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的英国主流社会?如何才能融入主流社会?

发布于 2021-10-08 23:43

微信ID: UKOXBRIDGE

文:虎爸

和朋友饭后聊天,聊起关于孩子教育,被问到来英国这么多年,是否已经融入英国主流社群的问题,一些简单的思考,供大家一起探讨讨论,关于华人融入英国,融入西方主流社会的。 

首先我们需要来看看,什么是西方社会的主流,什么是英国社会,美国社会的主流?

什么是英国的“主流社会”


个人认为,在伦敦,其实是种族歧视程度最轻的地方,是地球上包容性最好的地方。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均能在伦敦生活。

在刚刚结束的政治选举中,华裔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参与到英国的政治舞台,虽然没有能够取得进一步的突破,但是也显示华裔已日渐成长为英国社会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

50年来首位即将参选美国总统的华裔杨安泽

为什么要进入“英国主流社会”?仅仅是因为入了乡,要随俗吗?那按照这么说,进了非洲就最好是和当地的土著人,贫苦人群达成一片,住草棚?

什么才是 “英国主流社会”?有钱有势,开豪车、住别墅?出入高档俱乐部?

按照目前大多数的认知来看,所谓的主流社会是指的在一个社会群体中占绝大多数的社会主流群体,或者也可以简单的来说“中产阶级”。 

在成熟的社会体系中,社会形状是呈橄榄型的,橄榄型社会的两个尖代表社会的上层和底层,数量都是非常少的,而中间那一大部分才是普通民众,被认为是这个国家的“主流社会”。

从更进一步的观点来看,相信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融入英国社会主流,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什么是英国的“主流”


第一:融入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

什么是英国或者美国的主流文化?在已经世界村的今天,无论是伦敦还是纽约,这些国际一线大城市的常驻居民已经不再仅仅由一个种族,民族,宗教所组成。 

按照最新的官方的解释,或者说主流社会的解释,英国的主流文化,或者说主流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

2014年6月15日,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纪念被奉为英国法律制度和自由之基石的《大宪章》(Magna Carta)颁布799周年之际发表演说,对英国核心价值观的诠释:

一种对自由、宽容、个人与社会责任以及法治的信仰”。 

融入英国主流社会?主流社会的价值观?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华人在追求自由,以及对法制的信仰这个价值观的问题上是完全融入了。 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移民来英国所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但是,更进一步的看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对于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中,有很多东西方的差异,仍然存在。 特别是宽容,个人与社会责任部分,由于种种的原因,仍然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第二:融入主流的社交?

融入主流的社交,或者说加入到主流的小群体?各种各样的俱乐部活动?这一点上,新移民也逐渐做的不错。无论是2000年前后通过留学,工作等种种方式留在英国的一代,还是2010年后通过投资,创业等等方式来到英国的新移民。 总体而言,都有自己的工作圈子,同事圈子,包括商业圈子,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俱乐部圈子。 

当然,还有那些国际婚姻中,嫁到英国的妹子们,往往比男同胞们更加快速的能够融入本地人的社交圈。从一个人使用社交媒体的频率和偏好往往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如果使用whatsapp,脸书, IG,比微信要多,要频繁,说明她或者他的社交范围已经更加融入英国本地圈子。 

话说,我好像只用微信,其他的社交媒体工具都很少用。。。。

第三:交到本地的朋友?

交到本地朋友这个事情,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首先,在对于朋友的定义上,东西方是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的。中国是个非常讲人情的社会,对于"朋友"的定义通常的说法是“两肋插刀”“赴汤蹈火”;

而西方人则比较随性,相互都比较独立,而且对于相互之间的隐私都比较看重。即使是好朋友,也很难的有真正意义上的灵魂的沟通,一拍即合的感觉更是很难。 

另外,西方对于规则,原则的遵守,更是让中国意义上的“朋友”大打折扣,很少有西方人为了“朋友”而放弃自己的原则。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或者商业上,一切都是以遵守自身以及社会通用的道德准则为优先。 

当然,正常社会中存在的人情,同样是有的,认识人和不认识人某些时候办事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总体而言,如果理解并接受西方对于朋友的概念,调整自己心里预期,在英国交到“朋友”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有时候只是一个兴趣爱好,或者共通的话题,都能够认识更多的朋友。 

融入主流社会?其实是个伪命题



像伦敦这样的一线城市,本身的包容性是非常强的, 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能在这里找到,而且不同的生活方式本身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 

所谓中国人主流社会其实是个伪命题,目前在英国的大部分华裔及后代,都应该是属于中产或者中产以上的阶层。本身从阶层而言,已经是英国的主流社会中的一个部分,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可以的去融入所谓的西方主流社会。 

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各自群体的特征和属性。 在整个社会属性当中,最重要的是遵守或者理解并且执行整个社会群体公认的社会,道德,价值观,这个是最重要的部分。 

如果真的要说融入主流社会的话,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作为华裔,努力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春节,汉字,各种传统的礼仪,能够传承下去的一定要坚决的传承下去。 不用为了所谓的融入主流社会而放弃自己应该坚守的底线。 既要坚持自己的传统,同时尊重英国的生活习惯,这才是一个正确的融入主流社会的思路。 

如果一定要说融入主流社会,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社会责任的思考

斯特劳斯夫妇

在著名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中,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之一,千万富翁伊西·斯特劳斯(Isidor Straus)拒绝登上营救妇孺的救生艇,他的妻子则把位置让给了一个年轻的女佣,而选择与丈夫一起面对死神。

同一时刻,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细野正文则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救生船。虽然苟活,却给自己留下了一生的耻辱。

在斯特劳斯夫妇眼中,千万富翁的生命并不比一个女佣的来得珍贵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入骨髓,而他们的选择也体现了对他人和世界的大爱之心。

而细野正文的决定则体现了他的卑劣人格和自私本性。

价值观的不同,直接导致个人行为的选择,甚而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一个国家或社会中,如果一个特定人群的价值观与别人格格不入,那必然会被逐渐边缘化,甚至最终会淘汰。

关于家庭责任的思考



受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传统的影响,中国社会认为的成功,迄今为止,大部分还停留在挣大钱、当大官、娶漂亮媳妇、子孙满堂等等“指标”上。

同学聚会时,多半也喜欢炫豪车、别墅、掌握的资源甚至年轻貌美的情妇,而没有这些条件可以炫的自然就是同学眼里的LOSER了。

而英国社会定义的成功呢?能成为大老板、大明星当然是一种成功,但即使你普普通通,如果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一个幸福的家庭,也会被周围的人认为是一个成功的人甚至,即使你孤身一人,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也同样能获得旁人的认可。

对待孩子教育,财富的思维方式



差别,还有在孩子教育,对待财富等思维方式上。

东西方对待孩子观念迥异

“牛要打马要鞭,小孩不打要上天”,“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对中国的父母来说,儿女是他们的私有财产,有义务完成他们未尽的人生梦想,按照他们设想的方式来生活。

中国的父母,是最舍得为儿女做出牺牲、全盘奉献的父母,也是最善于道德绑架的父母。不知道这是父母的悲哀,还是儿女的悲哀,甚或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而传统英国社会中信奉的关于儿女教育,正如纪伯伦诗中所描写的: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因此,英国父母与儿女之间并不是亲密无间,而是有距离的,这个距离就是彼此尊重。即使在未成年时,遇到重大事项,父母也是采取与儿女商量的态度。就连几岁的幼儿,买零食时,父母也会征求他们的意见。

很多英国电影中常见的一个情景是:儿女订婚后给爸妈打个电话:Hi,I am engaged。而父母都会像朋友那样祝贺他们。

中国父母觉得,为孩子提供物质条件是最重要的。因而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能够做到拼命工作挣钱,却忽略了陪伴,所谓的“丧父式教育”在中国大量存在。

认为只要把工资拿回家,做家务和带孩子都是老婆的责任的中国男人,为数不少吧?

而英国男人无论多忙,都尽量赶回家吃晚餐,因为他们觉得陪伴孩子和家人比挣钱养家更重要。前任总统奥巴马日理万机,晚餐却几乎都是跟老婆孩子一起吃。总统最多只能做八年,而家庭却是一个人永远的归宿,人家精得很!

导演李安曾经说过:“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可以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尊敬,你每天还是要赚来他们的尊敬。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恋人如此,对儿女一样如此。

关于财富

中国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还处于一个上升时期,提前消费、高消费已经成为主流。在海外,各大购物广场都能看到中国人在疯狂地买买买,以致于老外都觉得中国人太有钱了。

中国大妈抢购LV包包

而中国富人对自己拥有的财富,还基本停留在自身享受上:别墅、豪车、名牌包包,甚至私人飞机……像周润发、古天乐那样千金散尽、回馈社会的比例并不算很大。

之前看到一则新闻,一个美国老太太,退休后给当地的教育系统捐献了一笔巨款,震惊世人。

这个老太太一辈子都是一名普通的秘书,只是通过股票积累了财富。而她本人终身省吃俭用,从来没人知道她是个隐形富豪。

但她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全部身家奉献给社会,这种精神真的让人赞叹。

这位老太太的做法,在西方并不稀罕。英国很多教会、学校、甚至医院都是由私人捐献而成。

著名的斯坦福大学就是由时任加州州长及参议员的铁路富豪利兰·斯坦福及他的妻子简·莱思罗普·斯坦福于1891年共同成立的,大学以他们因伤寒去世的儿子小利兰·斯坦福为名,以表纪念:“以后所有加利福尼亚的小孩都是我们的孩子。”

自己的孩子去世了,用自己的财产建一所大学来造福别人的孩子,西方人的脑回路还真是不一样!

写在后面的话


关于融入英国主流社会这个话题,经常被问到,所以也简单的梳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抛砖引玉,希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

个人观点来看,其实没有必要为了融入而融入所谓的英国主流社会。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坚持自己该坚持的,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积攒下来的文化积累,完全不比英国的所谓主流文化要差,不应该妄自菲薄。 

尊重多民族,多种族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 保留中华传统中精髓的优良品德,对于父母的“孝道”,对于朋友的“忠义”,对于家人的“爱”,等等这一切,其实都是主流社会中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观。 

对于新移民而言,英国的传统价值观,有些值得学习和吸收的地方,例如对于财富的价值观,对于儿童教育的价值观,对于个人责任与社会责任的承担的价值观,这些好的方面,应该吸收,遵从,主动的去建立一个符合主流社会的价值观,这点是最重要的。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林前13:4~8)

要常常喜乐,不住地祷告,凡事谢恩。(提前 5∶18)

革命尚未成功!

家长仍需努力!

与各位家长共勉!

另外推荐大家可以看一看英伦虎妈的前期文章:

在英国,圣诞节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怎么送?

一个英国草根华人家庭的教育感悟,如果时间可以倒流

孩子在英国私校住宿,遇到歧视,霸凌怎么办?[视频]

英国私校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6个问题!重要!重要!

2019年英国高考A LEVEL成绩对比学费分析,英国电讯报

2019 泰晤士报 英国私立中学排名

2019 英国电讯报 初中排名

2019 泰晤士报 英国公立中学排名

------end------

虎爸,长居伦敦,法律从业者,金融从业者
欢迎分享,理智探讨,为了孩子,为了家庭,共同进步




《私校教育》

英国私校教育访谈第1集:英国私校好在哪?
英国私校教育访谈第2集:英国私校如何选?如何看排名?
英国私校教育访谈第3集:英国华人妈妈分享 伊顿 哈罗如何选?
英国私校教育访谈第4集:华人妈妈分享伊顿面试考什么?
英国私校教育访谈第5集:展翅高飞,牛剑不是梦!
伊顿公学招生官访谈讲座:从面试到笔试,大揭密[视频]
学生十年申请英国绿卡政策分析及实战解析!
如何选择英国私立中学?来看看这个奇妙的方法
"最不受欢迎的亚裔"逆袭,亚裔之争,为什么中国人很难竞争过印度人?
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视频] 好的英国私校不发学生签证,孩子超过12岁,家长如何陪读?

“英国大家谈”(ukdajiatan)

— The End —

本文系授权转载, 版权归原作者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