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高频考点- 写作素材积累(三)

发布于 2021-10-07 10:31

 教资笔试  每日干货 

(点完收藏记得回去看哦~)

综合素质  写作素材积累

 名人事例 

【师德与品德】

1. 张伯苓先生以身作则戒烟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 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 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 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 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张伯苓对于学生的 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 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2. 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 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 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 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 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 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 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 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 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3.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以身作则,提倡并实行自我“道德的完美”。他说:“单纯臆想出来的、在利害关系上做到完美无缺的信念,并不能 够防止我们跌跤;不良习惯必须去除,优良习惯必须加以培养和树立,才能信赖行为坚定不移的、始终如一的正直。”他自始至 终强调节制、少言、条理、决心、节俭、勤奋、诚实、正义等品 德及其含义的重要性,划分出包括上述品格的十三种美德,并身体力行,严格训练,以此为他的后代和美国青年树立了良好榜样。从这种意义上说,他虽然没有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哲学和伦理学体 系,却是一个大众哲学家和伦理学家。 

4. 天安门广场的口香糖 

国庆节长假过后,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十几万口香糖的痕迹, 平均每块方砖黏有十几块口香糖,对此,环卫部门先后设计了三套清洗方案,皆因怕损坏方砖而放弃,最后仍然采用人工铲除的 方法,上百名环卫工人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口香糖痕迹清除。吃口香糖本来是为了口腔文明,可是,天安门广场却因此没有了 “文明”。 

5. 复旦投毒案 

【赏识教育】 

1. 杜鲁门的母亲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一天,一位客人来拜访他的母 亲。客人笑着对杜鲁门的母亲说:“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 到十分自豪吧!”杜鲁门的母亲微笑地回答:“是这样的。不过, 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地豆呢!”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是,母亲并没有认为这 位做农夫的儿子是无能的。对她来说,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 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杜鲁门的弟弟是 这样评价哥哥和自己的:“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 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 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这是何等的自信!而这种 自信正来自于母亲的赏识。 

2. 赏识教育 

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 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若与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 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的肉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 分而已。往大处讲,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就看能不能唤出它们。而慷慨的赞美就是唤出它们一部分的一个有用方法。”因而今天的教育应是赏识教育。赏识是热爱生命,善待生命,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赏识教育”是承认差异,挖掘闪光点,允许失败的教育,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尽展潜能的教育。作为教师,如果他拥有赞美学 生、鼓励学生、激励学生发挥潜能的能力,那么,他离教育家也就不远了。 

3. 黑人州长罗尔斯 

罗杰 • 罗尔斯是美国纽约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 在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 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在这儿出生的孩子,耳濡目染,他们 从小逃学、打架、偷窃甚至吸毒,长大后很少有人从事体面的职业。然而,罗杰 · 罗尔斯是个例外,他不仅考入了大学,而且成了州长。在就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记者对他提问:是什么把 你推向州长宝座的?面对三百多名记者,罗尔斯对自己的奋斗史只字未提,只谈到了他上小学时的校长——皮尔 • 保罗。当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皮尔 • 保 罗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 当时,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 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这一次,皮尔 • 保罗 先生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 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罗尔斯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挺直腰杆走路,在以后的四十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五十一岁那年,他终于成了州长。在就职演说中,罗尔斯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4. 赏识学生 

【实践创新】 

1. 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 

列夫· 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当他写到俄法双方在 鲍罗京诺会战的一段文字时,总感到描写得很抽象、不具体,他决定亲自去上战场考察一番。到了鲍罗京诺,他仔细巡视了这个 历史战场的一切遗迹,把它的地形面貌牢牢记在心里,还特地画 了一幅画,画上一条地平线和许多树林,标明各个村庄、河道的 名称,及当年会战时太阳移动的方向等。回到家里,又把自己观 察到的印象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材料联系起来分析研究,直到一 切都清楚明白了,他才坐到桌边,重新写这段文字,这个会战场 面,写的不仅生动,且色调明朗、壮观。 

2. 李时珍和曼陀罗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被后人誉为“医圣”。他 是明末清初重实践、重考查、重验证的实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花了将近 40 年的时间,编写了著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在年轻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一种神奇的植物叫曼陀罗,人们一见到它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唱又跳。李时珍费了一些周折,终于找到了这种植物,一时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异常。他为了 探明究竟,走到哪里手里都拿着曼陀罗。后来他亲自服下了曼陀罗,发现它有麻醉和使人兴奋的作用,少量可以治病,过量时在 别人的暗示下的确可以叫你唱你就唱,叫你跳你就跳,后来曼陀罗被广泛用于制造麻醉剂。李时珍和曼陀罗的故事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他经常身体力行地验证一些传说,改变了很多当时人们的迷信思想和 以讹传讹的做法。 

3. 蒲松龄历经风雨 20 年终著《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清代的文学家,他自幼聪明好学,但长大后屡次应 试皆落第 . 蒲松龄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追求成功。他曾 含羞自荐,给当时德高望重的大宗师黄昆圃写信,希望能得到帮助,然终没能如愿。从此,他不得不在乡间一边教书,一边继续准备应试。正在这时,他爱妻陈淑卿的离世,使他悲恸欲绝,生活更 加清苦。但生活的艰辛与爱妻的去世并没有动摇他追求成功意志。他化悲痛为力量,自作了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 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为了实现自己的夙愿,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读书中去,向时间索取知识和财富。他说:“耗精神与号呼,掷光阴与醉梦,殊可惜也 !” 他还坚持不懈地从群众中获取知识。他在家乡靠近大路旁的 一棵大树下面,铺一张芦席,设茶备烟,凡是路过此地的人,他都免费供茶供烟,请他们讲一两个民间故事。就这样,年夏一年, 日复一日,他广泛搜集素材,勤奋写作。历经 20 年,他终于写了闻名中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该书通过说狐谈鬼的表现方式,对社会的黑暗面进行批判, 并“寓赏罚于嬉笑”,具有百诵不厌的艺术魅力。同时,他还完 成了《聊斋文集》四卷、《聊斋诗集》六卷、《聊斋俚曲》十四种 及其他杂著。 

4. 诺贝尔痛失亲人仍不忘研究 

诺贝尔最初研制炸药时,他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的实验工厂曾 被炸为灰烬。当时,有 5 个人被炸死,一个是他正在上大学的弟 弟,另外 4 个也是他的亲密助手。当诺贝尔的母亲得知次子惨死 的噩耗以后,悲痛欲绝;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发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人们纷纷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诺贝尔,再也没有人 愿意出租土地给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可是,在巨大的失败和 痛苦面前,诺贝尔没有退缩。就在爆炸惨案发生几天后,人们就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船,船上并没 有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实验设备。原来,大难不死的诺贝 尔在被当地居民赶出来后,跑到这里来继续他的实验工作了。终 于,诺贝尔经过反复实验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发明了雷管, 这是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不久,他又在德国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

 【勤奋读书】 

1. 苏轼少年立志发奋学习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 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 日, 苏 轼 于 门 前 手 书 一 联:“ 识 遍 天 下 字;读 尽 人 间 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 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的老者专程来到苏宅向苏轼“求教”,他 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 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 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 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2. 屈原洞中读书 

屈原小时候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 冻,都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 经》305 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 位伟大的诗人。 

3.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就学习认真。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 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 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他后来终 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4. 沈从文读书故事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 山,他回家。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 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 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 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 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因材施教】 

1. 孔子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 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 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 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 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 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 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行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 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三思而行。”教育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效果更好。 

2. 陶行知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 面,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 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 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 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他以 形象的比喻,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 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 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 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 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 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 

以上
就是今天所有内容啦~
小伙伴还想看哪方面的内容
欢迎留言咨询~

教师资格证笔试课程预约


>> 听课后你将获得什么? <<

✔️全方位了解考试-分析最新考情

✔️各个学科模块考试内容分析-重要考点讲解

✔️给你个性化的备考指导


结语
无论您身在何处
无论您是否相信我们
我们都会在这里
每天坚持默默的鼓励和服务着您
如果您愿意接受我们的服务
可以加小编微信18636881412进行咨询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