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好好說話嗎?
发布于 2021-10-11 00:08
“不要再给我发绝绝子了。”
前阵子,对“绝绝子”等网红词汇的厌弃,突然在朋友圈里成了一个不小的话题。看来,人们终于忍不下去了。
从某个时候开始,我们都不会好好说话了:不明所以的流行梗:绝绝子、无语子、奥利给、集美、凉凉……成为了很多人的万能口头禅;随处可见的拼音缩写:yyds、xswl、zqsg、u1s1、ssfd、yygq、dbq……有时在输入法的帮助下,才能模糊地猜出意思;每个圈子里还有各自的“黑话”“术语”,似乎只有自己人能懂,故意让外人摸不着头脑……
网络用语,源于有趣,流于泛滥,如今已到了影响人们表达和沟通的程度。许多人发现自己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习惯用网络梗去交流,久而久之,自己的想法难以付诸文字,逻辑无法组织得严密,语言也越来越贫乏。我们本来试图抄一条传达信息的捷径,结果却让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越来越困难。
维特根斯坦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那么,我们的界限,是不是越来越狭窄了?离开网络梗,你还会说话吗?言不由衷、词不达意的我们,是不是该重新学会好好说话了?
网络词语,流行了一代又一代,保鲜期也越来越短,但是可能没有哪届网络热词,如“绝绝子”、“yyds”(永远的神)之类,如此引发人们的反感,也令人有些惶恐。
“XX子”最近被高频使用,是因为去年的一些综艺节目,粉丝们在明星昵称后面加上“子”,如“静静子”、“昕昕子”,以表示礼貌和亲近。随后,“XX子”渐渐传开,泛化为新兴的词缀,“无语子”、“搞笑子”,似乎所有的形容词后面都可以加上一个“子”,最后这股风潮集中在了“绝绝子”上。
霎时间,没有什么是“绝绝子”无法形容的:喜欢的人和事物“绝绝子”,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绝绝子”,好极了是“绝绝子”,糟透了也是“绝绝子”……绝绝子,简直可以代替所有形容词。
都说每个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形容每段悲喜的词汇竟然出奇地通用。
与“绝绝子”同样大行其道的,还有yyds(永远的神)、awsl(啊我死了)、耶斯莫拉……它们没有真正的实际含义,似乎可以融入一切情境,表达一切情绪,却不带任何细节,传播性极强,但信息价值低得可怜,又消解着语言的美感……
我们自以为赶上了潮流,找到了沟通的密码,结果却带来了一次语言的退化,一场集体的失语、一种感知的迟钝……到底是我们在使用这些词汇,还是这些词汇在扫平我们的大脑?
“离开梗就不会说话”,“你的语言表达被梗住了吗”,“yyds和绝绝子能写进词典吗”……种种现象,加重了人们对语言的焦虑,也促进着人们的讨论和反思。
不过,网络语言发展至今天,已非新鲜事,社会宽容度。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果真全部是网络语言本身的错吗?
一代有一代的互联网语言。语言的嬗变,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文化生活心理的变化。
你是否还记得当年流行的互联网用语?“给力”,“正能量”,“高富帅”,“伤不起”,“羡慕嫉妒恨”,“神马都是浮云”,“十动然拒”……其实都离我们没有过去很多年,但仿佛已是非常久远的事情了。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甚至被收录到词典中。
当年的网络流行语或者“梗”,还是比较大众化的,也有一定的趣味性,且不乏诸如“我反正信了”、“我爸是李刚”等等,带有对现实的反讽精神。网络语言常常来自生活,它们突破常规,简单有趣,又有“留白”,不完全说透,但能让人心领神会。
网络用语,天生带有一种社交属性。有时候,对于一个梗,如果不理解,就无法快速参与讨论,为了合群,很多人都在被动地学习和使用。
不过,近两年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趋势,开始“抽象化”,也变得更加“圈层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各种缩写:人名缩写、拼音缩写,英文短句首字母的缩写……还有许多生造的词,常常是当事人说着有趣,听的人不知所以。不仅失去了趣味性,还增加了信息获取的难度,背离了网络流行语的初衷。
今天的网络流行语,有时更像是“黑话”。年轻人创造和接受一种新的语汇,想让自己感觉“很潮”,有时也希望在自己的圈子里,通过一种“加密”的语言寻找同类,让“懂的人自然懂”,强化自己与某一群体的认同感。这一点,倒是很像90后上学的时候,利用偏门输入法,拼出的杂乱无章的“火星文”。
所以,也有人觉得,网络词汇是特定时代的一种情绪表达,不过是新一代网民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流行“黑话”而已——既然当年的年轻人没有因为使用“火星文”而产生什么严重后果,那么今天也不必上纲上线。
小学生作文
或许,我们可以多一些包容,但也应该看到,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这些年,人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体上是逐渐下滑的。
当年网络博客、论坛占主流的时候,人们还乐衷于在网页上爬格子,都能写上几百字的帖子、上千字的博文。到后来,人们开始满足于写几十字、一百多字的微博,再到现在短暂的十五秒视频……我们一直在适应更快速、更高效的叙事节奏,而文字载体却在不断被压缩。连微信都可以直接发语音,而不需要打字。碎片化的信息环境,让人们真正用来阅读的时间也越来越少,用则进,废则退。我们在文字能力上越发迟钝,哪怕对自己具体的感想和情绪,可能都感到无法名状了。
于是,当我们面对生活里的某种状况,哪怕心中有再多的想法在汇集与碰撞,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时,可能只有一句“绝绝子”了。
看到这些问题,如果你感到一时语塞,那么你可能也应该采取行动了。
在豆瓣小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里,已经聚集了超过16万人。那些“忘记了如何组织文字的逻辑”、“如何清楚运用文字表达自己情绪和观点”的“失语者”,在此互帮互助,进行文字复健,探讨正式的遣词用句,挽救越来越捉襟见肘的语言能力。
今后的网络语言和文体,仍会层出不穷。我们复健语言能力,并非否认网络语言的存在价值。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之下,网络语和流行梗,依然能够增加对话的趣味,帮助我们的沟通与表达。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它的丰富与精微。这么多年来,有的网络语留存了下来,但更多的流行语逃不脱一个命运:始于有趣,终于虚无。许多梗,在初期模仿的时候还会有新奇之感,但说多了就难免侵害我们原本的语言,也反噬网络语言自身。
最近网络上流行起“废话文学”,诸如:“三人行,必有三人”,“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看似正经,实则反讽,很像去年流行的“凡尔赛文学”。从这种流行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戏谑和解构的意味,因为生活中的确充满了各种“废话”:莫名其妙的无效沟通,不知所云的职场话术,空洞无物的营销号文章、令人哭笑不得的影视剧台词……“废话文学”的嘲讽,也成了一种“以毒攻毒”的对抗。
然而,当越来越多的人投身这场狂欢,输出的废话一时间泛滥成灾,最后仿佛为了说废话而说废话,也大大消解了原先的精神,令语言表达失去方向,惹人反感。
因而,不管是什么语言,我们最后都要回到语言本身:我们为什么要去使用它?我们要用它去表达什么?我们在什么场合,对什么样的人,选择什么样的语言?
我们常常习惯于用别人的方式去认识世界,用流行的文化来定义自身。慢慢地,失去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能力,懒惰于内心的感知,迟钝于细腻的表达……若是如此,世界还能算是我们的吗?我们又如何能对这个世界发生意义?
有人说,语言的贫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思想的荒芜。这个世界如此丰富,有无限的感受等待我们遣意和表达,愿我们都不失去使用语言的能力。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