗改革,减轻群众负担。
三是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提供支撑。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让所有老年人能够享有“身边、床边、周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多样化水平。优化机构养老,优先发展护理型床位,加强医养康养相结合,尽可能满足老年人最迫切的失能照护刚需。大力发展“养老+”新业态,推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满足不同层级的养老服务需求,加强养老服务监管,保障养老服务质量。
家庭养老床位能否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助益?
家庭养老床位的创新是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协调”的指导思想下产生的创新举措,各方面都取得了好的成效。就老年人来说,首先是节省了机构养老的床位费,同时得到了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还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当中受到专业化的服务。从养老服务的供应方来说,节省了机构养老要进行的建设和土地的费用,有关的试点城市发现,当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投入一个家庭养老床位的费用是投入一个机构养老床位的1/5。
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近一两年他们发展了6000张家庭养老床位,相当于建设了50个中等规模的养老院,这个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感觉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我们也是这么看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上门服务都叫家庭养老床位,也不能盲目发展,它需要有相应的足够支撑。下一步要制定家庭养老床位的规范标准,把它纳入养老服务监管范围,还要很好地布局养老服务机构作为支撑点,并出台政策来支持家庭养老床位建设,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服务家庭养老。
残之家残疾人信息
政策 补贴 征婚 交友 投稿...
联系方式:(电子邮箱)admin@yiaini.com (投稿咨询/交流合作/版权授权/其他)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