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著作情况与写作初衷—解读《中国葫芦丝·巴乌音乐概论》
发布于 2021-10-11 23:09
一、著作情况
(一)著作出版情况
《中国葫芦丝·巴乌音乐概论》(刘健<著>),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于2017年8月出版,共32.7万字,275页,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
(二)何谓“概论”
本书定名为“音乐概论”,也就是“对音乐进行概括性论述”,所谓“概括”,指的是对“已经发生和存在的事项”进行归纳与总结,“论述”则是以主、客观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对“已经发生和存在的事项”进行探索、分析、研究,以能够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本书以“葫芦丝、巴乌音乐”为概论事项,也就是从与音乐相关的“历史”、“人文”、“音乐创作”、“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探索、分析。
(三)著作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音乐工具书”
1.相关理论方法
《中国葫芦丝·巴乌音乐概论》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理论”包括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属于“知识”范畴。如在本书第二章第四节《葫芦丝、巴乌重奏曲的创作》就涉及到了作曲技术理论,通过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对当前的重奏曲进行探究,得出的结论就是知识。在第三章第一节《傣族风格葫芦丝、巴乌乐曲研究》第二分节“傣族风格葫芦丝、巴乌乐曲创作情况”中,运用了音乐学分析的理论方法概括了乐曲中的“音乐形象与内涵”、“结构特征”、“调式特征”、“旋律特点”。
2.实践—创作、演奏、欣赏、教学
从“实践”的角度看,葫芦丝、巴乌音乐实践包括“创作”、“演奏”、“欣赏”、“教学”四大板块。在“创作”实践方面,本书所涉及到的作曲技术运用等知识可给大家提供作曲思路和方法;在“演奏”实践方面,本书选取了几十首各种地域风格、民族风格的乐曲,对其演奏进行说明,如第三章《少数民族风格葫芦丝、巴乌乐曲研究》、第四章《地域风格葫芦丝、巴乌乐曲研究》中对代表性乐曲进行了演奏分析;从“欣赏”实践看,在对代表性乐曲演奏分析的同时,又增加了对音乐的诠释,包括音乐形象、音乐情绪等,有助于大家理解乐曲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从教学的角度看,本书可以为葫芦丝、巴乌教师、学生提供教学参考,如怎样理解演奏技巧、如何运用演奏技巧进行音乐表现等。
(四)与一般葫芦丝、巴乌教材、教程的不同之处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葫芦丝、巴乌教材、教程可以说“五花八门”,如“实用教程”、“考级教程”、“初中高级教程”、“专业教程”、“老年大学教程”等,这些教材、教程的特点是从零基础开始逐步地进阶,最大的特点就是曲谱罗列甚多,理论性、实践性的叙述较少,多为介绍、说明为主。本书与以上教材的不同之处就是对葫芦丝、巴乌音乐进行解读、诠释,涉及理论与实践诸多领域。
二、写作初衷
(一)学科建设的要求
长期以来,相对于竹笛、笙、唢呐等民族吹管乐器而言,葫芦丝、巴乌并没有实现学科化发展,也就是专业化发展,很多爱好者经常谈论什么是“专业”、什么是“业余”,实际上就是看葫芦丝、巴乌是否已经在专业音乐教育中占有一定席位,通俗地说,就是有没有进入到高等教育体系中。其实大家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葫芦丝、巴乌能够走向高等音乐教育的殿堂。从当前情况看,葫芦丝、巴乌拥有着其它乐器无可比拟的接受群体数量,在很多人的共识中,葫芦丝、巴乌因其自身音域的限制以及“根基”不足,没有在高等音乐教育中进行普及。但是从葫芦丝、巴乌乐器形制、音乐创作、演奏技术、舞台表演、教材编著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就,唯独缺少一本可供参考的理论与实践著述,这成为写作本书的一个重要动力。
(二)满足爱好者对知识的需求
(三)为教学和演奏实践提供建议
葫芦丝、巴乌艺术的传承方式是多方面的、立体化的,包括制作技艺传承、音乐创作传承、演奏传承等,这些都需要建立在教学的基础上,特别是演奏传承不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并且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传承方式,因为人人都有演奏的权利,所以这就需要在演奏教学上下功夫。在本书中,所涉及到的音乐分析、演奏分析等内容,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建议,有助于大家对葫芦丝、巴乌音乐进行充分地理解。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