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感觉孤独,没人懂你吗?这跟你的防御机制和靠近他人的行为模式有关

发布于 2021-10-12 07:06

大家好我是阿蕾,心理学知识每次讲一点。

很多朋友问:阿蕾,我为什么感觉到朋友很多,但是他们都不懂我,都离我很远,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讲清楚两点:一、投射性认同。二、主客体关系。

投射性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什么是防御机制呢?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抵御外界伤害的能力,否则我们就很难在社会环境中存活下来,这种抵御外界伤害的心理能力就叫做防御机制。投射性认同是一种很特殊的防御机制。有人说投射性认同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就相当于哥白尼日心说相对于天文学的地位,达尔文的进化论相对于生物学的这种地位之崇高。

这个观点是由精分客体关系流派的克莱因提出的。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是唯一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一般常见的防御机制,像否认、妥协、理智化、转移、升华等都是一个人防御就OK了,不需要别人配合你甚至你一个人这样做了别人都很难察觉,但是投射性认同必须有一个人和你配合一起做。

书上是这么定义的:投射性认同指一个人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作出反应的人际行为模式。它源于一个人内部关系的模式。简单来讲它分三步我给大家发了一个图你可以对着图看,

 

1步:A把自己分裂出来的一部分投射到B身上。

2步:A诱导施压B,B以限定的方式来呈现。

3步:B作出反应按照A限定的方式作出反应。

 

再白话点说就是我认定了你应该怎样对我,然后我就把这个认定的东西投射到你身上,而你认同了并真的以我认定的方式来对待我,于是你就变成了我期待的样子,这么一个过程。

举个例子,你认为我有一个缺点,然后你就不断地说我这个缺点给我施压,那我可能就认同了你的说法,我就真的认为我有这个缺点了。这是一种反应。还有可能是你不是诱导我认同这个缺点,你是诱导我反驳,不断的证明我自己没有这个缺点。这都是投射性认同。

 

比方说,小红,她从小就认为全天下的男人都会家暴,后来呢他的几段婚姻也果然以家报告中,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没有任何暴力倾向的丈夫,结果和丈夫在一起之后这个丈夫却莫名其妙的大了小红。小红就说:“你看吧,我就知道你果然也露出狐狸尾巴了,天下的男人都一样。”其实在这个案例中,小红是下意识的诱导丈夫进行了家暴。他们在发生冲突的时候他可能会说,“你是不是想打我?”“你打我呀,有能耐你打我呀”。他会这样去诱导,这时候小红就充当了投射者(主体),而她的丈夫就充当了认同者(客体),小红是把她的内在认知模式投射到了她的丈夫身上,而丈夫无意中扮演了她投射的样子。

丈夫在回馈的时候他很难察觉他已经被小红书给投射了,无论他说我就是想打你,还是说我没有想打你,他都已经接了小红的头射。他无论做出什么反应都是对这个投射进行认同然后作出的反应。

再举个例子。一个女人找了一个很像自己父亲的男人结婚了。再婚后他就发现这个男人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于是她就指责这个男人——你看你这也像我爹,那也像我爹,你们都一样。然后这个男人忍啊忍,终于忍不住了说:我才不像你爹呢,我就是我!那些问题、毛病在我身上一个都没有!然后这女的一愣,“你看看这个不承认的劲儿,也像极了他”。

以上两种情况,一是顺应了对方的投射,一是努力反驳对方的投射,都是对他投射的一种反应,都是投射性认同。

这种两个人的投射认同的互动是很难被察觉的,而这种互动又是直接根植于我们内在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因为它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陷入投射性认同的人都会很执着的使用自己那套逻辑,而这套逻辑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是形成的,是他们和父母等抚养者建立关系和亲近的方式。他们想和别人靠近时就会自动启动这一套逻辑。每一个成年的原生家庭都有这样的牢笼。当你长大了然后你脱离了原来的家庭,组建了新的家庭这个外在的笼子不见了,但是内在还是有笼子的,所以我们需要去认识然后逐步破解自己的这个生命逻辑才能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开头说了这个投射性认同是一种防御机制是用来抵御外界伤害的,那么我们在使用这个防御机制的目的是什么?(通常什么时候会启动这套防御机制呢?)

 

第一是为了转移自己无法面对的情感。我无法面对所以要把它投射出去。

第二是为了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获得认同感。

第三是让对方表现自己不能接受的一些特点,通过攻击对方来释放自己的愤怒。

 

尤其是第3条。这种投射性认同就很容易破坏两个人的关系,因为对方认同的都是自己不能接受的特点,自然你对这个人也就不能接受。会产生攻击。比方说妈妈担心孩子胆小。他有这样的担心,孩子就真的越来越胆小了其实就是妈妈把自己胆小的心理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让孩子产生了认同所以孩子就越来越胆小。你对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投射吗?他是不是也产生了认同?

 

我在讲那个沙盘小组活动的时候提到了“投射”这个词。有朋友问了这不是人和人投射呀。对,这不是。这是人把自己的内心投射到沙具上投到了沙盘里,我投到人身上需要一个互动,投到沙盘上就可以直接呈现。因为人的意识是我们头脑层面能很清晰的知道自己脑子在想什么,潜意识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我们不知道自己这个冰山下面90%的东西都是什么,所以就需要用一个象征性的东西来呈现。

 

在我们现实中也是应用广泛,记得《小王子》那个动画片里面又有这么一个情节,小王子来到地球之后他遇见了飞行员,他跟飞行员说:“你会画画吗?我想要一只。”飞行员就给他画了一只。小王子看了说:不对,这只羊太瘦了,我要的不是这样的。飞行员又给他画了一只。小王子说:不对不对,我要的也不是这样的,这只羊太老了。然后飞行员想了想,就给他画了一个箱子。说:你要的羊就在里面。

 

小王子说这个羊在里面会闷死的,于是飞行员给他在箱子上加了几个洞。然后说,这样就好了它就不会闷死了。于是小王子看着这个箱子很满意。

你没有办法去回馈到他心里想的那个样子,于是你就给他画了一个箱子,告诉他你想要的东西就在箱子里面。他把他的内心投射在箱子里面,很满意。这个方法在心理学里面是一个技术叫做黑箱子。留一个空间让他往这个空间里投射他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后面我要讲的主客体关系。

 

很多朋友说:阿蕾,我为什么感觉到朋友很多,但是他们都不懂我,都离我很远,无法建立亲密关系?这就是因为你身边那么多人全部都是你的客体,当你向外投射的时候他们作为客体去承接你的投射,而这个东西并不是她本身,而是对你投射的一个反馈,你把对方变成了你想象的样子,但是对方成为你想象的样子的同时就不能是他本来的样子。同时他在向你投射,所以在你们在互动的时候呈现的都是对方希望你们的那个样子而不是你们原本自己的样子。

 

这也是衡量你是否陷入投射性认同的一个方法——你感觉一下是否感觉自己不得不这么做,来回应对方。如果你感觉到这种不得不的感觉,那么你已经陷入了投射性认同。那么你跟这个朋友之间就是互为主客体关系。而真正的亲密关系的建立一定是主体跟主体之间的关系。

不同之处就是你允许别人和自己投射的不一样,你眼里才真正有了别人。你一直想的就是,他如果改变了我就好了。老公如果体贴了我就幸福了,如果他不是那个样子你就感觉步行那你们俩是主客体关系。主体跟主体间是你允许他和你自己投射的不一样。主体和主体之间一定是存在差异的,一定是各自为政。

 

主体跟主体之间会生出一个第三力量,也就是那个箱子。你可以把投射投射到这个箱子里,那我尊重你这个箱子,我懂你,我也把我的投射投射到箱子里你可以看看我的投射是什么。你也懂我,或者说我不知道你们在箱子里面投射了什么,我尊重你往这儿投射。我不需要知道,就一个“默”我允许你有这样的空间。主体跟主体的关系也就建立了,亲密关系也出现了。

 

把对方当成客体而进行投射,那它就是你内心呈现的一个工具,你还时不时的嫌弃它呈现的不好,不对味不对心。把对方当成主体,他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能够主动去给你温暖,主动去照顾你的人,那么你才是不孤独的。讲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有一个反思,夫妻关系啊,亲子关系啊,为什么搞不好?为什么无法沟通?为什么一直都不满足?身边都是朋友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孤独?讲到这大家大概有个思考。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跟这个世界没有关系,跟我们内心是什么样子有关系。

 

今天讲了投射性认同和主客体关系两个点。是否能解释你心中困惑呢?如果还有什么需要探讨的,可以联系我。

 

我是阿蕾,陪你一起成长。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