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里到底有多少人?

发布于 2021-09-24 16:40

凤凰大语文
中国的语文,大家的语文。
80篇原创内容

浩瀚的文史长河里,藏着不少秘密。

“草船借箭”的主人公真是诸葛亮吗?《清明上河图》里到底画了多少人?“衣冠禽兽”原本是褒义词?……

一起走进文史世界,发掘其中的奥秘吧!

《清明上河图》里到底有多少人?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里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动物209头(只),比古典小说《三国演义》(1195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其人物数量碾压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本。

“烂醉如泥” 的“泥”是泥土吗?

成语“烂醉如泥”是指,醉得瘫成一团,扶都扶不住。

这里的“泥”并非泥土,而是传说中生活在海里的一种虫子,这种虫子没有骨头,离不开水,一到陆地上就会失水而醉,跟人醉倒的样子一样,古籍中“醉如泥”这几个字非常常见,“泥”一般指的就是这种泥虫。

“衣冠禽兽” 一直都是骂人的词吗?

其实,“衣冠禽兽”原本是个褒义词。明朝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所以“衣冠禽兽”指代官员。

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官员腐败,欺压百姓,“衣冠禽兽”开始有了贬义。

到清朝时,“衣冠禽兽”才完全贬义化,泛指外表衣帽整齐,行为却如禽兽的人,比喻其道德败坏。

“草船借箭” 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草船借箭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主人公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建安十八年,曹操与孙权在安徽巢湖附近对垒。初次交战,曹军大败,曹操决定让军队坚守不出。孙权借水面有雾,乘战船闯入曹军前沿,被曹军发现。曹操生性多疑,由于水面雾大,他怕有埋伏,不敢出战,于是曹操下令弓弩齐发,乱箭射向孙权的战船。

不一会儿,孙权的战船就因中箭太多,船身逐渐倾斜,随时都有翻船的危险。在这危急时刻,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头,使船身的另一侧受箭,不一会,船身两侧就被射满了箭,船只也恢复了平衡,并安全返航。

曹操对孙权的英明赞叹不已,并留下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名句,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一日三餐” 还是“一日两餐”?

现代人都习惯于一日三餐,实际上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

《墨子·杂守》说,兵士每天吃两顿,食量分为五个等级。第一顿称“朝食”或“饔”,在太阳行至东南方时(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之间)就餐。第二顿称“飧”或“食”,在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进餐。对于进餐时间,古人讲“不时不食”(《论语》)。

在不应进餐的时间用餐,被认为是一种越礼的行为或特别的犒赏。如《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借此犒劳将士,激发士气。

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并且,三餐开始有了早、中、晚饭的分称。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

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或“过中”。一日两餐时,人们认为“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始”(《孟子·滕文公上》),用过飨食,便意味着一日时间的结束。


▐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凤凰大语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