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社交的你,真的有“社交恐惧症”吗?
发布于 2021-10-07 23:28
小吴跟陌生人讲话会脸红心跳,小刘说自己参加趴体容易紧张,小张觉得隔天要当着一大堆人的面讲 ppt 这件事让他很焦虑。
请问他们三个人中谁是“社交恐惧症”?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都是“社恐”。在 2020 年中国青年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探探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中,超过 40%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是“社恐”。
如今,“社恐”在网上似乎成为了一个流行 tag。宅、和人说话紧张、不喜欢人多的场景、回避社交场合,都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
Pragyan Bezbaruah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当代人似乎更习惯于在线上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甚至不再觉得“社恐”这样的 tag 是什么缺点,相反,还显得人真诚、单纯,颇有萌点。
但事情总有另一面。“社恐”tag 的流行,对于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患者恐怕并不是一件好事。
一、你是“内向”,还是 “社恐”?
“社交恐惧症”到底是什么?不妨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
小吴跟陌生人讲话会脸红心跳,小刘说自己参加趴体容易紧张,小张觉得隔天要当着一大堆人的面讲 ppt 这件事让他很焦虑。请问他们三个人中谁是真的社交恐惧症患者?
答案是,他们的症状都不足以证明他们有“社恐”,只能说明他们“容易害羞”,或者说,“内向”。
社交恐惧症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定义明确的临床疾病,而害羞仅仅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虽说有研究表明高度害羞的人更容易患上广义社交恐惧症,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
不过,它们都具有相似的生理特征,比如都容易在社交的时候颤抖、出汗、脸红,比如都害怕听到负面评价,都会回避社交场合。那么,“社恐”和“害羞”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
为了研究两者的差别,2009 年,马里兰大学焦虑症中心的研究团队发表了这样一份研究。
他们给经过心理诊断评估为“社交恐惧症”、“害羞”和“非害羞”的三组实验者指派了三项任务——
1. 和一个陌生异性交谈
2. 和一个陌生同性交谈
3. 一场 5 分钟的即兴演讲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社交恐惧症”组全员都报告了不舒服的生理感受,比例远高于其他两组,出现的生理症状也略多于“害羞组”。
“社交恐惧组”和“害羞组”都会在一对一交谈里出现紧张、说话磕磕巴巴、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但是前者的焦虑水平比后者更高。
“社交恐惧组”还被检测出普遍比“害羞组”的自我认知更消极、生活质量更低,功能障碍水平更高。
研究小组由此发现,害羞群体在情绪方面(恐惧和焦虑)和社交恐惧症群体有比较多的概念性相似,然而行为维度(回避社交)上差异较大,他们的功能障碍比较少,生活质量也更高。
内向害羞的人也许不喜欢社交,但是在社交测试中,他们会比真正的社恐更懂处事技巧,即使感到焦虑紧张,也依旧能保持逻辑清晰。
而对于社交恐惧症患者来说,他们通常难以在焦虑状态下自控,要明白一个社恐患者的难处,我们首先得了解一下社交恐惧症的本质。
二、“社交恐惧症”到底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学术上又被称为社交焦虑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以下简称 SAD)。它是神经症中的一种,和恐高症、强迫症一样,属于常见的焦虑障碍。
2017 年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有近 4%,合约 2.84 亿的人口患有焦虑障碍,高居各类精神健康障碍病症榜首。
IHM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焦虑会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生理反应,如恶心、出汗、心悸、胸闷气短、头晕眼花等。这是由于当你处在引发焦虑的情境——比如挂科、家庭变故、投资血亏——中时,你会主观判断你受到了威胁,于是你就像一只面临威胁的动物,进入了高度戒备状态。
出于生存本能,下丘脑开始向控制全身机能的自主神经系统(ANS)发送信号。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SNS)会开始增加焦虑感,刺激相应器官产生激素,让当下不重要的身体机能暂时停工,铆足能量提供到防御和战斗必须的系统上。
你的心脏疯狂跳动,大量泵血给跑路会用到的身体部位以输送养料氧气;肌肉开始收缩,为跑路做热身准备;血压被拉高以增加血液循环;肾上腺素开始分泌,提高你的注意力和警惕性……
THE POTS TREATMENT CENTER
而同正常人相比,长期患有 SAD 等焦虑症的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更容易被激活。甚至不需要什么真正的刺激,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场谈话都可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生理感受。
这类患者的焦虑水平基线普遍比普通人或者只是害羞、内向的人要低,他们更容易感觉焦虑。并且这种焦虑症状更为强烈、持久,以至于影响到个人的正常生活。
Brenda K. Wiederhold, Ph.D., MBA, BCIA
内向、害羞的人并不害怕社会环境,选择一个人待着也许只是喜欢独处的感觉,而对于一个 SAD 患者来说,跟人相处是真的会给 ta 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暴击。有的患者仅仅是被生人注视,就会浑身打颤、肌肉僵硬。
这些非理性的反应,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控制范围。
三、恐惧的成因
哈佛医学院的 Kessler 教授认为,大约有 13.3% 的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被诊断为社交恐惧症。或许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社交恐惧的瞬间,只不过对真正的社恐患者来说,这种焦虑会一直持续影响他们的生活。
社交恐惧症的成因没有单一定论,环境影响、应激性生活经历都有可能。不愉快的环境和经历会让人对外部环境产生不信任感,进而被社交活动诱发社恐。
随着近年相关领域的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社交恐惧症可能具有中度遗传性。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有社恐患者,你也更可能社恐。
Khakimullin Aleksandr
近年的另一项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可能源于患者脑部杏仁核部分的某种异常。社恐患者的杏仁核往往很容易被激活,从而引发一系列强烈焦虑症状。
bridgestorecovery
有研究表明,这种异常似乎导致了社恐患者对人们的面部表情接受更为敏感,从而常常对他人的表情产生过度解读,别人稍微皱个眉,可能就会让他们产生“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的想法。
对于一个社恐患者来说,寻求外界的帮助并非易事,因为向他人寻求帮助,就意味着要进行社交活动。
目前,社恐的主流疗法是认知行为疗法(CBT)。其中包括焦虑应对方法和放松技巧的结合、思想重构、暴露疗法。但这套疗法绝不轻松。
最让患者感到痛苦的可能是暴露疗法,暴露疗法中包括实体暴露(社恐现实场景演练)、想象暴露(恐惧形象化)以及系统脱敏(让患者在放松状态下想象并描绘出会让其焦虑感增强的场景)。
这对重度社恐患者来说相当于往伤口撒盐,25% 的患者都会选择在实体暴露这一环退出。
为了提高治疗的质量,目前已经诞生了 VR-CBT 技术,患者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完成对场景的触达和想象,迈出治疗的第一步。
Conquering Panic, Anxiety, and Phobias: Achieving Success Through Virtual Realit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和抑郁症一样,社交恐惧症和任何焦虑障碍的形成都绝不是因为患者个人“太敏感”、“想太多”。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