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中国家长怎样摆脱教育焦虑?

发布于 2021-10-11 18:04

我们现在所谓的分段就是分“坎儿”,很多孩子都是跌在中考、高考。别给孩子设置太多的人为障碍,要赋予他们更多成才的可能。

巨浪教育研究院
【中国的家长们,你们为什么总是焦虑?】#教育焦虑 、“#鸡娃 ”、#内卷 ,已经成为这个话题下争论的三大关键词,白热化的竞争和巨大的教育投入,从面临高考的高中阶段,蔓延至中考、小升初,甚至入侵到幼升小……作为孩子的家长,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善其身、泰然处之吗?#教育 #社会 #中国名校长 @微信时刻

教育焦虑 、“鸡娃 ”、内卷 ,已经成为教育话题下争论的三大关键词。白热化的竞争和巨大的教育投入,从面临高考的高中阶段,蔓延至中考、小升初,甚至入侵到幼升小……作为孩子的家长,又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独善其身、泰然处之吗?

现如今,家长的教育焦虑,已经是当下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北大附中的前校长康健就深入探讨了中国的家长们为什么总是焦虑?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时,又该如何缓解焦虑。

北大附中前校长、云南兴隆美丽小学首任校长康健

由巨浪视线发起,联办传媒集团旗下《财经》杂志联合重磅打造了教育系列访谈栏目——《中国名校长》



本期访谈由《财经》杂志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CE30)秘书长马国川对话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


中国的家长们

为什么总是焦虑?

康健:目前,大学毛入学率到54.4%了,说明我们整个基础教育或者说教育体系的普及率非常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呢?我认为有两条,第一条就是提高教育质量,让人们受到更好的教育。另外一条就是整个教育的体系会松弛下来。

高等教育的普及率超过40%的时候就会松弛,国际上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规律,那怎么断定教育体系开始松弛了?标准是什么?第一点是不想上大学的人多了,因为社会上的机会变多。有人就认为干嘛非得要上学,我挺年轻的,也可以打两年工,看看自己更喜欢什么行业。甚至有的人会想出国,游学一两年,为什么不可以呢?

第二点,文凭的价值量下降了。有人就提出疑问了,说我干吗非得拿那张纸,如果我到微软做个培训,拿个证书也能上岗不是挺好么?所以证书的水平提高,文凭的水平下降。

但是中国的教育目前还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焦虑仍然存在。治理体系如果能发生变化,就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松驰程度。我们还是有潜力的,应该去做一些这样的“文章”。

别给孩子设置人为障碍

赋予他们更多成才的可能

巨浪教育研究院
【别给孩子设置人为障碍,赋予他们更多成才的可能】#中考 、#高考 是孩子们求学路上一道不得不过的“坎儿”,有人一往无前,有人遗憾落幕,#教育 已经成为绷在人们心头的一根弦,时代的容错率似乎越来越低了。对此,康健校长提出他的教育观念:系统治理大有可为,采取“3+2”学制让孩子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不让孩子跌在中、高考的“坎儿”上。#中国名校长 #教育焦虑 #内卷 #家长 @微信时刻

康健:解放孩子、解放人,应该是我们教育一个大的目标。当人开始被迫做一件事的时候,他的能动性就压抑了。但这个是可以通过系统治理是改变的,比如我们知道高中阶段要分流,这个时候的基础教育已经结束了,15岁以后就开始自然分流了。此时的教育体系会有“3+2”或者“2+3”,其中两年是选择性教育。

比如有的人虽然学习不好,但有组织能力,管理方面特别强,他可以学点组织管理,以后就能从事这一行。还有的人会觉得自己很有艺术天赋,在图画方面非常擅长,那他就可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一年之后自己做个评估,决定这条路能不能继续走下去。如果不能,就再给他一个机会,做二次的选择。当这个学生再一次选择了其他的方向,学习了两年后就基本定性了,此时他相当于一个大专水平,接着再学习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拿到一个本科,甚至可以学到硕士。

这种选择性教育体系我叫它“无障碍的体系”,就是尽量把我们所有人为设置的“坎儿”全都消灭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分段就是分“坎儿”,要想让孩子走上一个平坦的道路,当然我所说的平坦的道路不是让他们不吃苦,而是说我们不要人为地设置那么多的障碍

孩子其实都是跌在了中考、高考这些人为设置的障碍上了。有些职业技术教育,比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都有很强的技术性,而这种岗位的需求量也非常多,孩子尽管可能数理化没学好,但是不等于他们不能做这些事情。

现在这个时代,对人的迁移性、选择性给了更多的空间,而不是说这辈子不好好学习就没活路了。我觉得如果这些能从我们的系统性或者从体制治理上下点功夫,是有可能改变现在这样一个消耗太多、障碍太多的体制。

马国川:而且空间很大。

策划/王文韦 刘小天

新媒体编辑/王奕菲

往期回顾

北京景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张斌平:如何培养有“精气神”的孩子?

北大附中前校长康健:离开北京名中学,到乡村办小学去!

- END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