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时光】之八:怎样备好每一节课

发布于 2021-10-11 21:34

教师要备好每一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是备课标。在研究课标的时候,教师要将教材和课标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教材与课标之间的联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和评价设计都要基于课程标准展开,而且彼此之间要有内在的一致性。

第二是备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发展需要,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

备学生要做到六个了解一是了解班级基本情况,如学生的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等。二是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同学和老师的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四是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喜好。五是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包括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六是了解学生的变化与进步。

第三是备教材。以教材为基础,进行课程资源开发,要做到三个弄清:一是弄清教材体系。通过研读教材,弄清教材的基本思想及编写意图,透彻理解教材的内在联系、纵向关系及广度深度。弄清教材每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二是弄清教学重点、难点。三是弄清教材疑点。

除了钻研教材之外,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通过鲜活课程资源的引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活化教材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价值,增强学习的兴趣与动机。

第四是备教学结构。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如果教师没有内化自己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知识内化,不论经验多么丰富的教师,如果做不到内化,他只能是“传声筒”。在内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备课堂教学结构,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与特点,明确课堂教学的逻辑与主线,将零散复杂的知识用清晰的结构来呈现,用明确的主线来贯穿。

第五是备情境、提问、活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需要一定的中介,情境的创设、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安排等都是引导学生展开学习的重要中介。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呈现知识与生活情境的关联,从而使学生了解知识本身的意义,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备问题和备活动也是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够重视的。系统化的知识要想与学生的心理结构、生活经验发生联系,问题是最好的纽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整理归纳,交流讨论,生成高质量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是展开教学的最好抓手,围绕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多种类型的活动中解决问题。

第六是备评价。评价可以是前置的,在教学之前就进行,也可以是过程性的,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还可以是终结性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监测。只有有效利用评价手段,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学设计才可能真正具有针对性。

如果将始于教学内容进行的教学设计称为“顺向思考”,那么,在考虑评价设计之后,再来设计教学,则可以称为“逆向设计”。“评价设计先于教学设计”这种逆向思考是教学设计的一种全新思考,不仅是教学设计思考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对教学设计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评价应该包括考试、作业、提问等方式,考虑的是通过何种评价方式可以达到了解、掌握、测量学生是否已达成课程目标。

第七是备作业。作业是影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为什么要布置作业?作业真的对学生的学习有益吗、什么样的作业更受学生欢迎?这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布置具有针对性的作业。2.减少机械重复的作业,尝试多种形式的、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作业,比如自主性作业、创新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实践性作业等。3.与其他学科的老师一起统筹布置作业,预估每项作业的完成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负担。4.精选并布置分层作业。教师往往喜欢找一些现成的练习册直接给学生做,里面有很多作业不具有针对性,重复的也很多,结果是教师布置作业很方便,却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遇到的困难、障碍,精选作业,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的作用设计。一般来说,分层的作业可以分为基础类、技能拔高类和探究拓展类。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所要体现的层次一定要高。

第八是备自己。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反思和设计自己,通过自我反思,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优势得到充分体现,使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减少到最少,以最佳的心态和形象投入到教学中,全面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同时,教师要虚心学习和研究前人的研究成果,从中吸收有价值的、可借鉴的研究成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看。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课程的力量:学校课程规划、设计与实施》 作者:万伟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