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视点】重磅解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擘画

发布于 2021-10-11 20:57

 “八个坚持”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

 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支撑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总体目标的一个关键变量。因此,它既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战略实施的核心标志。

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高度,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擘画蓝图。

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中国人才》杂志特邀请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吴江进行解读。

我国人才工作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Q

如何理解“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吴江:新的历史起点首先源于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是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发挥的重大作用给予的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这四个方面。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新时代人才工作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党管人才的政治优势正在转化为全球人才竞争的制度优势;二是我国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势正在转化为引领发展的创新优势;三是持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红利正在转化为激发人才创新活力的环境优势。

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的科学判断。

这个起点,一是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二是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三是坚持四个面向,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Q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首次以“八个坚持”系统概括总结了我国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您怎么看这“八个坚持”?

吴江:“八个坚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体系,这八个规律性认识全面系统地揭示了建设人才强国的本质特征、逻辑关系和实践作用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阐明了五个理论层面的逻辑关系:一是人才资源与执政党科学执政的关系;二是人才资源与国家发展战略的关系;三是人才资源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四是人才资源与治理能力的关系;五是人才资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的重大创新。

“八个坚持”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其中最为核心就是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最为关键的价值理念。只有不折不扣地遵循这八个坚持,才能够把握好未来人才工作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这说明人才工作更需要知行合一,贵在实践创新。我们现在既有坚持不够、坚持不好的问题,也有创新发展不够的问题。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提供强大人才保障

Q

如何理解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针对我国人才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哪些重点任务?

吴江: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是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就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提供强大人才保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人才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的需求视角,提出了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全面部署人才高地和集聚平台建设。首先是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使其率先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其次是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使其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第二梯队;再次是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使其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二是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根据当前突出的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了许多破解良方。如改革既要向用人主体授好权,又要用人主体履好责;既要能为人才松绑,为科学家赋权,又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既要改革科研经费管理,让人才静心做学问,又要优化整合人才计划,防止政绩工程、形式主义;既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又务必是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改革的要求有破有立,目标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三是对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尤其是人才自主培养方面进行部署。目前我国在航天等一些领域已经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但这样的领域还不多。针对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状况,根据高水平科学自立自强的角度,部署了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点,如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卓越工程师、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等。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标志

Q

如何理解“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吴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支撑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总体目标的一个关键变量。它既是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也是战略实施的核心标志。

Q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并且提出了2025、2030、2035年的三步走战略,强调要进行战略布局。如何理解党中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战略部署?

吴江: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在全球人才、科技、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进行的,也是在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百年大变局中应运而生的。

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一方面需要我们学习借鉴世界上一些科技和人才强国的先进做法,大胆实践,分类分层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布局和现实条件,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探索创新中国特色人才队伍建设新模式,以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2025、2030、2035年的三步走战略,就是要求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三步走就是循序渐进迈上三个台阶

第一个台阶是通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实现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加大投入是大国科技研发竞争的重要指标,从各国来看,近年来大多数经合组织国家的R&D投入强度普遍有所增长,我国连续五年R&D投入增长在两位数以上,位居世界第12位。相比美国、日本、德国3%以上的高投入水平,我国2020年的研发投入2.4%,经费总量约为美国的54%,仍在追赶之中,世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与R&D投入强度直接相关。同时还有自主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问题,这是我们的短板,因此,第一步是要补短板的举措。

第二个台阶就是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人才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较量,我国的人才制度体系有社会主义制度举国体制的政治优势,但是也有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高质量发展的短板,需要把我们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人才竞争的制度优势,才能够符合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要求。

第三个台阶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有了自立自强的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才能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从赢得投入优势、到构建制度优势、再到形成比较优势的三级跳过程的建成人才强国战略谋划。

空间上的战略安排,是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和人才发展的现实状况确定的,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首先这是一个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大布局。要始终坚持“四个面向”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和各领域、各方面,但是空间上是有所侧重的布局。

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就是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使其成为人才吸引力、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这是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在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就是发挥中心城市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兼容性强、事业发展平台大、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优势,加快教育、科技、文化设施布局和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加速创新业态培育,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开展人才政策改革创新试点,使之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的国家人才示范区。

同时要加快建设承载国际一流人才创新创业平台。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国际一流的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布局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产才融合的孵化器、产业园。依托我国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发起成立国际科技、企业、人才组织等,面向全球吸纳高层次会员。接轨国际标准,体现中国特色,建设国际化人才宜居宜业社区,为国际化人才提供工作生活便利。

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用好用活各类人才

Q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过去放权松绑的基础上,也强调了用人单位、人才的责任和相关制度建设。您如何评价?

吴江:2016年中央专门下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五年过去了,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深化改革的步子仍然跟不上人才发展需求的变化。

突出表现在,一是对改革措施的执行力度是逐级递减,落实难度大,针对性、操作性也不够强。特别是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为人才松绑、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外籍人才引进使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激励包容人才干事创业等具体政策问题,仍然是阻力较大,障碍较多。二是改革措施不配套,思想认识不统一。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部门协同性不够,各自为政,改革政策相互制肘,出现了很多中梗阻现象;三是改革成果难以巩固,法治化程度较低,人才参与度、知晓度较低,很难依法维权和依法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要研究制定党的人才工作条例,出台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加强督促考核,将人才政策落地、人才投入、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项目推进、人才环境优化等列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些对深化改革必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

Q

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卓越工程师是高层次稀缺人才资源。总书记讲话中谈及了这些关键高层次人才的标准,比如战略科学家——“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卓越工程师——“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这些标准给我们树立了什么样的人才评价导向?

吴江: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对科技人才的评价要做到破四唯,需要立新标。

讲话中提出的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的评价标准,强调了五个方面的重要导向,一是品质要好。心怀“国之大者”,要具备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优秀品质。二是能力要强。要具备解决创新过程中实际问题的领导能力和专业能力。三是标准要专。用人如器,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对专业技术人员要评其所长,扬长避短。四是评价要实。坚持实践标准,重在科研一线成果,要随着跨学科的团队创新趋势和工程技术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特点,在实践中动态地评价人才。五是眼光要远。评价的本质意义在于发现人才,要通过评价工作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

Q

用好人才,是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新时代人才使用机制应该如何优化完善?

吴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在用好用活。根本在于“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确立这个理念很重要,要充分释放人才创新活力,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让人才报国有门,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

我们很多单位仍存在着人才不够用和人才不被用的现象,用的人才评不上,评的人才用不上也成为了常态。究其原因,用人不是事业为上,而是资历、文凭、关系为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点出了用人的症结所在。有的是武大郎开店,嫉贤妒能;有的是叶公好龙,用人不敢担当,求全责备,怕负责任;还有的是削足适履,都用一把尺子衡量人才。这些既反映在一些单位领导的用人观念不符合时代精神,也表现在用人体制机制上种种障碍。

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一是制度要有弹性。要区别对待,有特殊政策,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二是强化激励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三是完善问责机制。领导要有用人才的担当,要敢于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四是建立维权机制,要有申诉维权的渠道,切实解决解决人才维权成本高、周期长问题。五是畅通流动机制。克服人才资源配置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顺畅流动。

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

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Q

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如何评价我国目前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培养现状?更加注重人才自主培养,我国应该做哪些调整?人才自主培养的相关主体单位,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吴江: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是建成人才强国的关键环节。我国在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多方面的差距。总的来说我们的短板在研究生阶段的创新教育和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

从国家层面说,教育培养制度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是需要尊重差异化、个性化和包容性的成长路径,而不是我们教育体制的标准考试成长模式,古人龚自珍科举考场上屡考屡败,才能够写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悲壮绝句。我们需要建立让每个青年创新创业成功的教育培养制度,而不是让每个学生在考场上一搏高下。今天的人工智能已经具备应对任何考场的算力,不久的将来,当考场上的状元都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占据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被淘汰的。爱因斯坦曾经对传统教育感叹道:“好奇心、想象力能在正规教育中幸存下来,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我们之所以缺乏创新人才,原因就在于教育培养体制上的行政化色彩和价值取向上的功利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就是告诫我们要有危机意识、改革意识和责任意识。大国博弈的根本是自立自强,卡脖子技术实质是人才培养的瓶颈,可以说没有自主培养就没有自立自强。自主培养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管理职责与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力关系,处理好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供需关系,处理好组织培养与人才成长的价值关系。未来我们的自主培养模式一定是具有全球视野和中国特色结合的模式。要从重视自主的教育、自主的学习、自主的成长开始做起,从个人到教师、再到学校,都应赋予自主培养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培养大师的自信,来自于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赢得国际人才竞争主动的是教育竞争力

从用人单位层面说,创新人才不是天才的独有,不是管理者的假设,更不是物质的诱惑,拿钱是砸不出创新成果的。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深刻指出:要坚持实践标准,坚持长远眼光,创新是实践活动的长期积累,是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初心不改,更是国家发展需要与人才价值追求的统一。因此,用好用活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是每个管理者的担当与责任

如何改革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创新能力,着力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做“大先生”、研究真问题。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开展原创性实践活动,大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允许大学建立特殊遴选通道,加大力度招收天才、奇才、偏才学生。三是改革高校考核评价体系。将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作为评价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的核心指标。四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让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成就人才。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Q

这次会议前夕成立了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请您谈谈此举对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完善人才工作体系的意义?

吴江:不管是设立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还是会议名称从原来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变为“中央人才工作会议”,都进一步凸显了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由原来的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改为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意义重大。一是加强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有利于改变目前的集中不够、决策分散、执行不力的部门分割状态;也有利于统筹解决区域和地方人才工作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有利于加强对国家人才安全工作和防范风险的治理工作。二是加强人才发展的法治建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依法治理。研究制定党的人才工作条例,出台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有利于推进人才工作的法治化,提升人才发展的现代治理能力。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有利于形成矩阵式的责任共同体。进一步明确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要明确责任具体抓,组织人事部门切实履行抓战略、抓政策、抓项目、抓协调、抓保障、抓服务、抓安全的职责。各有关部门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落实、重要工作推进、重点人才服务的职责。强调了各地区和各人才工作主管部门以及人才集中的单位要设立人才工作机构,配强人才工作力量,把思想解放、业务精通、求贤若渴、有奉献精神的同志充实到人才工作队伍中来的要求。

来源:大国人才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