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有远见的家长都在发展孩子这项能力
发布于 2021-10-09 13:39
7月24日晚,靴子落地,教培“双减”新政策出炉。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给教培行业带来了新思考,也给家长们上了一课。
从政策内容来看,不但是在给孩子减负,也是在给大人钱包减负。
但家长们的焦虑却并没有得到缓解。
不管家长做出怎样选择,录取率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教培行业实行「双减」之后,是否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这需要从更深层的角度来看。
我们培养孩子,是为了让孩子变的更优秀。
双减政策发布后,很多父母焦虑:没有培训班了,我们怎么办?
是不是应该动用所有资源去找一对一呢?找一个家教天天陪着孩子学习,孩子的学习效果就会好吗?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这样的政策下,我们的孩子大概率在学校把作业都做完了,在家的自由时间就变多了,那到家之后孩子要做什么呢?
教育的本质一直都没有变,这个教育文件一直在提醒我们什么是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是发掘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内驱力。
可能每个家长都多多少少听过“培养孩子的内驱力才是王道”这类教育原理,并且越是到后半程,内驱力带来的效应就越大,这样的孩子往往能走得更远、做出更大成就。
但道理都懂,怎么做却又是另外一回事,因为那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内驱力”到底埋藏在哪里、又如何培养,焦虑之余实在无从着手。
难怪有人感叹:“寻找内驱力,真是一门玄学……”
那么,家长们到底该如何做?
内驱力并非自然形成,它需要一些额外的挖掘。一旦这个宝藏被挖掘出来,它的力量将非常强大。
挖掘内驱力的方式,可以用这样一个过程来解释。
在慧学慧玩有这样一群对乐高搭建感兴趣的小朋友,当看到这一点以后,我们首先给他们创造了这样的环境:
丰富的乐高和其他搭建类玩具;
专业的老师引导;
花很多时间陪孩子一起搭建、一起玩。
有了这样的环境和引导,孩子们就搭得越来越多,技能也越来越娴熟,也就更有信心、更喜欢去做这件事了,这样就有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就是从「兴趣」开始。
记得有一次有个孩子搭了一个很酷的小车,他屁颠儿地拿去跟老师显摆,老师看了之后特别有激情地说了一句:
哇!这太不可思议了!
大家脑补一下那种神态和语气。
这对于一个会照着图纸搭建各种炫酷造型的小朋友来说,是最高形式的肯定。
学习上也是一样,孩子攻克难关而取得进步的那些时刻,就是最有成就感、最赋能的时刻。
内驱力需要一些「赞美」。
在孩子们搭建乐高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接触到一个新的搭建任务时,一开始孩子会觉得有点难,弄几下就卡住了,这种时候就会很丧气。
这时老师会带着孩子慢慢地熟悉了解,一点一点摸清了门路之后,他们就会很乐意玩了,并且慢慢地了解到,很多困难都是暂时的,只要去学习和了解,加上一些练习,就能把「难」变成「不难」。
内驱力来自一些「倾听」和「成就感」。
可以看出,内驱力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兴趣、赞美,倾听和成就感。”
在孩子们搭建乐高的过程中,他们会尝试自己寻找答案,而不是完全被动接收,会选择自己动手做实验去求证。
就是通过这样的主动学习,他们掌握了比同龄人更多的知识。
真正学习好的孩子,从来不是填鸭式喂养出来的。他们会主动思考,研究探索,从而自己找到答案。
如果将这种能力上升到学科学习中,就像学数学,遇到不会的题目,有的家长和孩子会图省事,直接找课后答案。
但有的孩子不会这样,他们喜欢琢磨这题有几种解题方法?老师用了什么方法?哪个方法最好?还有什么改进?
只有多思考,多尝试,才会有更多的领悟,知识点也会学得更加扎实,这就是内驱力对孩子的帮助。
如果把家长教育的成功比喻成孩子成功因素中的99%。
那么,剩下的1%还需要一点顺势而为。
什么是势?
我们的孩子都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从人手一部手机、iPad,到课堂上的智能电子屏幕、线上课堂,作为被电子产品携裹着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科技工具已经成为了教育中密不可分的教学手段。
未来时代一定是科技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必然跟科技融合。
我们教育孩子,都要面向未来。
教育是一个宏大且多元的话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都需要我们抱着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在实践中逐步探索。
我们常常希望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起跑线是谁定的,跑向何方?
身处巨变的时代,只有发掘出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学习内驱力,方能让孩子在未来有更多可能。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