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道炁(陈景展)

发布于 2021-09-25 08:56


道  炁

文/陈景展

 

  这篇文章,不知从何说起。且随缘起笔。我曾于河南下清宫,见一老道,手拄花棍。花棍为烟花烧后的废杆,缠上红色布条而成。道人衣衫褴褛。唇部有残饭,吐字含糊。走路颠簸。头戴混元巾,有一子午簪。头发黏合在一起。身体散发有臭味。我与之在花坛边共坐。问:您住在哪里?老修行答:外面拐弯的麦草堆里。问:吃在哪里?答:下清宫。按门洞内碑刻,下清宫原名古青牛观。老修行又指青牛观说:这是我的庙。我问:老修行仙姓?答:赵。问:您是哪里人?答:河北。问:何时出家?答:8岁时。问:出家在哪里?答:青牛观。赵仙长衣着不及乞丐,虽然有些痴呆,但行为端然,有传统道人的优良风貌。而这样的道人,常年睡在庙外麦草堆中。观内行走的几个年轻道长,衣巾干净。可是,我说不清楚,总觉得丢了一件东西。这样的感觉,经常在一些场景中诱发和触动我,只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没有找到答案。

  八仙宫魏至仁老高功住在小院里,丹房外有一株幽静的大树。由于疾病,老高功双足浮肿。对于墙上黑白照片里年轻时的人事可以回忆,对于别人新拍的他自己的彩色照片他只连说“不认识”。阳光好时,别人推着轮椅带他出去转转。八仙宫的羽士们会纷纷向老道长抱拳,问候一两句。老道长虽然有些痴呆,可是眼神里总透射着一股我一直寻找然而说不清的东西。在轮椅上,老道长腰板正直。无论他穿什么,总是有一种东西贯穿全身——很多年以后,我思考这些细节,终于找到了我要说明的东西:“道炁”。

  这些老的道长们有时候由于贫穷,衣袍是不完整或者褴褛不堪的,也有的由于被遗弃和没有照顾而痴呆不能自理的。可是,即使是如此,他们的身上,你仍然能感受到祖师遗留下来的道风、道骨、道炁在。我们现在的年轻道长们,缺失的,也许就是这些吧。

  2008年四川地震后,全国处在积极赈灾中,道教界也积极捐款和举行超度法会。楼观台的法玖任爷在八仙宫教经,正值聚仙阁四周整修,全挖了几米深的土沟。晚上,我们从聚仙阁后面小门回丹房,土沟上面搭了几片薄木板。道友们扶着老法玖任爷,一边叮咛危险,任爷却笑着,一个人径直提前从几片薄木板上走过,并说:“出家人,哪有不能走的地方?”他从木板走过的洒脱、自在和轻盈,以及,那份坦然和自信,是我难以忘记的。

  2015年元月,听一位同脉师兄回忆自己在陕西华县遇驾沟修行的度师。言师晚年时病卧在床,气力已微。但是,即使在最后的岁月里,只要老道长听到早殿诵经的声音,都要从床上坐起来,哪怕靠着,也要正直身子、整好发簪,听经至结束才缓缓躺下。这就是“道炁”,这就是他传承的祖师留给我们的东西。这就是信仰,他命里的东西。只要呼吸还在,骨子里就带着的东西。老道长们的道,是身上的道,不在衣服上。我们年轻道众的道,在哪里呢?为什么在道众中的眼神和脊梁中,再也看不到那份清澈和正直了?衣服里面的那股让世人尊敬的“道炁”,为啥越来越淡化和渺茫了呢?

  曹祥真仙姑已羽化登真,2014年5月份我去华山下看望了仙姑。面带慈祥,虽不言语,但眼神清澈,抱拳行礼,威仪不失。这是她的道炁,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留住了。头顶太极,身着道袍,祖师让我们传承的,就是这股“道炁”。道炁常存,则人间常有福。道炁不存,玄纲日坠,人间自然祸苦不断。2012年在华山大上方第一次拜访仙姑时,她沐了头发,换上长褂,给山神、土地神及祖师一一敬香。她作揖的背影,深深感动和影响了我。看似是日常自然,恰是不言之教。在任何情况下,她实践着自己的信仰,保留着自己的习惯和传承。道备我身,何患玄风不振?

  年轻的道长们,越来越遗忘着自己的祖师。祖师留给的那股子“道炁”,给放哪儿了呢?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要不,大伙儿帮帮忙,一起去找找?

 

2015.1.13

搏斗史


陈景展 著


  简介:《搏斗史》(上、下册),陈景展著。作者整理了自2005年至2021年间创作的个人诗、歌词641首。一套分上下册,700多页。主要诗目:《民族》《历史与时间》《黑夜的幽灵》《想象的基石》等。印刷品,非正式出版物。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联系作者微信:shanxizi

陈景展自选集


陈景展 著


  简介:《陈景展自选集》,陈景展著。作者辑录了自己主要的道学文章、讲经稿等,75篇,24万字。全书407页。主要篇目:《宫观的故事》《遇仙记》《遇仙记续》《乞食》《正念》《忍辱》《立志》《化食》《西行心路》《我的心愿》等。印刷品,非正式出版物。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联系作者微信:shanxizi

除欲究本


(清)董清奇 著


  简介:《除欲究本》,(清)乞化道人董清奇著,陈景展编校。本书含《除欲究本》六卷,附录董清奇真人《指淫断色篇》一卷。全书编校工作历时比较久,包含有众多道友、居士、信士的帮助。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联系微信:shanxizi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