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却行伤害之事,到底怎样的爱才会真的让孩子受益终身?
发布于 2021-09-24 18:16
萧翛/作者
在最近的因为心理困扰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当中,我发现在青少年当中出现频率极高的一个困扰竟然是源于父母的“爱”。
前来咨询的孩子们无一例外都在说着:“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我从小到大他们一直都对我很好,照顾我的生活,关心我的一切,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们对我的要求也真的太高了,让我想要逃离他们。他们对我那么好,我却有这样可耻的想法,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
听起来这些都是在父母的爱里长大的孩子,却没想到在青春期最最困扰他们的,竟然也是父母的爱,孩子能够体谅到父母,但却在生活中又感到不舒适,从而陷入纠结怀疑自我的境地。
那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他们所说的父母要求太高究竟具体是怎样的呢?
“爸爸一直告诉我只有读书才能成材,还经常拿他自己做反面教材来教导我。我的成绩其实一直也就是中等偏上的水平,爸爸妈妈却一定要我在这个重点班里名列前茅,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了,可是我根本没办法达成爸爸妈妈的目标。”
“其实我很想和身边的每个人都成为好朋友,特别是有些人看起来很会玩游戏很开心的样子,可是妈妈总是不允许我跟那些看起不乖的孩子玩,我跟她说了她们并不坏只是没那么喜欢学习而已,可是妈妈却有一次看到我和她们一起回家就把我训了一个多小时。”
我能理解,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可能心里还会升起一股无名之火——“我辛辛苦苦都是为了孩子好,怎么他还这么不理解我?”
生气的情绪请稍缓一缓,今天,请跟着我换个角度来理解一下孩子们的这些话。
科温顿曾说过,人天生具有一种维护自己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当人们感觉受到威胁时,就会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尊,保持自我的价值感和有能力感,比如——否定父母提的要求。
然而,父母的要求却又是与父母沉重的爱捆绑在一起的,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是好的,要求却是不好的,于是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的孩子们就陷入了纠结之中,不堪其扰,甚至可能酿成悲剧。
我们不可否认家长们想要各个方面给予孩子们最好的东西,帮助自己的孩子变成优秀的人,并在这个过程中不辞辛劳,这一份无私奉献的爱令人动容。
孩子们对情绪与爱的感觉能力是极其敏锐的,因而他们也大多都能感受到并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
但有时,家长们又常常会将爱与一些要求杂揉到一起去赋予孩子,而这些要求可能是孩子们有些抵触的、感到不舒适的,比如我们上面所举的孩子们的心里话所体现的那样。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坎坷,教授他们战胜困难的办法和鼓励他们前进是我们做家长的需要去做的,但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家长所采取的方式往往也决定了孩子能否战胜困难。
在这当中,有两件极为重要却又常常被家长们忽略的事情。
一是信息的交流是否有效。
当孩子成长到7、8岁,渐渐地开始能够接受大人们给他们讲述的道理,他们也十分希望能够得到与家人的平等交流。
但交流能否成为有效交流,实在是一门学问。
有效交流的首要前提,就是双方都需要做好接受对方想法的准备。
我们很多的家长在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头脑中充斥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今天一定要让他明白这个道理。”
殊不知孩子的大脑可不是一个水桶只需要往里面灌水就可以了呀,孩子们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只有家长们愿意并做好自己会被孩子说服的准备,才能够真正和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才真的有可能让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
两个事物的融合,势必是各自都要被剔去一些,又吸收进对方的一些内容,才能够达成一致,家长和孩子在进行交流时的观点碰撞亦是如此。
二是孩子的内部动机是否被激发。
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我们有些家长时常会对孩子说:“爸爸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可一定不要半途而废啊!”,对孩子来说这份爱显得颇有些沉重,这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孩子去继续习得某个兴趣技能,但与此同时被消减的还有孩子对这项技能的学习兴趣,而当有一日孩子能够离开这份沉重的爱稍有喘息的时候。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常常因为担心孩子太小,还没办法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出所谓最优的抉择,也不能够在很多事情上有远见卓识,于是我们总是想着帮他们做出决定,帮他们有所规划,没错,这也是爱,这也是为人父母所给予孩子的伟大的爱。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人的需求理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后,孩子就渴望爱。
在对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孩子们就渴望被尊重,当这些需求都能够得到及时、良好的满足,就能够让孩子们更好地去实现自我的追求,成为能力和人格都完善的人。
我相信愿意点进文章来看的家长们都一定做到了满足孩子爱的需要,但这篇文章的作用还在于,希望家长们能够思考一下,您对孩子的这种意义上的爱是否满足了孩子对尊重的需要呢?
在我们呵护孩子长大的时候,我们的身份是父母,要给予孩子的是我们无私的爱与宽容。
而当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身份就变成引路人,应该尝试将孩子放在与我们平等的位置。
因为孩子是正在成长的个体,我们家长其实也是正在成长的个体我们都在同一条路上向前走,不同的区别在于我们比孩子多走了一程,也多了一些处理问题的经验,我们愿意也可以将我们的经验传授给孩子们去帮助他们成长。
但我们却不能一昧的只顾输出我们的人生道理给孩子,以爱之名去要求孩子接受我们的道理完成我们的要求,让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更多的会是伤害,只有我们理解了孩子,才能让孩子真正理解我们的带着爱的经验输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