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棋书画”样样火,孩子的素质教育之路到底该怎么走?
发布于 2021-10-11 17:18
双减之后,孩子们的课余时间都是怎么安排的?很多家长表示,发现音体美包括科技等素质类培训课程变得更火了,因为生源变多,有的课都没有以前那么好约了。有的孩子因为素质类课程太多,时间排不开,还转到线上课。
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学一两门乐器成了标配。
有家长表示,身边的孩子都在学琴;
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有一些表演锻炼的机会,以后可以进合唱团,但这些需要从小启蒙,报考前就要学乐器,参加各种歌唱培训班;
为了孩子上学之后可以坐得住、沉下心,锻炼孩子专注力,棋类学习也是家长考虑的科目;
科技类培训也是越来越被家长重视,各种编程考试都是从小学生就开始参与。
看着身边孩子十八般武艺俱全,看着每门都不便宜的费用,很多家长焦虑了,“琴棋书画”到底该如何选择呢?孩子的素质教育之路,到底该如何走?
特邀观察员: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青年学报》主编)
从表面看,家长的焦虑关乎培训课程和内容的选择,但是,实际上,家长真正焦虑的则是孩子究竟应该提升哪些方面的素质。
焦虑源于困惑,困惑则主要源于人们对“素质”“素质教育”等概念涵义理解上的莫衷一是。古今中外人们发展教育事业的目的,都是按照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具备相应的素质。因此,所有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我国大力推进的“素质教育”又有哪些特殊的涵义呢?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要求: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等。这是对“素质”概念所作的基本界定,为“素质教育”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然而,《决定》对“素质”涵义的界定是高度原则的,是对青少年的普遍性要求。而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青少年都是特殊的生命个体,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和特质。如何针对每一个青少年的特征、特质,选择适合他们知识、个性、能力、兴趣的课程和内容,使他们涵养出既高度符合普遍性要求,又充分体现个性化的良好素质?今日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人生,选择因此而显得艰难起来。选择的艰难也说明“素质教育”没有现成路可走,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探索。
家长和教师都是“双减”背景下“素质教育”的探路人。家长们不如跳出焦虑,多花些时间和精力,跟孩子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起探索:一是和孩子共同把握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新要求;二是在和孩子的深入交流沟通中,准确把握孩子的个性、兴趣和潜力;三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与孩子一起进行选择。
特邀观察员:范博昭(北京市十一学校智造中心主任)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教育的本质就是帮助每个孩子发现并培养自己的兴趣能力特点。素质教育作为学科类教育的补充,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情绪感染力、沟通协调能力,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扮演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但是,国内家长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观念却让孩子背负更重的学习压力。“全科素质教育”的结果一方面会导致孩子不清楚自身的能力特点,也不清楚自己的兴趣方向,学科选择完全由社会外部评价支配;另一方面更会导致“素质教育内卷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会通过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多寡、成绩高低来对孩子进行评价。这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类课程的设立初衷,将会导致未来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各方面有一定能力,但没有任何一方面精通、对自身能力特点不清晰、对未来人生发展规划迷茫的“完美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更个性化、更适配化的教育方法来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特点。
在孩子较小时,家长应当根据孩子的能力、性格、兴趣等特点制订课程试验方向,做到“刻意尝试”。例如,孩子的逻辑思维较强,可以尝试辩论类、棋类等相关课程;孩子的情绪感染力、色彩敏感度、音乐辨识度较强,可以尝试绘画类、音乐类等相关课程;孩子的动手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较强,可以尝试编程类、机器人类等相关课程。通过“刻意尝试”,可以帮助家长进一步分析孩子的兴趣能力特点,并细化持续投入的领域方向。与此同时,在尝试过程中,应该弱化评价机制,注意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当深化领域确定后,家长应当和孩子深入沟通,达成统一意见,家庭合力帮助孩子在确定的领域持续深入培养,做到“刻意练习”。无论这个领域是哪一个方向,无论是培养成为兴趣爱好,还是转变成未来职业,都能够在眼界拓展、智力开发、情绪调控、问题分析等方向提供强力的支持和帮助,能够对孩子未来人生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特邀观察员:果静雅(北京市东城区文汇中学心理老师)
双减之后,很多家长想给孩子更多的选择素质类的课程,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这些课程呢?答案可能是:选择钢琴是为了让孩子能掌握一门乐器,选择编程可能是有利于孩子未来的升学,选择画画是因为有很多画小报的作业,选择戏剧是想让孩子学会表达与社交……这些选择理由看起来各不相同,也都有相应的价值,总的来看是为了达成某些特定的目的而进行的选择。而另一种选择的理由则没有那么多花样,那就是为了兴趣而选择,因为“孩子喜欢”而选择。
双减政策的出台,在于遵循教育规律,从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出发。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在协助孩子选择素质类课程时,也要更多地遵循孩子成长发育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发展需求。相信我们都体验过,当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心情愉悦,情绪积极,更愿意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更能够克服困难并坚持,从而更可能获得成就并带来更高的自我肯定和自我满足。因此,在选择素质类课程时,我们不妨先满足孩子想要学习某些内容的需求,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成就自我。
如果孩子还没有很感兴趣的内容,不妨通过提供环境、创造体验,来让孩子有更多的感知,去听听音乐会,看他是否会被感染;去参加手工坊,看他是否投入专注;去尝试不同类型的运动,看他在做哪一项运动时特别神采飞扬……孩子们本身是充满好奇的,我们要做的是保护这份可贵的好奇,陪伴他在好奇的驱动下尝试和探索,发现并寻找自己热爱的事情。
双减之后,孩子有了更多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可以更多地留给孩子自主安排,可以允许孩子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而不被打扰,其实也是在滋养孩子的“热爱”。有太多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这似乎与他们有太多的“被安排”有关。如果给孩子更多的看起来无用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反而会滋养出很多能力和品质……相信孩子吧,保护他们那份天然的热爱吧。
特邀观察员:鲍铁燕(北京市大兴区第七小学校长)
如何消除家长的焦虑呢?
首先,家长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双减”来临的时代,家长更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围绕“双减”政策,进一步明确家长责任意识。当今家庭教育,至少要给孩子这几件成长的法宝:良好的习惯、强健的体魄、积极的态度、自理的能力、向上的精神。这些永远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一定比给孩子报一个培训班更能让他们走得稳、走得远。
其次,家长要不断担起教育责任。随着政策的不断改变,家庭教育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发生改变,作为家长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政策如何改革,那些优秀的孩子背后,从来都少不了父母的责任担当,“双减”不是减教育质量,更不是减家庭责任,“双减”是对家长的一种新的挑战。任何机构都无法替代家长的职责。家长的陪伴和有效的亲子沟通,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宝。
无论学校还是家庭,都要以孩子的需求为导向,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作为家长,更要“规避”剧场效应,无须跟风,更无需焦虑,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兴趣爱好、成长需求等多种因素,和孩子一起选择有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的课程培训内容,而不是家长强加给学生的所谓“素质教育”。更不要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让孩子生活在“被素质”之中,“被素质”的孩子是走不远的。
文字:王小艾
编辑:张秋颖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鲍丹禾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