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第二届全国统编小学语文科教书优质课堂观摩交流系列9《好的故事》鲁迅,说课彭洁玲

发布于 2021-09-23 20:31

《好的故事》

     彭洁玲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洋实验小学的彭洁玲老师,非常荣幸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

 

 

老师们,如果我们要回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我想一定少不了这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散文诗《好的故事》。我将从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先说教材《好的故事》出自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文章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美丽、优雅、有趣”的梦境,在梦境中鲁迅看到了远方水乡的美丽景色。但是这美景转瞬即逝表现出他内心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对于《好的故事》梦境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梦境的向往与追求。这篇课文现在编入了统编课程小学六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人文主体是“走进鲁迅”。选了一篇跟鲁迅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本单元内容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这是对五年级上册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要素的延续和推荐,也体现了针对不同难度,文章资料发挥不同作用。这一要素将在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中有序推进逐步落实。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同学而言,学习此文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三个障碍:

一、语言差异;本文创作于现代文学初创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不完全一样,学生不容易读懂。

二、背景陌生;鲁迅生活的年代与学生相距甚远,学生对于鲁迅的记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都知之甚少。

三、主旨隐晦;这是一篇散文诗运用了对比象征的手法,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写作的深沉意图学生不易体会到,那么学生不懂的东西多,老师可以教的东西就很多。

 

所以到底我们应该教什么,我们曾经也是走过一些弯路,因为课文中要教的点实在太多了,难以理解的词,作者的表现手法,对梦境的描绘,象征的意义、美好的艺术价值等好像都可以教,到底教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个是最开始第一个确定教学目标,经过调整以后我们是这两个目标,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我们在目标上做了减法,为什么做减法,到底教什么,我们应该依纲扣本、基于学生的学情考虑。

 

 

所以最后我们确立了一下四个教学目标:其中目标三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是本课教学重点。结合阅读链接之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编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为了搭建好对话的平台,我主要采用这几种教法学法,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走进鲁迅。下面重点说一说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完成目标一和目标二。第一课时我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

 

 

 

一、聚焦鲁迅,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先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篇课文《少年闰土》让学生谈谈对鲁迅的初步了解,为本节课进一步了解鲁迅体会其精神境界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障碍的扫清分步进行:

 

 

第一步理解难词,比如课后习题一切入,先告诉学生遇到难懂词语可以先跳过去。然后引导学生回顾五年级古典文学名著单元当中习得的方法可以联系上下文猜词语的意思,不用反复琢磨,懂得大概意思即可,降低学习的难度,减轻学生为难情绪。

 

第二步学生默读课文,圈出自己跳过去的词语,老师从学生跳过去的词语中,筛选出三组对于理解课文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分组理解,渗透方法。这些词语中也包括本课中一些文字,其中有四个带有三点水但结构不同的生字。尤其是“澄”和“藻比较难写,所以教师重点指导学生书写。

 

 

 

第三步读通难句;根据学生反馈,教师重点指导一些拗口难读的句子,通过教师带读的方式,通过老师直观的示范,帮助学生把准句子的读音、句子的停顿、句子的节奏帮助学生扫清难句的障碍。

如此三个步骤将学生难理解的词,易写错的字,难读通的句子一一清扫,为接下来深入品读文章做好了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始梦境。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发现课文中描写的其实是作者的一个梦境。然后学生浏览课文寻找梦境的依据,顺势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接着引导学生发现梦境的特点,是“美丽、优雅、有趣”。

 

 

然后结合课后习题二切入,由学生自行默读可以去寻找“美丽、优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写上批注,学生读后组织交流,此时的交流,谈的是学生对梦境的初步印象,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好的故事》这课文先有个整体的感知,为接下来走进这个梦境做好铺垫。至此第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进入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的教学直指引向本课文的重难点,我将紧扣梦境分三步进行。

 

 

首先、聚焦比喻,由文入“梦”,鲁迅梦中的场景咋一看光怪陆离,学生难以聚焦。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在研读文本之后我决定由概述梦境的第四自然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在鲁迅的眼里这个梦境像什么,由此聚焦文字两处精妙的比喻,这正是打开梦境的目标。

 

其次、品读词句,想象赏“梦”,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将分三个层次引领学生逐步走进这个美好的梦境。

 

 

第一层次想象梦境的画面。首先借助一点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云锦”,(音频)通过资料学生不难发现“云锦之美”美在图案丰富,色彩绚丽。

 

 

(音频)同学们,读这样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答我仿佛看到了高大的美丽的星河,一株株小树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荡漾;我仿佛看见几只小狗在院子的篱笆下追逐鸡四处奔跑;我仿佛听到了哗哗的水声,打浆的声音好动听啊)学生进行想象之后让学生也来配乐朗读中感受着梦境像云锦般美好的画面,是多么“美丽、优雅、有趣”。

 

 

 

 

 

三借助资料,逐层解梦。这是阅读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我将充分发挥课后阅读链接中两则阅读资料的作用,引领学生读懂梦境背后的含义,此环节分三步进行:

 

首先引导学生发现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通过对比深发疑问,(生:为什么反复写美丽优雅有趣。美的人美的事;为什么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昏沉的夜,为什么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做这美好的梦呢?)

接着出示课文中最后两个自然段,聚焦关键词,再读课文。(生:他为什么真爱这个好的故事呢;他为什么总记得好的故事呢;他为什么要追回它,完成它,留下它;他要追回什么,完成什么,留下什么呢。)

接着将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出一个关键问题。此时学生很自然的抒发出对资料的需求,于是我引导学生记住课后阅读链接中的资料理解这个关键问题。

 

先理解昏沉的含义,学生阅读资料后不难发现这个昏沉的夜不仅是指作者写作时候是夜晚时分,更是暗指了中国当时黑暗的现实,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相关资料,老师也适时补充。

 

自此学生对于昏沉的夜以及好的故事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然后师生合作再次回顾梦境从而落实了课后习题三之中提出借助资料加深理解。再借助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之后,我们应该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教学生借助资料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回顾本节课中我们所用过的资料,发现资料的类型以及资料的取向。引导学生也可以像这样课后查找资料去理解一些他们咋看难读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从这节课当中学到的方法,自主查到资料,阅读单元的后两篇课文《我的伯父鲁迅现在》、《有的人》。这一环节的教学从学情出发,由学生的阅读当中深挖疑问,然后适时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好的故事背后的含义。同时不忘教给学生借助资料理解的方法,让学生课外运用,通过语文实践,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能力。

最后说一说板书的设计,我从课文和课后资料当中提取关键词,进行板书,帮助学生理解梦境的特点以及梦境,背后的含义。以上就是我对《好的故事》的说课。

其实今天呈现给大家说课的设计与我上传的课例作了调整,我们的《好的故事》也是好事多磨,一路多磨。我们在一路的反思、一路的调整,特别是在录像课上传之后,我非常荣幸的得到了小语会专家指导。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和我的团队小伙伴们,再次深入研读文本,进行反思进行调整,主要的调整在于第二课时第三环节借助资料,逐层解梦当中对于课外阅读资料的运用。之前我们是在第一自然段深挖疑问,老师补充资料,让学生想象猜测鲁迅做美好的梦的原因。然后再用课后阅读的资料去应证学生的猜测。然后提取出希望这一关键词,事后回想再喘摩推想的确有不恰当的地方,因此操之过急导致学生的理解停留在浅表层方面。二是没有落实好课后习题三的要求,帮助学生对最后两话的理解,所以调整之后就有今天我说课当中这一环节的设计,带领孩子在一次一次的在课后阅读资料中加深阅读资料。一读理解昏沉的夜、二读资料理解鲁迅的心境、三读资料体会鲁迅好的故事的含义。三读之后再次回到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建立资料和文本的勾连,通过试教我们发现通过调整之后学生的理解确实更加深入,更加准确。这些修正和调整也使我和团队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很多的启发,受益良多。其实统编教材的教学目标很容易把握,只要仔细研读教材,抓住单元语文要素和课后习题准确的把握编者的意图,目标的定位就不会跑偏。目标定准了还要讲目标的落实贯彻在我们的教学环节之中,这个最重要的抓手就是抓课后练习题。因此我觉得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统编教材是一套好教实用的教材,只要我们用好,就不存在所谓的难课文。回想整个磨课和修订的过程,我觉得这个也是我我们团队一路收获成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好的故事。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倾听,谢谢各位专家领导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