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主题怎样理解?四点全知道!
发布于 2021-09-27 19:12
诗是以具有乐感的语言借助意象抒写情思和美的艺术。古诗词鉴赏是文学鉴赏的重要部分,也是考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诗歌赏析题已成为众多省市中考语文试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好诗歌鉴赏部分,首先一定要能读懂诗歌,理解诗歌主旨。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从题目中就能知道诗歌写的是诗人游览山西村的所见所闻,再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写的一定是对春雨的喜爱。
作者的相关背景资料往往对理解诗歌内容有着重要作用。如曹操的《观沧海》,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首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诗描绘了沧海的雄伟壮观之景,那么作者仅仅是要描绘这样一幅图景吗?要想准确把握诗歌主旨,就需要我们了解作者的背景了。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北上征伐乌桓。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所以在这首诗中,展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
运用诗歌中精练传神、提纲挈领、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字、词、句等“诗眼”来把握诗歌要义,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旨。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首诗歌里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的就是最后一句,抓住“故园情”三个字就能很容易把握住这首诗想要表现的情感,即思乡怀远之情。
依据类别去把握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
(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的《春望》。
(2)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3)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如张籍《秋思》。
(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这种类型的诗歌也非常多,往往要结合作者的背景经历来具体分析。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晏殊的《浣溪沙》。
供稿 | 彭杉
文章有删改,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