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怎样真爱孩子?

发布于 2021-10-11 22:11

 

前几天,看到一则视频,一位父亲三步一叩首登泰山,为孩子还愿,“可怜天下父母心”,催人泪目。为了孩子,多少父母,愿意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惟愿护儿女一世安康。这天然而崇高的感情在付出中,却百人百样、千姿百态。初心虽暖,但结果迥异。做父母的,都想做个好父母,起码是个合格的父母,但“溺爱”有毒,真爱才能滋养生命。从心理动因上来看,对孩子付出爱的表面之下,到底是爱孩子,还是爱自己?这是真爱与“溺爱”的最本质区别。

一、裹藏着私心的“溺爱”,是孩子最温柔的陷阱

在爱的滤镜下,父母眼里很少丑儿女。就像宜家家居利用的心理一样,出于自己手的作品,会更加包容。一些父母出于各种原因,给孩子看似非常伟大的爱,但其实不过是自我满足。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两个人,一个是“内在的父母”,他们是自己现实的父母和理想父母的化身,另一个是“内在小孩”,是曾经现实的童年和期待中的童年的结合。很多时候,对于孩子的爱,就是这个“内在小孩”的现实投射。很多溺爱的父母都拥有不被爱的童年,到了自己当父母,就在孩子身上不断补偿,看似给孩子,其实是给自己那个匮乏的、失望过的、期待过的“内在小孩”。

这几年,明星之子出现很多典型案例。比如梦鸽和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轮奸案件轰动一时。此前,梦鸽和李双江接受媒体采访,谈论育儿经验时候,对他们如何爱李天一侃侃而谈、深以为荣。梦鸽说非常重视李天一的教育,从两岁开始就带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李天一也不负所望,会各种才艺。2011年2月,梦鸽和李双江接受了《鲁豫有约》的专访,李双江笑着说梦鸽对儿子比较狠,梦鸽说:“我们花了很多心思在(李天一的)教育上面。”确实,李天一8岁时开始练书法,也曾获奖,又因为从小酷爱冰球运动,10岁时就加入了中国少年冰球队,并多次参加国内外比赛,在技能和本领上,李天一无疑是个优秀的孩子。但在李天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却一败涂地。年仅15岁还未成年时,父母就给他买了一辆宝马车。没有驾驶执照的李天一,开着无牌车,开车出现碰撞之后,对跟他发生碰撞的业主夫妇进行殴打。因无证驾驶、寻衅滋事,李天一被少管所收容教养一年,2012年才解除教养。父母却为他各种开脱。2013年2月,李天一在内的5人因涉嫌强奸罪被刑事拘留,以强奸罪被判10年对李天一的培养背后,是梦鸽对自己成名成家的欲望的外化,她甚至寄希望于李天一成名成家。无独有偶,星二代还有张国立的儿子“张默”。因为张国立认为自己离婚迎娶邓婕,对儿子张默造成很大伤害。所以很多年对张默采取补偿和无底线包容的态度,使张默越滑越深。2012年1月31日,张默被有关群众举报吸毒,接着有关官方抓到了正在自家别墅吸毒的张默。特别典型的还有狄莺对儿子的溺爱,15岁才分床睡,2018年8月28日,狄莺之子孙安佐因“在美非法持有弹药”罪名被判刑。这些明星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物质上无限满足他们的爱子,但在精神世界却无底线“包容”,可谓纵容。溺爱非常容易,也是最懒惰的养育方式。但因为这种关爱的出发点是爱父母自己,无论是出于愧疚的补偿也要,出于童年匮乏的弥补也好,还是因为希望孩子延伸自己成名成家的愿望也好,还是通过用爱控制孩子,使其永远不离开自己也好。归根结底,这份爱,是在爱父母自己,并不是爱孩子,对孩子“有毒”,也必将结出恶果,也是孩子最温柔的陷阱。

二、失衡过度的“偏爱”和“溺爱”,是孩子产生自卑的源头

“溺”者,就是使其沉浸并使其弱,这非常形象。溺爱就是这样一种让孩子不断失去自我成长的机会和能力,而成为生活弱者的爱。这样溺爱,能带给孩子自信吗?答案是否定的。被溺爱的孩子,往往自卑。

电视剧《都挺好》中的老二苏明成,是个被宠大的孩子。母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明成,不仅供他上大学,还在他结婚时拿出家中积蓄,买房买车。在明成眼里,这些本是理所当然的。但苏母去世后他失去依靠,成了家里最不成器的孩子。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证明自己,在挫败中找寻价值感。身边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在家庭里面,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往往最不成功,生活的最不好,或者这也是一种冥冥之中的平衡吧。

谁说被溺爱的孩子无比幸运,其实他们是被沉溺而无感的受害者。

还有与这种“溺爱”一样,在家庭中能够培养出自卑孩子的爱,就是“偏爱”。阿德勒认为:多子女家庭中,当父母无意识地偏爱更弱小的孩子,另一个孩子就会因不被爱而感到自卑。

这一点尤其在多子女家庭中比较常见。父母往往以身体弱、本领低、经济差等各种原因对偏爱一个在家庭里比较弱的孩子。使得其他孩子产生虚假被抛弃的自卑。但被偏爱的孩子往往也非常“配合”,从各个方面表现出需要父母保护。

最好的家庭关系,是平等的关系。

一碗水、尚且难平。何况人心?

没有边界意识,是中国亲子关系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比如,一些父母,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从幼儿吃喝拉撒、到少年衣食住行,甚至成家立业后的家长里短。中国的婆媳关系矛盾从哪里来?根源在于婆婆认为儿子是她的,一辈子都应该归她管。

没有边界的爱也好,爱太多的溺爱也好,爱不够的偏爱也罢。失衡的爱,都会伤人。

三、尊重成长真实需要的真爱,孩子建起连接世界的桥梁

如何把真爱给与孩子,如何建立有益无害的亲子关系?

一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真实需要。比如对2岁以内的孩子,在他的安全感建立期间,怎样无底线的爱对他都是财富。有研究拥抱、抚摸等都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育。反而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弃之不理,会造成以后内心冷漠,与世界难以建立有效连接,与人难以建立亲密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每个年龄段,具有对世界不同的探索方式。比如青春期,是孩子探索自己与人、人与人关系的关键时期。对这个时候孩子孩子的引导重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过程中,我们要用心“看见”孩子的需要,而不是任性妄为,滥用廉价的宠溺。宠溺很简单,因为不需要家长去思考和判断。但教育不同,它需要用心观察、耐心陪伴与真心尊重。

二是要在尊重孩子成长中保持均衡。给孩子树立规矩,教他知道进退。在爱的方式上,在满足孩子成长需要的基础上,保持适度,保持常态。在爱中,做到“如常”。在亲子关系,这样重要的亲密关系中,能做到“如常”是何其不易。对待孩子的要求,就像对待普通人一样,一以贯之,不枉不纵。对于孩子的教育,能让他在正常范围内,学有所成、学有所乐。在加油二宝、三宝的家庭中,能够不偏不倚,保持中正。看似平凡,何其不易?

三是要建立有边界的亲子关系。好的母亲,不是死死把着孩子,而是引导孩子与他人和外界合作。忽视和惩罚,是糟糕的合作关系,会导致孩子对外界充满敌意。

宠溺与纵容,会导致过度依赖,削弱与他人互动的能力。

当母亲与孩子过度紧密,会让孩子认为“母亲只是我一个人的”。而一些自以为崇高的母亲更是认为:“孩子是一辈子属于我的。”

这种爱,往往是缺乏自信的母亲对孩子的占有和控制。通过占有和控制,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在我国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甚至于,在一个家庭中,母亲会聪明的挑拨,孩子与父亲的关系。婆婆会挑拨儿子与儿媳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爱吗?是占有和控制。是缺乏边界的感情入侵。

很过家庭的中国家庭的悲哀也来源于此。在一些并不幸福的家庭中,“一切为了孩子”成为这个家庭得以维系的“遮羞布”。也是思想上患有“软骨病”,普遍缺乏安全感和自信的女性的“救命稻草”。所以,在中国家庭中,出现很多没有自我,为儿女甘于付出的“伟大母亲”。也出现很多父亲缺位的假性单亲家庭,也制作出一批对孩子充满控制欲的母亲,也形成多年来屡见不鲜的婆媳矛盾。

因为,缺乏边界,不懂退出。中式家庭看似一团和气,实则矛盾重重。

生命是一段旅程。亲子关系是这段旅程里重要的内容。这段关系,更是成就自我的宝贵财富。

愿你,对孩子真爱,对自己真爱。孩子与父母,在这段亲子关系中,既能满足彼此真实的成长需要,又能各自成长,彼此成就、得体退出。

最好的教育,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用生命滋养生命。孩子经由我们,最后拙长成长为他自己,既非占有,又非疏离;既非索取,又非控制……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