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幕

发布于 2021-09-28 15:52

9月27日,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开幕。500余名专家学者、嘉宾代表以线上线下方式参加开幕式。

今年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为“纪念孔子诞辰2572年”,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题为“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设“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个分论题。节会期间,除开闭幕式外,举办主旨演讲、高端对话、高端访谈、驻华使节访谈、分组对话、青年论坛、青年访谈等30场对话交流活动。首次举办中医药论坛,还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颁奖仪式、中外青年学生孔子文化周等活动。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郝明金讲话并宣布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刘延东讲话;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名誉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致贺信;省委书记刘家义,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主任潘岳致辞或书面致辞;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干杰,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叶小文等出席。

郝明金指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息息相通、相得益彰,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为不同文明间的互通互融提供了精神源泉。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相交织,在共同挑战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任何一个民族都难以独立支撑,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才能开创人类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刘延东指出,本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以“文明对话与全球合作”为主题很有意义。当今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国际局势,作出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指出面对共同挑战,我们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加强文明间的理解与交流,通过文明合作促进和合、协作、共赢尤为重要而紧迫。我们应坚持尊重包容理念,在平等交流中增进不同文明的理解共识;倡导多边主义精神,在互学互鉴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高举团结合作旗帜,在和衷共济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共建和谐繁荣的地球村。国际儒联将继续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世界文明多样性的维护者、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推动者,为促进世界永久和平繁荣作出新贡献。

刘家义说,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鲜明提出我们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悟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中华文化沃土、致力于高质量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文明新形态。山东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贯彻落实“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指示,着力打造文明阐发新高地、守正创新新标杆、道德文明新气象、文化发展新优势、交流互鉴新平台,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山东力量。

泰王国玛哈扎克里·诗琳通公主殿下,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组委会名誉主席、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通过视频致辞。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致贺信。

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书面致辞。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主持开幕式。省和山东大学领导王云鹏、王心富、樊丽明出席。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172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的方式参加。20个国家的38名驻华使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负责人等参加开幕式。

开幕之际,十余场论坛及专题对话分场次同步举行。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大变局与当代人类文明走向”、“文明交流互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使命”、“全球抗疫中的文化力量”、“文明多样性与世界融合发展”等多个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据了解,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自2010年9月以来已成功举办6届,聚焦不同主题,深入对话交流,为促进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有着高度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当代意义,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格局,架起文明对话“连心桥”。

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山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山东社会科学院、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济宁市人民政府承办。

来源:中国孔子网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