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科普 | 地震来了到底该不该“跑”之震前评估

发布于 2021-09-22 23:13

防灾减灾科普 | 地震来了到底该不该“跑”之震前评估



四川省是地震灾害频发的省份,自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断断续续发生二十多次次5.0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令我们痛心的是在统计灾后人员受伤情况时,仍然发现很多人在地震中由于“跑”导致受伤甚至致死的情形,那么地震来了我们到底该不该跑,需在震前做好科学的评估。

1、自我评估

地震逃生是一项运动性的行为,地震发生一般晃动时间从几秒至数十秒不等,时间比较短暂,这也要求地震逃生人员需要具有良好的身体机能,在逃生之前,逃生人员需充分评估自身情况,自己是否具有能力逃出自己所处的危险环境,特别是老人、儿童、身体存在缺陷等运动能力相对较弱的群体。

2、环境评估

     

逃生初始状态环境评估

地震发生后,处于地震影响区范围人群出于本能,往往希望逃出自己认为所处的“危险环境”,而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否真是自己认为的那么危险,几乎无人会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评估,若自己所处的环境相对比较安全或者比逃出后的环境更安全,那么就没有必要再盲目的逃生。

逃生过程状态环境评估

地震发生后,不同的人可能会处在不同的情景中,在做出逃生的决定时,应充分评估自己逃生过程中的状态,比如逃生路线上是否具有危险源、逃生路线是否有障碍物、逃生过程中是否需要照顾亲人、逃生过程中的光线是否明亮等,倘若逃生路线不具备逃生的条件,需慎重作出逃生的决定。

逃生目标状态环境评估

地震灾害中的人员受伤多数是由于盲目逃生造成,在做出逃生的决定之前,大多数民众未有明确的逃生目的地,在第一时间不知自己该逃往何处,只是下意识的逃跑,同时未能评估逃出去的环境是否安全,若逃出的环境比地震发生时本身所处的环境还要危险,那就没有逃跑的必要了。

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的特点,震前的预防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地震高风险地区的人群,要常备震情意识,在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熟悉了解自身所处的环境,多一份假设———“假设在这一刻发生地震,我应该怎么办?”。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