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报告解读之二:“三区一镇一长廊”建什么、怎么建?快来了解!
发布于 2021-10-10 18:04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65779804.jpg)
在9月28日党代会的开幕式上,郑富超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汉中市南郑区第一届委员会作题为《争当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排头兵 奋力谱写南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报告。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61150423.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67816131.jpg)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69119854.png)
聚力“三区一镇一长廊”,构筑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新起点应有新姿态,新使命呼唤新作为。面对新发展、新要求,区委一班人主动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展现新作为,争当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排头兵、谱写南郑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65902301.png)
坚持一年初见效、三年上规模、五年大变样,构筑南郑融入中心城区的重要支撑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60666732.png)
“三区”:建设人才创新创业区、建设文体功能区、建设现代农业服务区
“一镇”:建设学研小镇
“一长廊”:建设南郑大道产业长廊
![](https://weixin.aisoutu.com/cunchu4/4/2021-10-10/4_1633865902301.png)
坚持以“平台赋能、技术赋能、数据赋能”为目标,以“创新、转化、创业”为主线,畅通高新技术入园“绿色通道”,以“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有机融合为导向,在园区搭建“设施齐全、功能完善和人才价值体现、研发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力争到2025年,把人才创新创业区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人才之家、创业之城和创新硅谷。
坚持高标准定位、高品位布局,在“一江两岸”景观核心区打造汉中“会客厅”,按照“市场运作、创新发展”的思路,不断提升文体支撑功能、现代服务业创新功能和城市形象展示功能,努力成为区域性大型会展的主办场和高端商务活动的“首选地”。突出文化为魂、生态为媒,深挖汉风古韵,以“汉中有礼”文创系列产品开发为契机,推动“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南郑非遗”民俗文化等活化传播、市场化开发。力争到2025年,把文体功能区打造成为新时代南郑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文体产业的发展高地和群众共享的绿意空间。
依托食品工业园区,加快建设以智慧农业推广、远程技术支持、种苗引进繁育、专家工作站等为核心架构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优势农产品品牌打造三大工程为重点,鼓励各类涉农科研机构、孵化转化站所、品牌运营团队等入驻园区,促进科技与生产、培训与推广、研发与市场紧密结合,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发挥“中心链主”作用,构建面向“三农”的服务网络,培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带动发展一批上下游农业产业“专精特”市场主体。力争到2025年,把现代农业服务区打造成为科技领先、全链条支撑的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龙头”。
突出“产教城人”融合发展定位,加快“一院、两校、三基地、五中心”建设步伐,打造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解决产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核心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先发展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力争到2025年,使学研小镇成为高层次人才“筑梦地”和现代研学旅行聚集区,更成为一座加速崛起的“产教城人”融合示范新城。
按照布局重大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健全产业链条、构建产业生态的总体思路,突出机电集中、工业加工、商贸物流、生产性服务“四大核心板块”,围绕打造横贯东西、联通大河坎与汉山的十里产业长廊,连线成片、连片成廊,形成集中、现代、高效的产业区域。坚持一手抓改造提升,推动现有制造业向绿色、智能发展;一手抓招引培育,大力引进一批科技研发能力强、产业聚集能力强的行业“小巨人”,实现以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长廊的整体发展。力争到2025年,将南郑大道产业长廊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推动南郑加速向工业大区、强区迈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