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难过一下,也不是什么大事”|季节性抑郁
发布于 2021-09-22 18:59
明天就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秋分,它的到来,平分了秋季,也平分了昼夜。秋分过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渐趋昼短夜长,气温降低。
随着日照减少、黑夜增加,不少人的生活似乎也被打乱了:睡得越来越久,吃得越来越少,很容易就感到疲倦,甚至没来由地掉眼泪……
这就是传说中的“伤春悲秋”吗?季节真的会对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吗?
古诗词中,我们常能看到许多关于秋天的诗句,字词之间总是带着几分无奈和悲伤。但这份体验其实并不是文人骚客独有的,许多人都有在秋冬之际陷入悲伤,甚至感到抑郁的体验。
马里兰州的一项调查数据中,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随着季节的变化,他们的情绪、精力或行为有所不同。
如果你也在季节更迭的时候感到情绪低落,先不必惊慌。因为季节环境的变化,会对人体内的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产生影响,大多数时候这种波动都属于正常范围,不会对生活产生干扰。
但如果每年秋天时你的情绪都很差,甚至深深陷入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就需要提高警惕了,这可能是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SAD)。
季节性情感障碍引发的一系列症状会持续影响患者长达数月:经常感到疲倦,非常需要睡眠,对工作和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易怒、愤怒和头脑混乱。
许多患者甚至希望自己能爬进山洞,像熊一样冬眠,睡过整个冬天。报告显示,患有SAD的人冬天比夏天平均多睡2.5小时,一般人群在冬天仅多睡 0.7小时。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季节性情感障碍属于抑郁障碍(Depressive Disorders)的大类,是一种“伴季节性模式”的重度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on)。
SAD的诊断需要十分严格的时间标准。这种伴随季节的发作模式必须发生在至少2年的时间内,且没有任何非季节性的发作。此外,研究数据也表明,有33%以上的SAD病例会转化成非季节性的重度抑郁症。
如果出现了严重的抑郁症状,并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应尽早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目前对于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具体成因还没有定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日照减少引发的生理因素方面的影响。
血清素是大脑中参与调节情绪的“快乐化学物质”。当日照充足的时候,人体会分泌一定量的维生素D,保持体内的血清素与多巴胺的浓度,保持情绪稳定。
秋分之后,昼短夜长,阳光的减少直接影响了人体内的血清素(5-羟色胺)的活跃程度。血清素分泌不足则可能会引起烦躁、冲动、情绪低落,乃至抑郁等症状。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季节性抑郁与血清素的关系,比如季节性抑郁的患者对刺激血清素受体的药物表现出明显的增大性反应;而服用减少血清素浓度的药物,会降低治疗季节性抑郁的光疗效果。
| 褪黑素浓度
众所周知,神经物质褪黑素是一种温和、天然的安眠剂。在黑暗环境中,人体会自然产生许多褪黑素,让身体为睡眠做好准备,帮助我们安稳入眠。此外,褪黑素也起到调节人体昼夜节律的功能,被称为“生物钟”。
随着冬天的日子变得越来越短和越来越黑,人体内褪黑激素的产生会增加,人们往往会感到更困、更昏昏欲睡。而SAD患者的松果体则会产生更多的褪黑素,导致过度的疲倦和睡意。
基于上述的研究,美国的研究人员也在探索一种受体阻滞剂来治疗SAD,这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松果体,关闭多余褪黑素产生的信号,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褪黑素水平。
对于需要帮助的季节性情感障碍患者,光照治疗是首选疗法之一。
光照疗法(Light therapy/Phototherapy)是指用日光(可见光)或特殊波长(不可见光)的光进行治疗的一大类疗法的统称。
在光疗期间,患者需坐在称为光疗盒的设备旁边,盒子会发出模仿室外自然光的明亮光线,可以促进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进行分泌,同时调节患者的生物节律。
春去秋来,季节的更迭除了会引发身体的各种状态,但也是感知时间节律的契机。我们不妨从忙碌的现代生活中抽出片刻,去体会自然的呼吸,试着拥抱暖阳,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