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分之一国人罹患的肝病,离肝癌到底还有多远?

发布于 2021-10-10 18:34

中国脂肪肝治疗指南(科普版)显示,我国脂肪肝患病率高达12.5%~35.4%。

事实上,“脂肪肝”不是一个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临床上,根据患者有无长期过量饮酒,可以把脂肪肝分为酒精性脂肪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两大类。

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是脂肪肝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2019年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患病率超29%,也就是说,将近1/3的中国人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

01

从肝炎到肝癌只需三步

DAZHIXIONG

大家都知道,肝脏是帮我们消化代谢、排毒解毒的重要器官,它不分昼夜地工作,既要努力帮身体得到充足的营养物质,还要确保身体免受毒物的侵害。

本来肝脏一切运转正常,岁月静好。但是,因为加班熬夜、胡吃海喝、久坐不动等不良习惯,导致大量脂肪在肝脏聚集,出现脂类代谢障碍,罹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体内的脂肪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动态循环平衡被打破,肝细胞就会陷入混乱,就容易进行脂肪性变。

当肝脏脂肪含量超过5%,那么你就成了脂肪肝大军中的一员。

根据脂肪肝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其实是一个无声的警告,不少人认为脂肪肝是一种亚健康状态,平时没有什么症状,根本不是疾病,无需治疗,故大部分患者均会拖延就医。

然而即使是单纯的脂肪肝也比正常肝脏要脆弱,肝细胞内堆积脂肪越多,对肝细胞的损害越大。脂肪肝一旦进展到中重度,就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且不易治疗。

如果在患有肝炎后没有接受规范的治疗,也许最终的归途就是:非纤维性脂肪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肝癌

而在我国,尽管肝癌的主要原因是乙肝病毒感染相关,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及肥胖发生的增加,估计在2016-2030年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的患病率将升高86%!

➤会传染吗?——不会传染

➤能治愈吗?——可以治愈

➤会复发吗?——在注意生活、饮食习惯的前提下,不容易复发。

➤会遗传吗?——不会遗传

➤应该看哪个科?——消化内科、肝病科、肝脏外科

02

HP与非酒精性脂肪肝

DAZHIXIONG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对生长条件和要求都十分苛刻的细菌。上世纪 80 年代初次在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得到成功分离,是现在知道的能够在人体胃肠道中生存的仅有的微生物菌群。

有关HP感染与肝脏、胆道肿瘤以及涉及脂质代谢异常等疾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

既往实验均证实,脂类代谢障碍能导致肠道内各种细菌微生物失去平衡,而肠道细菌的失衡又可使脂类代谢障碍加重,进一步加重肝脏脂质沉积。

近年来部分研究结果提示,HP能改变肠道细菌在肠道中的数量,进而改变人体胃肠道菌群中正常菌群的比例,间接导致脂类代谢障碍加重,从而加重肝脏脂质沉积。

且HP感染也能直接引起脂类代谢障碍,从而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及脑出血、脑梗死的发生进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03

可以被预防的脂肪肝

DAZHIXIONG

 行为一:

 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 

平时清淡饮食,多吃粗粮、蔬果等。调整膳食结构,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热量来源以粮食为主”的膳食方案。

 行为二: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一日三餐定时、适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吃得多、吃得快、吃零食、吃甜食、吃夜宵,有研究观察显示,减掉体重的5%~7%能有效逆转脂肪肝。

对经常过量饮酒者而言,减少饮酒量或完全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其他防治措施均系“缘木求鱼”。

 行为三:

 中等量的有氧运动 

一日三餐定时、适量,早餐要吃饱、中餐要吃好、晚餐大半饱,避免吃得多、吃得快、吃零食、吃甜食、吃夜宵,有研究观察显示,减掉体重的5%~7%能有效逆转脂肪肝。

对经常过量饮酒者而言,减少饮酒量或完全戒酒是预防酒精性肝病的唯一有效方法,其他防治措施均系“缘木求鱼”。

 行为四:

 谨慎使用各种药物 

所有药物,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均具有利有弊的两重性。必须用药时,应严格掌握指征,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和疗程,并避免长期应用四环素、糖皮质激素、合成雌激素、三苯氧胺等药物。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场所,用药不当极易造成包括脂肪肝、肝酶学指标异常在内的药物性肝损害。

 行为五:

 定期健康体检 

建议患有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有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脂肪肝家族史者,应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有发现异样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阻止病情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笑影. 根除Hp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合并Hp感染患者的影响的meta分析[D].西南医科大学,2021.

[2]陈小彬,陈锐,王志鑫,梅学鹏,高帅,袁加琪,百兴万,樊海宁.幽门螺杆菌与肝脏疾病关系相关研究进展[J].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2020,8(04):50-54.

[3]肖佳佳,韦晓洁,李静,汤锦,杨幸,赵晓静.健康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代谢综合征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06):783-785.

[4]杨文,王要军,张智高,高军,张述宝.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0,22(02):212-213.

[5]王文雅.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学,2019,47(12):1494-1497.

[6]张宇恒,丁素英.幽门螺杆菌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9,40(04):34-36.

策划制作

策划:D     |   监制:Sarea
本文由致远新媒体事业部原创
欢迎转发,转载请联系
部分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及网络

往期精选


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