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灿荣:中国还要韬光养晦吗?
发布于 2021-10-11 09:09
免责声明: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具有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作处理。本声明未涉及的问题参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当本声明与国家法律法规冲突时,以国家法律法规为准。
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外交处境艰难,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国提出了“韬光养晦”的战略,这一度成为了我国外交上的指导思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民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有人调侃这种“韬光养晦”的战略,觉得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好像有一点“憋屈”,但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是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为我们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让我们现在能够与美国“平起平坐”。
那么到了现在这个阶段,我们还需要韬光养晦吗?我们还能够韬光养晦吗?
韬光养晦:总是被“误解”的国家战略
对于许多国人来说,一听到“韬光养晦”这个词,总是会莫名觉得有些“憋屈”,因为确实在上世纪末,我们国家可以说是在国际上受了很多委屈。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都有调侃,认为世界上最“爽”的国家是美国,因为美国可以“想打谁就打谁”;其次就是俄罗斯,俄罗斯是“谁打我我打谁”,而大国中就我们最“憋屈”,因为别人打我们,我们只能“骂回去”,因为我们要“韬光养晦”。
但实际上,这是许多人对于“韬光养晦”战略的一种“误解”。韬光养晦的战略提出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大背景下,我国面临着恶劣的国际环境和“怎么办”“向何处去”等尖锐问题,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小平同志提出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根据金灿荣教授的解说,“韬光养晦”是一个高层的、国家级的战略思想,有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整个“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大概就是在说: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而言,先解决来自国家内部的挑战是第一位的,而内部挑战的核心就是发展经济,因而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首先保证好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而对于一些外部挑战,不关我们的事我们就不要去管、不要主动卷入国际矛盾当中;如果我们被动卷入了国际矛盾,那我们也要很克制地使用力量。
整体来看,这其实是一个很复杂、也很完整的战略思维,也很适合当时情况下的我国。在实践中,我们确实也利用“韬光养晦”的战略避免了许多矛盾,给我国的和平发展争取了很多时间,不过,民间“韬光养晦”的误解和“不满”也一直存在。
因为为了“韬光养晦”,我国确实损失了很多战术层面的利益,而这些损失最后还是由我国普通民众承担的,这不免会让人对“韬光养晦”感到一些“不满”,甚至可能会误认为我们提出“韬光养晦”就是一味隐忍退让。
不过,对“韬光养晦”战略存在“误解”的不仅仅有中国人,还有许多外国人,只是不同的是,这个“误解”是西方国家有意营造的。
给“韬光养晦”使绊子的西方国家
在我国提出“韬光养晦”的战略之后,对此战略进行翻译的是美国人白邦瑞。白邦瑞是著名的“中国通”,中文很好,对《孙子兵法》也很有研究,但他同时也是一名“反华急先锋”,平时没少给美国政府提出一些“反华”建议。
白邦瑞在翻译“韬光养晦”一词时,故意将其翻译成了“Hide your ability, and bide your time”,即“隐藏力量、等待时机”,这么一看,白邦瑞翻译的可能不是“韬光养晦”而是“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可不是用来形容我们的,可能用来形容日本人比较合适。毕竟金灿荣教授曾提到,日本人一直记着两颗原子弹的“仇”,只要得到机会,日本人一定会对此进行报复。
我们是真的在“韬光养晦”,只想抓紧时间发展国内经济,但被白邦瑞这么一翻译,外国人就误解了我们的战略,以为我们真的在等待某个时机,对美国和西方社会进行“报复”。
虽然后来我们也在努力想把“韬光养晦”的英文翻译修改回来,但因为先入为主的影响,西方社会基本上都认定了白邦瑞的翻译,很难再接受我们真正的翻译。
这也让白邦瑞和美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们借此大打“中国威胁论”的旗号,在国际上抹黑、妖魔化我国的国际形象,给我们的国家战略使绊子,妄图以此遏制我国崛起。
不过,西方国家的这些小阴谋也没有成功,毕竟我国“韬光养晦”了这么多年,确实在某种意义上减少了许多“矛盾”,为我国赢得了宝贵的“迎头赶上”的发展时间。
金灿荣教授举例称,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悍然掀起了贸易战,到现在我们可以说这一场“战争”我们没有输,但如果我们没有采取“韬光养晦”的战略,那么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可以能会提前发生。
在小布什竞选和上台执政之初,都是将中国当做“战略对手”来看待的,当时中美就有成为“战略竞争对手”的风险,但由于我国“韬光养晦”的战略思想以及“9·11”事件的发生,原本可能在2001年就发生的中美“贸易战”被“推迟”了。
而在2010年的时候,希拉里发表了“重返亚太”的演讲,金灿荣教授认为,当时中美之间也有发生“贸易战”的可能性,只是“韬光养晦”又恰逢“阿拉伯之春”,让中美之间再度避免了矛盾升级。
可以说,“韬光养晦”战略为我国赢得了接近20年的发展时机,直到我们真正发展成为一个“强国”。
现在的我们还需要“韬光养晦”吗?
很多人都发现,现在我们已经不怎么提及“韬光养晦”战略了,在外交上我们似乎也变得更为积极、“大胆”了,这当然是因为实际上现在我们已经不需要“韬光养晦”,也没有办法“韬光养晦”了。
一方面,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总量也已经超过了美国的75%,这样一个大国,在“物理上”已经不可能“韬光养晦”了。简单点说,现在中国的崛起已经“藏不住”了,全世界都能看到我们,“韬光养晦”已经变得不可能了。
另外一方面,从某种角度而言,现在我们已经成为“头”了,不管是“一带一路”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意味着我们成为了“头”,我们涉及的、需要保护的国家利益也就变得更多了。
国际上对我国的责任要求也已经越来越多了,我们不可能再隐忍退让、任由其他国家侵犯我们的利益,也不可能再“逃避”承担国际责任。
而且,现在我国人民的心态也变化了,我国人民现在已经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有“大国心态”,让大家再去“韬光养晦”大家也不干了。
很多时候,甚至还会“逼的”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直接对中国网友进行封号、禁言等操作,让中国网友“没法说话”。
这样一来,即使国家还想要“韬光养晦”也不可能了。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现在时代已经变化了,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韬光养晦”了。
实际上,在“十八大”以后我们就不提“韬光养晦”的战略了,我们提的是“奋发有为”。在新的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有了全新的定位,要从地区大国发展为世界大国,也有了新的理念,即将我国的外交风格从“反应式外交”转变为了“积极进取的外交”。
“积极进取”的外交战略
“韬光养晦”战略对我国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当然也包括对我国外交风格上面的影响。
过去,我们的外交风格是“反应式外交”,也就是美国人提出倡议,我们来“反应”;而现在,我们的外交风格更加“积极进取”,我们不断在国际上进行倡议,还经常抢在美国前面进行倡议,让美国人“应接不暇”,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我国外交风格转变为积极进取后,我国的外交官也就变得更加自信、活泼了,这就与“韬光养晦”时期的外交官们很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的外交官讲话总是很谨慎,给民众的感觉也是“胆小怕事”,但现在我们的外交官明显更加自信、更加积极了。
现在,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我们的发言人时而言辞犀利、甩出一项项证据来举证外国的恶意污蔑;时而风趣幽默,轻松化解外国媒体的刁难。
在社交媒体和驻外使馆,我国的外交官们也有了一定的个人风格,经常利用西方的媒体平台为我国发声,这种积极的行为一举博得了我国民众的好感,许多外交官们也因此成为了网络上的“明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西方最近总是嘲讽我们“战狼化”的态度也可以说明,我国的外交风格正在变得积极进取,因为这让西方人感到“不舒服”了,西方想要通过对我们的抹黑和打压来遏制我们的崛起。
我们变得积极进取对于西方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我们来说,肯定是一件大好事,这意味着我们更加自信也更加强大了。
只是金灿荣教授指出,我们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还需要转变心态,对我们外交官们有多一点“包容”。
因为外交官们长期在国际关系的一线工作,要应对很多突发情况,他们有时候情况掌握不全、说话和表态都是很难的,我们要容忍他们偶尔的错误,给他们进步的空间和机会,这样我们外交官们才会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敢于为国家发声,我们的外交工作也会越来越好。
至于西方的态度,我们不需要太过在意,因为只要我们过得好,西方就一定会“唱衰”我们,我们只要发展好自己就可以了。
所以,总结而言,确实我们曾经长期实行“韬光养晦”的战略,是在当时特殊的国际环境下所做出的“必然”选择,但现在我们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也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变化,我们已经不需要、也不可能再“韬光养晦”了。
如今我们要做到“积极进取、有所作为”,让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