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福利 || 解决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靠教育.
发布于 2021-10-11 17:26
教育体系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支持、引领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的发展。现行的从K12 到本科、硕士、博士的阶梯式学历层次,理工农医文史哲等学科分类,是适应工业革命后的经济和社会形态,服务于劳动分工、人才专业化的需求而发展出来的。在两百年的岁月中,这一体系的基本结构维持稳定,并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走出来,发展成全球普遍使用的模式。
01
教育正在发生的变化
进入21 世纪,人类社会积累了数千年的知识,在短短数年内被数字化、大众化、普及化。敲敲键盘,点点触屏,分门别类的信息就按照相关度排好顺序,以列表的形式呈现在眼前。
师与生、教与学这样的单向灌输式课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露出疲态。老师和课本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源,甚至不再是主要的知识源。教师指导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的模式,正在逐渐被接受。
芬兰的中小学教育是全球的标杆之一。一丹奖基金会委托经济学人智库(EIU)连续三年(2017—2019) 编制《全球教育未来指数》(WEFFI),评价全球各地教育体系应对未来挑战的完备程度。芬兰是2017 年的季军,2018 年夺冠,2019 年蝉联冠军。
芬兰教育界并不满足于以往的成绩,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从2016 年开始着手进行面向未来技能体系的深层次改革。改革的主轴是将试行多年的场景—主题学习由选修转为必修,成为7—16 岁学生的主要学习模式,弱化考试这一评价工具。大胆的改革让芬兰成为全球第一个迈出传统教育体系,走向未来教育的经济体。在这里,教师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权威的知识源头;学生不是考试的竞争者,而是学习路上的伙伴;被看重的能力是提出好问题,而不是记住正确答案。
教育,在芬兰这一人口基数较小的发达国家,展现出新的可能。这一模式当然不能直接照搬到体量更大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各国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合适自己的教育体系。但作为先进的样板之一,芬兰的经验可供世界其他经济体参考。
02
影响未来教育的因素
教育,正在科技进步、政策环境、社会结构变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渐呈现出未来的样子。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源。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应用掀起经济社会数字化的浪潮。一方面,创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教育领域,让学习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也改变市场的运作模式、企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工作的形态,对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需求增加,也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提出新的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中,全球数以十亿计的学生通过线上的方式远程接受课堂教育,科技的力量在教育领域得到全面展示。教师信息素养不高、城乡数字鸿沟、隐私保护、科技伦理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处理好与科技的关系,是未来教育研究和实践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
人口老龄化,这是很多经济体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老龄化社会中,学历教育的受众将逐年减少,工作的年限会拉长。这样的社会结构决定了,固化的学历教育重要性下降,而贯穿一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重要性增强。社会化学习如何开展?是否需要系统的辅导和支持,是否需要专业的场地和机构,如何与就业和再教育相结合?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课题。
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显示,终身学习并非是学历教育的简单补充,而是一种不断追求个人成长的心智和能力。终身学习也不是从离开校园进入社会才开始的,而是在更早的孩童时代,在早教中就要开始培养好奇心和学习的习惯。这一结论与一丹奖获得者卡罗尔? 德韦克(Carol S. Dweck)教授的“成长型心态”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政策环境的变化,是塑造未来教育形态的关键。公立教育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居于主导地位,是支撑当地教育体系运转的核心体系。教育事业具有公共属性,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即便是在信奉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国家和地区,也是社会的共识。公共资金的分配、教育准入的门槛、市场秩序的维护等,既是构成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也是应对科技、老龄化、数字鸿沟等挑战的公共政策方案。
教育作用的对象是人,特别是心理和生理尚在发育中的年轻人,因此谨慎的教育政策是必要的、必须的。但面对社会环境快速变化产生的新需求,教育政策也同样要展现灵活性,不可固步自封,需要与时俱进。
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股力量互相拉扯,影响着全球教育生态。过去20 年中形成的跨国教育产业供应链,覆盖从幼儿园到高等教育、从课内到课外、从学历教育到人才交流和跨国科研合作的方方面面。每年有数以百万计学生、老师、科研人员循着这一链条移动,创造数以千亿美元计的价值和数十万工作岗位。在过去20 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一链条不断延长,创造的价值也不断增长,直到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国际环境急骤变化,这一链条才急速停滞。
教育和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对全球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有很大促进作用。全球教育产业供应链在疫情期间也展现出很强的韧劲,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应用,为全球教育供应链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03
看见教育的未来
科技的力量、政策的变化、人口结构和全球合作,各种基础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决定教育的未来。
教育是发展较慢的系统,也是非常灵活的系统。教育的发展是慢的,因为教育是最复杂的社会体系之一,管理分散,本身的演进是慢的。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综合素质、对世界的认识是渐变的,一代一代都很慢。虽然慢,但教育带来的改变是根本性的变化,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痼疾,是值得的。
教育也是非常灵活的系统,有很强的自我实现能力,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做调整。当外在的科技、社会、政策条件发生变化,教育体系会自发调整。从慕课到场景—主题教学,很多教育改革项目都萌发于教育体系内部的创新。可见教育教学不是不能做实验,而是需要科学地做实验,合理有序推广经过验证的方法。芬兰的教育改革运行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成果,改革路上预留四年缓冲期,降低了对原有教育体系的冲击。这让我联想到互联网行业的产品开发做灰度测试、快速迭代的思路。当然,教育体系的灰度和迭代是以“年”为单位,互联网是以“小时”为单位。但积跬步以至千里,教育的慢就是快。
教育最终应回归于人,本质是对于人的培养,回归教育本质而推进教育创新,以育人为本推进教育改革将成为趋势。经济的、技术的、社会的变化,最终作用于人,教育推动社会发展,也是通过人。所以教育发展的具体形式或有出入,但大致的方向应该是不会错的。在各种因素交汇的地方,可以梳理出未来教育的基本框架。
从侧重工具性教学转向侧重启发式思考。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人工智能可以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也可能替代人力造成失业。如何处理科技与人的关系、如何关怀在技术浪潮中被冲击的人群,如何破解科技中的伦理难题,都要求未来的人才具备包括技术知识和人文素养在内的综合能力。让被教育者学会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创造中的问题,是未来教育的使命。
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全面多元教学。教育应该提供安全包容的环境,鼓励学生去探索、去犯错,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教育的本质就是多样化、因地制宜,并不存在普适的单一模式。如何为不同地区、家庭、能力的孩子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也是考验未来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
04
教育从业者的理想和责任
在社会各要素中,人是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是推动社会的根本力量,而教育是提升个体素质、激发人的潜能,进而增进人类文明的根本之道。“君子不器”,人有力量,但人不是工具,不应终身只有一种用途。因此教育要从人出发,培育人能具有终身成长的能力,并有所成就。作为教育的从业者,能为未来教育做的事情大概有两样,即探索和学习。
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好的教育者必然首先是好的学习者。我作为一名教育者,学习和实践过程思行合一,把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付诸实践,让教育事业不断进步发展,这也是对所有教育从业者的期待。一丹奖追求的长期目标,就是把全球范围内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汇集起来,在更大的平台上应用和推广,让学习—实践的过程不断深入。
推动教育事业,找到合适的工具和平台。思考的结果要付诸实践,需要助力和平台。没有合适的平台,就动手自己搭建。武汉学院、一丹奖、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陈一丹基金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既是助力工具和平台,也是教育事业发展实实在在的成绩和果实。教育领域的事情做不完,除了目前这些已经走上正轨的项目,针对终身学习、建设以学习为主题的公共空间,我们也会进行更多尝试,还有大招,敬请期待。
更系统地推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教育行业目前分得比较细,按学历阶段、按学科分类、按校内校外分成一个个板块,表面上各司其职,实质上互不相干。面对场景—主题教学这样的基础性变革,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将这样的分散板块有机衔接,为未来教育提供更系统的服务。例如,未来武汉学院、一丹奖、陈一丹基金会的工作也可以横向联合,形成从研究到吸收到推广应用的贯通链条。一丹奖汇集的先进理念,通过吸收转化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案,依托武汉学院、陈一丹基金会,或者其他更合适的渠道落地实践。这些都是开放的平台,欢迎更多的项目补充进来,不断延伸链条,扩大深度和广度。
人,经过教育才会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文明的载体。教育的改革,触动的是社会深层次的关系和融合,所以教育是解题的药方,教育者是疗愈社会的医者。从广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教育者,也同时是被教育者。解决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靠教育。
教育的未来就是人类的未来!
推荐书目
作者:陈一丹
定价:88.00元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躬笃集》一书,取意躬行求真,笃志明理,是陈一丹先生七年来,对自己在教育领域内实践和思考的回顾和总结。
本书共分躬行篇与笃志篇两篇,其中躬行篇分别为轶事、共事、纪事三个部分,记录了陈一丹先生这些年公益行中的花絮、岁月中拾遗,与陈一丹先生一起工作过的三位校长的纪实文章,盘点过去七年跑的行程和做的建设。笃志篇,包括洞观、论道、撷英三个部分,呈现了其思考的脉络,与西湖大学施一公校长、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赫克曼关于教育的三场对谈,撷英精选八篇陈一丹先生在公开场合发表的与教育相关的讲话稿,主题包括教育的创新、使命、国际化以及如何应对未来挑战等内容。
我们会随机挑选留言的8位小伙伴!!!
(PS:留言的内容和质量将会作为参考依据)
赠送《躬笃集》一本!!!
每人只可留言一条,留言过多将作废资格!(警告!!!)
本次赠书留言活动截止时间:
2021年10月18日中午12点
9月27日下午5点公布获奖名单哦~
小编碎碎念:参加留言的小可爱们,
及时留言自己的相关信息,
千万不要让到手的幸运白白溜走呀!
知识干货|图书分享|优惠活动|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