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抑郁症到底是心理疾病还是生理疾病

发布于 2021-10-11 18:33

抑郁症究竟是生理疾病还是心理疾病。一直以来,西医都是从神经生理角度看待各种心理问题,西医认为是因为神经生理活动的异常导致抑郁症,所以就用药物,甚至电击的方式抑制、干扰、影响神经生理活动。
我们要知道,人是身心一体的,任何心理活动:行为、情绪和意识,都有对应的神经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传导,如下图:
恐惧是一种情绪,属于本能的心理活动,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本能的就会恐惧,我们所感觉到的恐惧,是体内自动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刺激心脏,使心跳加速,传递到呼吸系统,使呼吸急促,促使人的肌肉紧张,这些感觉就是恐惧。
那么西医就是用药物阻断人的神经传导活动,神经传导被阻断了,自然也感觉不到恐惧了,就如同麻药一样,打上麻药,人感觉不到疼了,但不意味着病好了。
恐惧是人在遇到危险时候的本能反应,它的作用是报警,让人赶紧采取行为应对危险,如果人不会恐惧了,面对危险毫无反应,那就麻烦了,人就没法生存了。
当然,心理疾病患者的恐惧,往往并不是真的遇到危险,例如恐惧症,他们的危险在记忆中,是他们过去曾经经历过危险,而我们人类看待外界的事物,往往是被自己的经验过滤的,如果一个人的经验中就有很多恐惧,那么面对环境就很容易恐惧,所以问题在于他的恐惧经验,他的恐惧反应是正常的,治病也是要解决他的恐惧经验,不是把他的正常恐惧反应给阻断了,这就是典型的“倒洗澡水,把孩子也倒掉了”,不过这确实是典型的西医做法:扁桃体发炎就把扁桃体割掉,胆囊发炎就把胆囊割掉。



我们要搞清楚,这些所谓的“病症”是现象,是结果,包括行为、情绪和意识活动,这些都属于心理活动,而所有心理活动本身是无所谓是非、对错、好坏的,是人为的划分出正常与不正常,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人的需要产生的,反过来讲,心理活动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比如,一个人被狗咬,人会恐惧,就会跑,恐惧是情绪,“跑”是行为,目的是保证自己不被伤害,是安全感的需要。又比如一个人小时候曾经被狗咬过,那么他就很怕狗,即使看到泰迪、博美之类的小型犬也是非常恐惧,那么这种恐惧看起来就是不正常的,可以被称为对狗的恐惧症,但是,这个问题在于他过去被狗咬的恐惧记忆,你用药物把他的恐惧反应阻断了,他如果遇到一个会咬人的大狗或者其他危险,他也不会恐惧了,那他怎么迅速规避危险呢?那不是麻烦了吗?
人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就是各种条件聚合而形成的,人的生存成长必须要满足各种条件,我们把这种条件称为需要,例如人需要吃食物、需要喝水、需要呼吸空气,这样才能保证肉体的生存,这叫生理需要,人同时还有心理需要,包括安全感、接纳和认可,爱等,只有满足这些心理需要,人的心理才是健康的。
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对人而言就是一种危险,人就会进入应激状态,就有对应的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去应对危险,或者说满足自己的需要,危险消除,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应激状态就会解除。这是一个人类正常的生理、心理状态。
如果说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面对需要得不到满足,没有采取有效的行为或者毫无作为,我们称为“僵住”,那么危险就不会消失,需要就不能得到满足,虽然事情最后结束了,危险消失了,但是对于个体内心而言,仍旧处于应激状态中,会内化为内在的经验,形成记忆,之后再经历一些在别人看来正常的事情,对他来讲却成为危险或者伤害,就很容易进入应激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心理疾病的真相,像一般的焦虑症、恐惧症、强迫症等,都属于这种情况,抑郁症则是上述心理疾病持续较长时间后发展而来的,也就是说抑郁症属于心理疾病的中后期,因为人处于应激状态之下,身心能量长时间的被消耗,但是得不到补充(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耗到最后,就成了抑郁,大家会发现,抑郁症整个是低落的,无力的,心理上是悲观、失望甚至绝望的。
所以,心理疾病,还是着眼于转化个体的创伤经验,学会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而不是用药物去阻断个体的正常神经生理反应,心病还需心药医!
当然,《黄帝内经》中《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心理问题也是这样,在发现自己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早的寻求专业的心理协助,不要拖到抑郁症了才去治,肯定就比较费劲了,有些重度的抑郁症,他自己都绝望了,甚至一心求死,往往就自杀率很高。
当然,这也有赖于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普及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重视心理健康,永远都是预防重于治疗。

汽车系心理咨询信箱:14156006@qq.com

>END<

汽车工程系学生会

2021 年 10 月 11 日

来源|内在心理

编辑|姚祎凡

责任编辑|姚祎凡 何思远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