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之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培养方向

发布于 2021-09-16 00:35

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始办于 2005 年,是全国第三批 MPA 专业学位授予单位,迄今已连续招生 16 年。本专业学位点的建设、发展与日常教学管理隶属于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良好、办学水平较高,曾获全国 MPA 优秀论文奖、全国 MPA 优秀教师和全国 MPA 优秀管理者等荣誉。

华南师大 MPA 教育积极响应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行政、社会、科技和教育发展需要,紧密依托学校尤其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学科资源,设置了“行政管理”“教育政策与管理”“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三个培养方向。

本期介绍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培养方向。

导师团队

(导师介绍按姓氏拼音首字母顺序)

张国英,博士、副教授、院长助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人口老龄化、人口与发展;主讲《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学概论》、《人口学基础研究》、《社会保障专题研究》等课程;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横向课题等多项,出版专著《中国职业结构变迁30年》(独著);近年来在《中国人口科学》、《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及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培养方向介绍

本培养方向师资年富力强,研究潜力较大,近年来主持完成了世界银行 TCC5 子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多项,以及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委托研究课题十几项,在《中国人口科学》《南方人口》《学术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权威专业性刊物发表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

本培养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开设了《社会保障专题研究》《比较社会政策》《社会组织管理》《跨境社会治理》等专业方向课。

社会保障专题研究

任课教师:张国英、孙中伟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以专题的形式,从古今中外各个角度,对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理论、各种观点、解决方法或途径等进行全面系统地阐述、评价、分析、研究。学员通过学习可了解和掌握社会保障问题的学术动态、理论前沿及解决对策,从而使学员一方面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提高解决社会保障具体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经济全球化使得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密切,包括社会保障在内的学习、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从全球的视角思考我国的社会保障发展事业,进一步认清我国在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上的优势与劣势,清醒客观地看待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发展差距;并且紧跟国际社会保障发展前沿,积极借鉴和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立足国情,利用社会保障学的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社会保障的研究与实践。

三、教学成效

理论知识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准确掌握社会保障问题的学术动态、理论前沿,深刻理解与掌握社会保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践方面:本课程要求学生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保障的实际搞好自己的学习,并利用一切机会,深入社会调查研究,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调查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能力,为从事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较社会政策

任课教师:吴小芳、蔡想

一、 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专业必修课。作为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重要制度,社会政策无疑是现代国家发展最成功的典范之一。由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脉络的不同,会发展出不同的社会政策范式,这就构成了比较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之一,也构成了本课程的核心。本课程要求通过对社会政策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主要分支领域的学习,初步形成政策比较分析的能力,熟悉各分支社会政策的发展脉络,并能初步对社会政策制定与效果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大历史观的形成,即理清历史的内在逻辑,并对未来社会走向做出一定预测。并通过社会政策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公平、立德、改革”的治国理政观,为学生进一步从事公共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并积极参与社会政策的制度建设。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阅读社会政策研究的经典文献,帮助学生梳理各社会政策领域的发展脉络和不同范式,并了解当前社会政策研究前沿。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社会政策的基本理念、具体社会政策的发展和理论争议、比较社会政策的方法论。

三、 教学成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是:

1、理解社会政策的本质、目标、特征和构成要素;

2、熟知社会政策的运作规律;

3、掌握社会政策从制定、执行、评估、调整的全过程;

4、学会用专业方法对社会政策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研究,并开展预测性和评估性研究,向有关部门撰写评估报告;

5、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当前社会政策的研究前沿,对我国现实的社会政策创新提供建设性建议。

6、培养学生社会公平价值观,探索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规律,培养学生的制度自信。

社会组织管理

任课教师:余琴、褚蓥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教育科研方法的基础课。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向 MPA 学生介绍和传授社会组织管理的相关概念。比较全面地介绍社会组织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包括社会组织的一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发展性教育评价、核心素养等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树立,以及面向 21 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社会组织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应比较全面地了解社会组织的相关概念。

2. 通过对社会组织知识的学习和对社会组织案例的分析,应该熟悉社会组织及其相关核心概念、基本理论;了解社会组织管理的主要知识;能够运用基本概念、管理知识对于当前中国社会各类社会组织的状况进行分析。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社会组织的系统的知识结构,对于社会组织的一般理论、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重要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社会组织实践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清晰的把握和运用,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形成相关观察和分析、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跨境社会治理

任课教师:吴巧瑜、廖了

一、课程定位

本课程定位为区域治理的专业选修课。结合大湾区发展与实践,向MPA学生介绍和传授中外跨境治理与公共政策的发展和研究趋势、基本概念、主要体制和基本方法,通过练习和研讨使学生掌握跨境治理中主要问题与挑战并提升其分析各种跨境治理问题的识别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跨境治理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方法等基础。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促进其整体观、系统观和唯物史观的形成,并通过跨境治理视角的培养、社会融合治理等理念的熏陶促使学生树立和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协调观和融合观,培养学生面向 21 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跨境治理科研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 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外区域治理、跨境治理的历史源流和现代进展,感受中国历史中主要的区域发展阶段与类型,了解建国以来区域及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改革与主要成就,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时跟上全世界区域发展、欧盟协调发展等,整理最新趋势,把握时代脉搏,拓展国际化视野;

2. 使学生掌握地方政府、地方治理和社会组织协作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明确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是跨境(跨域)社会治理框架中最主要的三方力量,为跨境(跨域)社会治理的推动和发展夯实理论基础。特别是通过在课程始终贯穿跨境治理(跨域)的发展与协作治理理念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协调观和融合观;

3. 使学生掌握并能综合运用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特别是合作治理五要素模型的掌握和应用,以及多元协作治理的理论分析方法。通过课内外的一系列实操和练习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4. 使学生能够根据跨区域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主要问题,灵活制定或合理调整跨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且进行科学的分析并做出决策。通过展现跨区域发展趋势对社会融合的影响和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机制,让学生体验跨境(跨域)发展实践的丰富性和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形成对跨境治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 使学生透彻理解跨境治理概念的内涵、类型、体制与机制及其在跨区域发展、社会融合中的作用,并且形成面向 21 世纪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格局和眼光。

三、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主要体现在学生形成了有关区域发展和跨境(跨域)社会治理的知识体系,能够独立展开跨境治理的分析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顺利开展跨区域治理、地方治理的研究。同时,学生充分领会了新时代在地方发展、跨境(跨域)治理中新的问题与挑战,激发了对跨境(跨域)发展研究和对跨境(跨域)发展实践的热情,提升了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能力。

推荐书目

华南师范大学MPA社会政策与社会保障方向

阅读书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2. 王绍光、樊鹏:《中国式共识型决策:“开门”与“磨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 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商务印书馆2001.

4. 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

5. 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法律出版社2003.

6.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三联书店2000.

7. 安东尼·吉登斯:《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8. 贝弗里奇:《贝弗里奇报告--社会保障和相关服务》,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9. 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10. 庇古:《福利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6年.

11. 罗伯特·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三联书店2001年.

12.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下卷),商务印书馆2007.

13.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14. 考夫曼:《社会福利国家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5. 克劳斯·奥非:《福利国家的矛盾》,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 罗兰德:《地球村的社会保障:全球化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17. 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

18. 理查德·蒂特马斯:《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吉林出版集团2011.

19. 哈特利·迪:《社会政策学十讲》,格致出版社2009.

20. 希尔:《理解社会政策》商务印书馆2003.

21. 迪尼托:《社会福利:政治与公共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2. 路易丝·沃里克·布思:《社会政策导论》格致出版社2019.

23. 黄范章:《瑞典“福利国家”的实践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4. 托马斯R戴伊:《理解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5. 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

26. 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变迁与学习:一种倡议联盟途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福利体制和社会政策的国际比较》,中国发展出版社2012.

28. 布赖恩·琼斯:《再思民主政治中的决策制定:注意力、选择和公共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9. 彼得斯:《美国的公共政策:承诺与执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30.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撰稿|赵雨婕
编辑|陈家兰
初审|黄天 李东泽
复审|颜海娜
终审|杨爱平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