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快报 | 《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

发布于 2021-09-23 11:37


【e线图情】与世界图情高端保持同步

作者:王世伟
出版时间:202009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52032024

编辑推荐

本书汇录了作者近年来对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的最新思考和研究文字。问学问道是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对于中国公共图书馆的未来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哲学性的专业命题,也是一个具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现实问题。
作者从“问学篇”、“问道篇”、“技术篇”、“建筑篇”、“文献篇”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其中“问学篇”包括研究治学方法、古籍整理态度等,“问道篇”包括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包容性发展等,“技术篇”包括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数据驱动与图情教育等,“建筑篇”包括大都市图书馆空间、建筑设计等,“文献篇”包括与顾廷龙、张元济、李玲璞等学者相关的文献学故事以及灰色文献等。

内容简介

问学问道是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本书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对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的思考和研究文字。全书分为“问学篇”“问道篇”“技术篇”和“文献篇”。其中“问学篇”主要包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热点鸟瞰、科研与智库的选题、研究治学的方法、经典阅读等内容,“问道篇”主要包括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服务品牌、智库建设、地域文化、文旅融合等内容,“技术篇”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图书馆重塑更新、数据驱动与图情教育转型、信息化的全域赋能、公共数据开放等内容,“文献篇”主要包括与顾廷龙、张元济、刘体智、李玲璞等学者相关的文献学故事以及灰色文献的研究文字。


作者简介

王世伟,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在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文献学等领域有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主要从事智库研究和大数据与国家安全研究,先后担任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组长。多次应邀赴美、日、英、德等国讲学。

目      录

/1

前言/1

【问学篇】

谈谈科研与智库成果及选题的思考切入点/3

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学情报学

——2019年图书馆学情报学热点鸟瞰/19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跟随顾廷龙先生治学二三事/29

顾廷龙先生古籍整理中的认真精神和仔细态度/34

徐中玉先生的经典阅读带给我们的几点启示/36

“小学”是毓养读书种子之根柢/38

关于藏书、读书与用书的几点体会/41

【问道篇】

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六大特点/45

论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包容性发展/64

论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79

对公共图书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再认识/104

论江南文化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创始与发展/113

基于生动实践的中国公共图书馆理论创新

——以“我嘉书房”为例/136

关于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143

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新型智库建设的定位与发展/154

谈谈智库决策建言的“度”/169

【技术篇】

关于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重塑的五个问题

——再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服务重塑/175

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193

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若干问题

——再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205

关于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223

数据驱动的时代特征与图情教育的创新转型/242

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251

略论“信息疫情”的十大特点/254

【建筑篇】

全球大都市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特点与读者服务/263

论全球国家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学术性格与文化意蕴/276

数字网络环境下建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

——以上海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为例/283

上海城市图书馆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289

【文献篇】

顾廷龙先生晚年未刊信札中的学术信息/303

张元济与顾廷龙的文化情谊/314

从《善斋吉金录》重印到《小校经阁遗芬》出版/325

以《古文字诂林》为学术追求使命

——深切怀念李玲璞老师/334

略论灰色文献的八大价值/342

《澹园琐录》《静轩笔记》影印序/356

附录王世伟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部分成果目录(20102020/359

前        言

我对图书馆学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1982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考入了同校的图书馆学系研究生,师从顾廷龙(1904—1998)先生问中国古典文献学。在研究生授课老师顾廷龙、潘景郑(1907—2003)、胡道静(1913—2003)、吕贞白(1907—1984)等先生讲学指导的同时,我开始撰写短篇的历史文献学相关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如《书版黑口说略》(1984)、《版本名称释略》(1984);同时结合研究生论文的撰写,发表了一些校勘学的研究文字,如《论孙诒让校勘的特点与方法》(1985)、《刘向刘歆父子校勘学初探》,这些都可以归为图书馆古籍整理的范畴。2000年,在文化部图书馆司的组织下,我主编了《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系任教,结合中文参考工具书的教学和具体负责《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文献学分支的编辑,撰写了一些论文,其中主要论文有《字书、辞书、工具书考略》(1989)、《关于工具书类型划分的若干问题》(1989)、《20世纪上半叶中国年鉴编纂出版论略》(1991)、《中国大百科全书起源考略》(1991)、《论工具书与图书馆》(1991)、《政书初探》(1992)、《〈说文解字诂林〉述略》(1992),这些研究可以归为图书馆中文参考的范畴。1993年,我编撰出版了《中文工具书使用指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作了一个初步的总结。

1985年我研究生毕业之后,顾廷龙先生交给我《尔雅导读》书稿的撰写任务,于是在此后的许多年内,《尔雅》成为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论尔雅与百科全书》(1988)、《尔雅版本考》(1994)、《雅书分类考论》(1996)、《尔雅校点序》(2009)、《关于〈尔雅〉整理点校的若干问题》(2010)等,这些都可以归为图书馆历史文献整理的大范畴之中。关于《尔雅》的研究文字,曾先后出版了《尔雅导读》(巴蜀书社1990年版)、《尔雅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尔雅〉史话》(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对这一主题的研究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

1995年9月,我调任上海图书馆担任党委副书记,曾先后兼任历史文献中心主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等职务,先后主管了历史文献、会展讲座、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信息处理、中心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人力资源、组织文化等业务和行政管理工作。

从1995年至2010年的15年中,我的研究重点之一围绕图书馆的历史文献而展开。1997年10月,上海图书馆新成立了历史文献研究所,一年多后的1999年4月,《历史文献》丛刊问世,至2019年5月,已出21辑。我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研究中,侧重历史文献人物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历史文献的研究,其中主要论文有《馆藏传世孤本明版〈三峡通志〉考略》(1997)、《关于盛档》(1999)、《古籍整理工作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2000)、《常熟翁氏六世藏书及其文献学术价值》(2000)、《传世孤本南宋明州刻本〈集韵〉初探》(2002)、《〈永乐大典〉保存、研究与传播的过去与未来》(2002)、《论明清藏书家藏书楼在保存历史文献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2002)、《论四库标注之业》(2003)、《论顾廷龙先生对中国现代图书馆事业的贡献》(2004)、《潘景郑先生之读书与校书生涯》(2004)、《上海图书馆藏王重民先生手稿提要》(2004)、《古籍目录版本学的研究方法和路径》(2005)、《古籍整理应重视祖本、校勘与版本源流》(2005)、《论张元济对合众图书馆的贡献》(2007)、《顾廷龙晚年版本目录学思想述略》(2007)等。我将有关历史文献的60篇研究文字予以汇编,出版了《历史文献论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此后,国家“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曾组织编辑出版“当代中国图书馆学研究文库”,我按文库主编要求汇录了自己有代表性的25篇历史文献研究文字,成《历史文献研究》一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版),来新夏先生(1923—2014)为本书写了序言。

从1995年至2010年的15年中,我研究的另一重点,则围绕公共图书馆服务与管理而展开,包括公共图书馆的讲座、展览、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文旅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组织文化、服务标准、图书馆建筑、发展战略等,也撰写了一些上海图书馆史的研究文字以及境外参访心得。其中主要论文有《论图书馆旅游功能的发挥》(1995)、《跨世纪图书馆新馆建筑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1997)、《上海公共图书馆发展史略》(1998)、《从“读者第1”到“图书馆员第1”》(1999)、《论徐家汇藏书楼的创建及其变迁》(1999)、《合众图书馆创始考略》(1999)、《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六大重建》(2000)、《论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2001)、《论创建适应并促进图情事业发展的组织文化》(2002)、《论图书馆讲座的功能与发展》(2002)、《关于图书馆工作全球化问题的若干思考》(2002)、《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与服务管理特点》(2003)、《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发展历史与设计管理服务理念》(2003)、《构建信息无障碍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和体系》(2003)、《网络环境下文献提供的实践探索》(2004)、《上海城市发展与图书馆发展的互动作用》(2005)、《致力于优雅社会的新加坡公共图书馆》(2005)、《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文化定位、建筑布局与服务特色》(2006)、《挪威奥斯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给予我们的几点启示》(2006)、《体验图书馆刍议》(2006)、《图书馆展览服务初探》(2006)、《当代图书馆建筑设计中应理性处理的各种关系和矛盾》(2006)、《国际大都市图书馆的共同特征述略》(2007)、《关于加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结构与布局的若干思考》(2008)、《当代城市图书馆的定位与图书馆建筑的软设计》(2008)、《新中国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实践60年》(2009)、《城市中心图书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2009)、《论中国当代城市图书馆的发展与读者群细分服务》(2009)、《主题图书馆述略》(2009)等。2000年,我将此前的部分研究成果汇为《图书馆学文献学论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总结之一。同时,结合当时上海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的实践,笔者与上海图书馆的诸位同事一起,撰写了《数字图书馆引论》的著作(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2000年,在整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的基础上,我担任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图书馆馆藏历代尺牍整理研究”(00ETQ001)的课题组长,此项目也被列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资助出版项目、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规划项目、“十五”国家重点图书、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等,并最终出版了《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尺牍(8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结合整理工作中的体会,我撰写了《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尺牍文献》的论文(2002),对尺牍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总结。

2005年之后,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成为我研究的重点之一。我先后主持了两个前后互联、逻辑相续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为“城市图书馆指示体系研究”(05ATQ001),二为“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11ATQ001),围绕这两个课题,曾撰写了数十篇论文,先后出版了这两个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世界著名城市图书馆述略》(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指标体系研究》(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国际大都市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此外,这一时期还承接了国家文化部委托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标准研制的课题(2008—2012),撰写了《关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编制的若干问题》(2011)、《〈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的编制及其特点论略》(2012)等论文,出版了《〈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应用指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还承接了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的国家重点课题子课题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并围绕课题写了一些论文,如《论中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2003)、《论图书馆参考馆员制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结合》(2003)、《在我国三大系统图书馆中实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面临的问题》(2007)等。

2010年8月,我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后,拓展了原来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研究视野,其中智慧图书馆、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信息安全、专业智库等成为四个新的研究主题。

在智慧图书馆方面,先后撰写了《未来图书馆的新模式——智慧图书馆》(2011)、《再论智慧图书馆》(2012)、《论智慧图书馆的三大特点》(2012)、《融合图书馆初探》(2016)、《智慧社会是智慧图书馆发展的新境界》(2017)、《人工智能与图书馆的服务重塑》(2017)、《信息文明与图书馆发展趋势研究》(2017)、《关于智慧图书馆未来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2018)、《论公共图书馆的全域服务》(2018)、《关于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服务重塑的五个问题》(2019)、《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2019)、《全球大都市图书馆空间设计的发展特点与读者服务》(2019)、《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若干问题》(2020)等论文。

在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方面,先后撰写了《上海市中心图书馆的十年发展与未来愿景》(2011)、《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初探(上下)》(2013)、《基于数据信息的公共图书馆发展分析与展望》(2013)、《构建面向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图书馆互联网——关于大都市图书馆创新发展的思考》(2014)、《全球大都市图书馆服务的新环境、新理念、新模式、新形态论略》(2014)、《当代中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应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创新》(2016)、《新一轮中国城市图书馆创新发展论略》(2017)、《论公共图书馆服务品牌》(2018)、《论公共图书馆的全域服务》(2018)、《关于公共图书馆文旅深度融合的思考》(2019)、《基于生动实践的中国公共图书馆理论创新——以“我嘉书房”为例》(2019)、《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的六大特点》(2019)、《论江南文化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创始与发展》(2019)、《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2020)、《论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包容性发展》(2020)等论文。

在信息安全方面,2013年至2016年,我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与云环境下国家信息安全管理范式及政策路径研究”(13&ZD185)。在研究期间,课题组共完成各类专报20份,发表论文50篇(包括媒体时评文章),主持制定相关国家标准2种,召开国际和全国会议及组织各类学术交流活动16次。作为课题的首席专家,我于课题在研期间和结项之后撰写了一些论文,其中主要论文有《被互联网挑战的时代》(2013)、《中国特色国家安全制度的顶层新设计》(2014)、《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2015)、《万物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大趋势——对“互联网”的多维度观察》(2015)、《大数据的特点与精髓》(2015)、《大数据环境下信息安全交织特征及其政策路径选择》(2015)、《略论网络文化的六重融合趋势及应对策略》(2015)、《以文化的力量构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的规则体系》(2016)、《论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与新要求》(2016)、《再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2016)、《信息化具有全域赋能作用》(2019)、《略论信息疫情的十大特点》(2020)等,出版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最终成果《大数据与云环境下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同时与信息研究所的同事一起,围绕信息学理论前沿,集体撰写了《信息学理论前沿——信息社会引论》一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版)。

在专业智库方面,先后撰写了《试析情报工作在智库中的前端作用》(2011)、《数字网络环境下建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以上海图书馆二期工程建设为例》(2012)、《加强中国特色新型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业智库建设论略》(2016)、《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融合发展趋势及对图情工作的启示》(2016)、《智库之“智”的多重内涵》(2017)、《智库专报五大要素探析》(2017)、《公共图书馆决策咨询工作面临的三大挑战与发展定位》(2018)、《新时代中国特色图情智库新使命》(2018)、《略论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功能定位》(2018)、《谈谈智库决策建言的“度”》(2018)、《科研与智库成果选题与思考切入点》(2019)、《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新型智库建设的定位与发展》(2020)等论文,出版了《专业智库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问学问道是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如今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面向未来的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一书,汇录了近年来笔者对公共图书馆问学问道的最新思考和研究文字。全书分为“问学篇”“问道篇”“技术篇”“建筑篇”和“文献篇”。其中“问学篇”主要包括科研与智库的选题、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热点鸟瞰、研究治学的方法、经典阅读等内容,“问道篇”主要包括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发展道路、服务品牌、智库建设、地域文化、文旅融合等内容,“技术篇”主要包括人工智能与图书馆重塑更新、数据驱动与图情教育转型、信息化的全域赋能、“信息疫情”特点等内容,“建筑篇”主要包括全球大都市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与文化意蕴、数字网络环境下建大型公共图书馆的必要性等内容,“文献篇”主要包括与顾廷龙、张元济(1867—1959)、刘体智(1879—1962)、李玲璞(1934—2012)等学者相关的文献学故事以及灰色文献和类书文献的研究文字。敬请业界方家学者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END

推广人 |李威


chinalibs

更多精彩尽在e线图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