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如來 │ 午睡是癡的表現嗎?(阿含經故事選060)
发布于 2021-09-20 21:38
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增壹阿含經》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世尊、應供、正遍知者。
阿
含
經
故
事
選
《阿含經故事選》分為「佛、法、僧」三個單元,是描述「佛陀及聖者們」生命光輝的真實事蹟,并以生活化的「對話」等方式來展現),值得讀者們參考研讀,祝福大家因此而得到佛法的饒益!
60
午睡是癡的表現嗎?
──薩遮迦的論辯挑戰(之二)
莊春江 | 編著
[接續薩遮迦的論辯挑戰(之一)]
在與佛陀論敗後不久,外道薩遮迦又來找佛陀論難了。
有了上回在大眾面前丟臉的教訓,這回薩遮迦只低調地獨自悄悄而來,以免輸了又弄得大家都知道。
尊者阿難雖然看到他又不懷善意地來了,但還是慈悲地想讓他能在佛陀這兒獲得些法益,所以請求正想進城乞食的佛陀,暫且坐下來與他一談。
向佛陀行禮如儀後,薩遮迦先提出一些外圍的話題:
「瞿曇大師!有些沙門、婆羅門只顧修身而不修心,過去就有人因身受苦而兩腿僵硬、吐血發瘋,這是『心被身所指揮』,不修練心的緣故。
有些沙門、婆羅門只顧修心而不修身,過去就有人因心受苦而兩腿僵硬、吐血發瘋,這是『身被心所指揮』,不修練身的緣故。」
「火種居士!你所知道的修身有哪些呢?」佛陀問。
薩遮迦舉了一些苦行者吃得很少,守一些奇怪禁忌的事例,以為修身就是那樣,佛陀因而反問他說:
「火種居士!他們總是吃這麼少維生嗎?」
「不!瞿曇大師,他們有時候吃一些很有營養的美味,所以身體還會肥壯回來。」
「火種居士!他們竟然先拒絕,後放蕩大吃,他們的體重就這樣增增減減。這哪是修身呢!又,你知道的修心有哪些呢?」
薩遮迦支吾其詞,答不上來。
這時,佛陀就告訴他說:
「火種居士!你剛才所說的修身,不是聖者的修身。連如何修身都不知道,怎麼會知道修心呢?讓我來告訴你吧!你仔細聽了。
火種居士!一般未修學的人,一有快樂就著於欲貪,一有痛苦就憂悲愁泣。當起樂受時,因不修身而心起執著,當起苦受時,因不修心而心起執著,當心對樂受、苦受兩者都起執著時,則是不修身,也不修心的緣故。
火種居士!有良好修學的聖弟子們,一有快樂,不會著於欲貪,一有痛苦,也不會憂悲愁泣。當起樂受時,因修身而心不起執著,當起苦受時,因修心而心不起執著,當對樂受、苦受兩者都不起執著時,則是修身,也修心的緣故。」
「我對『瞿曇大師是一位修身也修心的人』的說法,深具信心。」薩遮迦回應說。
「當然,火種居士!雖然你語帶冒犯,我還是願意告訴你,從我出家以來,我的心就不去執著樂受與苦受。」
「瞿曇大師從來未執著樂受與苦受嗎?」薩遮迦其實還蠻懷疑的。
於是,佛陀為薩遮迦詳細敘述了他所經歷過的深禪定、各類苦行、禪觀得正覺解脫等修學歷程(如故事第二〈佛陀的修學歷程〉所說),來說明佛陀早已不執著樂受與苦受。
「薩遮迦!我曾經對幾百人的群眾說法,或許聽者中有人會認為我是針對他說的,其實不應該這麼想啊,薩遮迦!如來說法,是為了讓大家都能了知,不是專與誰過不去。薩遮迦,一旦說法完畢,我內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靜與空寂。」
「這我信得過,瞿曇大師!因為您已經證得全然的正覺。但,瞿曇大師!你曾經在白天睡過覺嗎?」薩遮迦這時才把他的主要問難說出來。
「火種居士!我在夏天的最後一個月,當乞食完畢回來,我都向右側躺,保持正念與清明地小睡片刻。」
「瞿曇大師!有些沙門、婆羅門認為,這樣做是癡的表現。」
「癡與不癡,不是以午不午睡來看的,火種居士。我就來告訴你,什麼是癡,什麼是不癡,你仔細聽了。
所謂癡,是那些未捨煩惱雜染與後有,招惹出麻煩,導致苦迫與下一輩子生、老、病、死的人。
所謂不癡,是那些已捨煩惱雜染,已捨後有,不會招惹出麻煩,不會導致苦迫與下一輩子生、老、病、死的人。
如來是不癡的人,斷除了生死煩惱雜染的根,就像斬斷棕櫚樹的芯,這棵棕櫚樹以後就不會再長了一樣。」
「太神奇了,瞿曇大師!面對我一再冒犯挑釁的論難,您還是和顏悅色,一如我想像中證得全然正覺的解脫者一樣。不像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刪闍耶毘羅梨弗、尼揵陀若提子,當我對他們挑戰論難時,他們常支吾其詞,顧左右而言他,然後惱羞成怒,生氣痛苦。
瞿曇大師!打擾了,我們都很忙,還有許多事要辦,就此告辭了。」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部第三六薩遮迦大經》。
二、外道薩遮迦雖然在第一次論敗後,隔天即盛大地供養佛陀與僧眾,但顯然心中還不服,所以還有這一次的論難,而佛陀對他還是十分寬容。這次論難後,看來薩遮迦也沒歸信佛法。
三、佛陀所說的修身,是當由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生理而起快樂的感受時,心不起貪著。而所謂的修心,是當生理起苦的感受時,能止於生理的苦,所謂身苦而心不苦(參看故事第三一〈身苦心不苦〉)。
四、「薩遮迦!我曾經對幾百人的群眾說法,……我內心即保持原先的平靜與空寂。」一段,文意不十分明確,也缺乏北傳本的對照,個人嘗試往佛陀要薩遮迦明瞭,即使薩遮迦對佛陀如此挑釁無禮,佛陀也不會對他,乃至於其他任何人留有成見的方向解讀。
五、後有,即後有愛,是一種不甘於死亡,還想要繼續延續生命的強烈驅使力,這就造成了生死流轉。阿羅漢等解脫者,常說「不受後有」,就是息滅了這種深沈的衝動。
六、富蘭那迦葉、末迦利瞿舍梨子、阿耆多翅舍欽婆羅、迦羅鳩馱迦旃延、刪闍耶毘羅梨弗、尼揵陀若提子,就是佛陀時代著名的「六師外道」。

回向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特別聲明
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我們

歡迎關注普明居士其他公眾號:
菩薩在人間 | 梵音靜修院 | 大地和風學堂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