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 │ 午睡是癡的表現嗎?(阿含經故事選060)

发布于 2021-09-20 21:38






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增壹阿含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應供、正遍知者。



《阿含經故事選》分為「佛、法、僧」三個單元,是描述「佛陀及聖者們」生命光輝的真實事蹟,并以生活化的「對話」等方式來展現),值得讀者們參考研讀,祝福大家因此而得到佛法的饒益!

60

午睡是癡的表現嗎?  

                 ──薩遮迦的論辯挑戰(之二)

莊春江 | 編著


  [接續薩遮迦的論辯挑戰(之一)]

  在與佛陀論敗後不久,外道薩遮迦又來找佛陀論難了。

  有了上回在大眾面前丟臉的教訓,這回薩遮迦只低調地獨自悄悄而來,以免輸了又弄得大家都知道。

  尊者阿難雖然看到他又不懷善意地來了,但還是慈悲地想讓他能在佛陀這兒獲得些法益,所以請求正想進城乞食的佛陀,暫且坐下來與他一談。

  向佛陀行禮如儀後,薩遮迦先提出一些外圍的話題:

  「瞿曇大師!有些沙門、婆羅門只顧修身而不修心,過去就有人因身受苦而兩腿僵硬、吐血發瘋,這是『心被身所指揮』,不修練心的緣故。

  有些沙門、婆羅門只顧修心而不修身,過去就有人因心受苦而兩腿僵硬、吐血發瘋,這是『身被心所指揮』,不修練身的緣故。」

  「火種居士!你所知道的修身有哪些呢?」佛陀問。

  薩遮迦舉了一些苦行者吃得很少,守一些奇怪禁忌的事例,以為修身就是那樣,佛陀因而反問他說:

  「火種居士!他們總是吃這麼少維生嗎?」

  「不!瞿曇大師,他們有時候吃一些很有營養的美味,所以身體還會肥壯回來。」

  「火種居士!他們竟然先拒絕,後放蕩大吃,他們的體重就這樣增增減減。這哪是修身呢!又,你知道的修心有哪些呢?」

  薩遮迦支吾其詞,答不上來。

  這時,佛陀就告訴他說:

  「火種居士!你剛才所說的修身,不是聖者的修身。連如何修身都不知道,怎麼會知道修心呢?讓我來告訴你吧!你仔細聽了。

  火種居士!一般未修學的人,一有快樂就著於欲貪,一有痛苦就憂悲愁泣。當起樂受時,因不修身而心起執著,當起苦受時,因不修心而心起執著,當心對樂受、苦受兩者都起執著時,則是不修身,也不修心的緣故。

  火種居士!有良好修學的聖弟子們,一有快樂,不會著於欲貪,一有痛苦,也不會憂悲愁泣。當起樂受時,因修身而心不起執著,當起苦受時,因修心而心不起執著,當對樂受、苦受兩者都不起執著時,則是修身,也修心的緣故。」

  「我對『瞿曇大師是一位修身也修心的人』的說法,深具信心。」薩遮迦回應說。

  「當然,火種居士!雖然你語帶冒犯,我還是願意告訴你,從我出家以來,我的心就不去執著樂受與苦受。」

  「瞿曇大師從來未執著樂受與苦受嗎?」薩遮迦其實還蠻懷疑的。

  於是,佛陀為薩遮迦詳細敘述了他所經歷過的深禪定、各類苦行、禪觀得正覺解脫等修學歷程(如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學歷程〉所說),來說明佛陀早已不執著樂受與苦受。

  「薩遮迦!我曾經對幾百人的群眾說法,或許聽者中有人會認為我是針對他說的,其實不應該這麼想啊,薩遮迦!如來說法,是為了讓大家都能了知,不是專與誰過不去。薩遮迦,一旦說法完畢,我內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靜與空寂。」

  「這我信得過,瞿曇大師!因為您已經證得全然的正覺。但,瞿曇大師!你曾經在白天睡過覺嗎?」薩遮迦這時才把他的主要問難說出來。

  「火種居士!我在夏天的最後一個月,當乞食完畢回來,我都向右側躺,保持正念與清明地小睡片刻。」

  「瞿曇大師!有些沙門、婆羅門認為,這樣做是癡的表現。」

  「癡與不癡,不是以午不午睡來看的,火種居士。我就來告訴你,什麼是癡,什麼是不癡,你仔細聽了。

  所謂癡,是那些未捨煩惱雜染與後有,招惹出麻煩,導致苦迫與下一輩子生、老、病、死的人。

  所謂不癡,是那些已捨煩惱雜染,已捨後有,不會招惹出麻煩,不會導致苦迫與下一輩子生、老、病、死的人。

  如來是不癡的人,斷除了生死煩惱雜染的根,就像斬斷棕櫚樹的芯,這棵棕櫚樹以後就不會再長了一樣。」

  「太神奇了,瞿曇大師!面對我一再冒犯挑釁的論難,您還是和顏悅色,一如我想像中證得全然正覺的解脫者一樣。不像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刪闍耶毘羅梨弗、尼揵陀若提子,當我對他們挑戰論難時,他們常支吾其詞,顧左右而言他,然後惱羞成怒,生氣痛苦。

  瞿曇大師!打擾了,我們都很忙,還有許多事要辦,就此告辭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薩遮迦大經》。

  二、外道薩遮迦雖然在第一次論敗後,隔天即盛大地供養佛陀與僧眾,但顯然心中還不服,所以還有這一次的論難,而佛陀對他還是十分寬容。這次論難後,看來薩遮迦也沒歸信佛法。

  三、佛陀所說的修身,是當由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生理而起快樂的感受時,心不起貪著。而所謂的修心,是當生理起苦的感受時,能止於生理的苦,所謂身苦而心不苦(參看故事第三一〈身苦心不苦〉)。

  四、「薩遮迦!我曾經對幾百人的群眾說法,……我內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靜與空寂。」一段,文意不十分明確,也缺乏北傳本的對照,個人嘗試往佛陀要薩遮迦明瞭,即使薩遮迦對佛陀如此挑釁無禮,佛陀也不會對他,乃至於其他任何人留有成見的方向解讀。

  五、後有,即後有愛,是一種不甘於死亡,還想要繼續延續生命的強烈驅使力,這就造成了生死流轉。阿羅漢等解脫者,常說「不受後有」,就是息滅了這種深沈的衝動。

  六、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刪闍耶毘羅梨弗、尼揵陀若提子,就是佛陀時代著名的「六師外道」。


【阿含經故事選】
第一篇 佛
01、怎樣才是真正的讚歎佛陀?
02、佛陀的修學歷程
03、佛陀的初次說法
04、拒絕利用神通傳教的佛陀
05、能成就無量福道的教誡教化
06、如何知道聖者
07、聖者的恬靜淡泊性格
08、佛陀如何面對謾罵
09、久離恐怖的佛陀
10、不聞雷聲的讚歎
11、對佛陀最誠敬的供養
12、佛滅後的「大師」
13、佛陀普度眾生了嗎?
第二篇 法
14、緣起甚深
15、神射手的啟示──深徹的四聖諦
16、法最尊貴而不是血統──正法中沒有種族歧視
17、無關年資的非時通達
18、登頂之美
19、耕一種不一樣的田
20、善知識與精進不放逸
21、彌醯的獨修挫折
22、貧窮的財主摩訶男
23、金縷衣的布施
24、作福不嫌多,但用於解脫
25、人心不足
26、苦從哪裡來?
27、有愛就有痛苦
28、文荼王的喪妻之痛
29、就像接連中了兩支毒箭
30、佛陀受了風寒
31、身苦心不苦
32、在黑牛與白牛之間
33、大師就說調伏欲貪
34、以欲愛斷欲愛
35、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的感官欲樂
36、優填那王的讚歎
37、同理心──自通之法
38、鹿住優婆夷的疑惑
39、佛法的修根
40、時時刻刻不染著
41、鷹與猴的死亡之路
42、在竹竿上特技表演的啟示
43、就像六隻不同類的動物
44、就像馴服一頭牛
45、安般念的教說因緣
46、都說止觀二法
47、就像郵遞馬車的次第接力
48、逐層突破的觀空法
49、一舉突破的觀空法
50、死亡的壓迫
51、勇猛銳利的隨死念
52、擔心來生嗎?
53、誰來享用祭品?
54、藝人塔羅布吒的悲泣
55、佛陀的無記回答
56、不能導向涅槃的無記
57、佛陀的沈默回應
58、眾多邪見的原因
59、有真我嗎?

                  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特別聲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我們

歡迎關注普明居士其他公眾號:

菩薩在人間   |   梵音靜修院   |   大地和風學堂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