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家到底多有钱?
发布于 2021-09-24 23:59
首先,从住房上来看,刘星一家就已经超过大部分人了。
刘梅夫妻一个卧室,小雪一个卧室,刘星小雨一个卧室,外加一个带有开放式厨房的大客厅。整套房中有两个卫生间,夏东海还有一个单独的书房。
四室两厅两卫的户型,放到哪个年代都算是很不错的配置了,而从剧中表现来看,他们家的空间非常充足,面积怎么也得150到200平左右。
而故事的设定又是在2004年的北京,那会儿北京市的平均工资不到2500块,能买得起这种房子的人,那绝对是相当不缺钱。
还有相当残忍的一点是,根据刘星小雪走路上学的情况看,他们家的房子还是学区房。
等到第二部,不知道刘梅是不是有了炒房的观念,他们家又换了一套房。
户型没怎么变,面积也差不多大,本来就有钱的一家人,这下还可以收租,又额外增加了一笔收入。
而在十多年后的今天,当初几千块一平的房价,已经涨到了差不多七八万,刘梅这一家子的身价,那可都是千万级别的。
能在皇城根坐拥两套大房的夫妻,究竟是干啥的?
在工作之余,她还考了营养师证,平日里大概率会赚些外快,一个月下来收入起码1万元。
夏东海的工资虽然不固定,但作为知名导演和编剧,他导一出戏下来收入不会少。
而且他还有一个开剧团的朋友尚西山,平时爱找他写剧本,这稿费就算不上万也得小几千吧。
再加上夏东海还会四处投稿赚外快,后来又当上了杂志社主编,这一个月下来怎么说也得有1万元。
而爷爷本身就是北京土著,不光自己有房,又是退休教师,退休金养老金加在一起,自己花是绰绰有余。
就连教刘星冬泳时,给他买个泳裤也得花200多元。
姥姥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但从平时的行为上判断,一看就没怎么吃过苦。
她很舍得给孩子花钱,平时买点牛肉干等“高级”零食,哄刘星的时候二话不说给买手机,为了让小雨吃到野菜,打车到郊区去挖……
从北京市中心打车到郊区,别说当时了,这操作放到现在也没几个人舍得吧?
而作为重组家庭,他们还会收到两份抚养费。
夏东海的前妻玛丽是全剧第一富豪,出门开豪车,资产千千万。
争夺孩子抚养权时,玛丽承诺要送小雪去英国贵族学校,接触英国王室,要带小雨去环游世界,送到哈佛深造……就连刘星都能获得一辆高级摩托车。
这样的一个人,出抚养费肯定也是大手笔。
而剧中“废柴”胡一统,虽然看上去没出息,但人家也是北京土著。
综合全部集数判断的话,胡一统爱做生意,但生意头脑不怎么样,总是赔钱,资金也在股市里头套着,所以他不是真穷。
刘星过生日的时候,动辄请来央视的摄像组,为了哄儿子开心带他逛遍北京城。
就这全家的配置加在一块,应该已经超过中国五成家庭了……
说完大背景,再来看点实际的。
话说2004年,还是个大宝天天见的年代,刘梅的化妆桌上又是什么呢?
是资生堂!是雅诗兰黛!是纪梵希!
这些牌子放到现在也是大牌,而每次镜头扫过,刘梅基本上都在用它们擦手……
再看看夏东海的衣服,如果没看错的话,他胸前的这个标志就是TOMMY HILFIGFR
去官网上随便截了截图,给大家看下价格,什么档次大家自己判断一下吧,反正小编是舍不得买……
父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钱,对孩子就更大方了。
现在条件好了,买个名牌货很平常,但放在2004年,就是妥妥的大牌儿。
刘星的鞋基本都是1000元以上的运动鞋,送朋友鼠标的生日礼物也价值800元,而大部分人小时候,全身上下的衣服加起来也没他一双鞋贵……
几个孩子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在那个年代简直就是三个行走的人民币:
2000年初电脑还没完全普及,在大部分孩子只有上微机课时才有机会接触电脑的时候,他们家就已经有三台了……
所以,他们也算是提前享受了互联网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便利,差不多领先别的小朋友一大截。
精神上富足,饮食也得跟得上,为了让孩子营养跟得上,刘梅一买东西就是几大包。
顿顿饭都像下馆子,餐桌上六七个菜,还经常有大闸蟹、油焖大虾、大鸡腿……给孩子们的荤素搭配非常均衡,除了贵之外没有别的缺点。
而再想想自己小时候的饭桌,突然间就觉得质朴了很多……
另外,他们家的冰箱里永远不缺饮料,高乐高就没断过。
有一集家里人故意无视小雨,结果他一连吃了好几盒哈根达斯……几十块钱一个的小球球,一下子吃进去好几百。
有次刘梅要出差一星期,给全家留了2000块的伙食费,而那时北京的平均月工资才不到三千。
结果还没等这星期过去,2000块就只剩三毛六了,可见全家人平日里吃得有多“奢侈”……
而当大多数孩子还在家啃苹果的时候,小雪就已经爱上了榴莲。
试问那会儿有几个人知道榴莲?又有几个家庭能做到随吃随买?小雪不仅买了一大堆回来,甚至还和刘梅约定每周吃一次。
伙食这么丰盛讲究,在外出游玩上也不含糊。
每个周末几乎都带孩子们出去,不是逛公园就是去海洋馆,到了假期更是各种旅游。
别的孩子在家刷题,他们却带着孩子外出见识世界。
有一次小雪想要创办网站,爸爸妈妈思考了一阵儿后,就毫不含糊地拿出几千块来支持孩子的全面发展。
2004年,大部分父母还没有培养孩子爱好的觉悟,但只要孩子有兴趣,刘梅和夏东海便很舍得花钱——
小雨要学小提琴,刘梅直接请了专门的老师来家里,之后他又想学钢琴,刘梅二话不说花了几万买钢琴。
家里有DVD和音响,游戏机随身听也没缺过,在物质上从来没有亏待孩子。
得了奖金没想过存起来,而是准备用这一万块钱给孩子买份礼物,这说明人家真的一点都不缺钱,甚至还富余不少……
后来刘梅想买车,翻杂志的时候指着一个17万的车说便宜。
可以说,从吃的到穿的再到用的,刘梅这一家人的水平绝对是中上,小时候光知道跟着剧情傻乐,长大后再回忆起来,只觉得有点心酸。
主题曲里唱的是“你的童年我的童年好像都一样”,这样想来明明一点都不一样啊!大家总说他们家的教育好,但是哪一点不是钱堆出来的呢?
只有经济条件到位了,才能买高质量的衣服,能吃最有营养的食物,能接触最前沿的产品,能到处旅游增长见识……
如今都2021年了,回想起他们家2004年的水平:
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存款,一千块的鞋不眨眼,满冰箱的哈根达斯,动辄油焖大虾大闸蟹……
而对比自己现在的水平,酸了。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