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从义山水画解读

发布于 2021-10-11 12:17

方从义是元代后期江西龙虎山上清宫的正一教道士。在他早年修道是,藉名山大川的游历来体认造化奥妙,并以其才学在北方结交许多朋友,如蒙古道士张彦辅与色目进士余阙。其作品大都是山水画,多为道友而作。

他品格高洁。画山水师米芾、高克恭,有马、夏之风,善用散笔破点,墨沈淋漓,极为潇洒,风格高古浑朴,了无尘俗之气。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重要的转折时期,由“写境”到“造境”,由“可观可望”到“可居可游”的创作理念的转折,是具有深刻历史原因的,关于这一点,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

方从义更加注重水墨的运用,其墨色浓润,酣畅淋漓;他远学米氏云山,山石勾皴较少,用浓淡的墨色表现云蒸霞蔚的景象,如《云林钟秀图》。

云林钟秀图

在构图上,方从义的创作变化较大,既有远景、中景、近景的三段式构图法,也有像马远、夏圭的边角构图法,如《崇冈独眺图》就有马、夏之风规。

与同时代的画家们相比,方从义的绘画风格也突出了道家精神,他提倡在风景画中“由无形而有形,虽有形终归无形”——这句话听上去有些玄妙,说直白点就是在绘画中不受对象外在形象的羁绊,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在《云山图》中,我们更能直接感受画中山水的这种“仙气”。

若是将他的绘画与同为全真派道士、画家黄公望作品相比,同是描绘江南景色,黄公望用墨极为清秀淡雅,表现了宁静和淡泊的景色,也流露出自己平静与安逸的内心,黄公望将其个体经验、体会转换为画面意境时,显得更为自然、除掉了神秘感,显得平和、从容,更接近于文人绘画的主流传统。

有人评价方从义这类风格画作为“外道”,因为尽管他画格高、造诣深,但因为过于强调主观神秘的宗教感受,故影响不及黄公望,倪瓒等人。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