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③ | 空间与功能“形神合一”提升策源力

发布于 2021-10-11 20:22

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与高效组合是提升城市创新策源功能的保障,空间与功能“形神合一”是激发创新活力的前提。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有两大板块与科创空间有关。一是突出重点空间单元的科创承载功能建设,进行了重要承载区规划;二是突出创新空间的开放性与协同性,确定了“双循环”大格局下上海开展国内外科技创新合作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方面,《规划》依据全球科技、产业、经济发展趋势制定了上海科创中心承载区发展战略,并根据国家任务与上海责任确定了发展重点。

第一,在科学城规划上,充分体现了科学城发展模式由开发向运营的重大转变,对提升科创策源力做了重要布局。通过打造引擎、建设枢纽、形成高地,在知识策源方面,做好策动和应对科学革命的物质技术和精神文化准备;在技术策源方面,形成产业的重点领域集聚,在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和首发;在制度策源方面,体现特色与示范,打通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实现核心要素与支撑要素高效配合。

第二,在核心载体与重要承载区规划上,充分体现了“三个张江”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中的主阵地与主战场作用,制定了“心—城—园”联动的科创承载区综合竞争力提升方案。《规划》确定了“十四五”时期上海科创中心承载区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是提出短时期内集中力量进行“一心一城”技术高地建设、产业实力强化、科技要素集聚的执行方案;二是应对“双循环”和国内、国际开放合作形势,提出了稳步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与国内其他科创中心和重点创新区域联动、持续深化国际科技合作的方案;三是对国际科技合作中的技术转移途径提前进行了技术、产品市场应用的战略规划部署。

开放、协同的创新空间建设方面,《规划》设计了“双循环”条件下的国内外创新合作方向,以及长三角区域创新协同方案。

第一,更加突出创新平台。服务“内循环”国家发展战略,提出了与外省市在产业基础提升、共性技术研发、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开展平台合作的方向;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战略,提出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应用工程建设、产业转型示范、重点生产线建设、配套体系培育、“卡脖子”技术攻关的空间组合方案。

第三,更加重视“朋友圈”建设。一是明确了“朋友圈”范围:即上海加强国际、国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对象;二是明确了“朋友圈”建设的通道,包括展会、交易会、博览会等展示交流通道,重要科学领域的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通道,科学家论坛、主题科学大会等上海“创新名片”通道,上海友好城市网络通道等。

纵观新世纪以来优秀国际大都市的创新发展历程,创新策源和流量枢纽已成为城市定位的共同选择。在上海“十四五”以及面向2035年的新征程中,必然会深化“五个中心”之间的配合。尤其是起步更早、成效更大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更需要为更快更优地基本建成国际创新中心做出协同。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来源:上观新闻

图源:孟雨涵 摄

编辑:赵晨润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