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啦!正阳门可不是刘伯温修的,它到底是谁修的呢?!

发布于 2021-10-12 06:59

徐徐道来话北京星标,我们天天和您闷得儿蜜!

从南到北中轴线86

大前门到底是谁修的?

本节目为北京广播电视网络视听发展基金扶持项目

说到北京中轴线,正阳门是一个重要节点。正阳门在北京人嘴里,更喜欢叫它前门,特别是正阳门箭楼,其实就是前门的代名词。看到前门箭楼和城楼,现在的北京人很多人都会觉得这是两座城门,其实,这是一座城门的两座城楼,因为现在成了两个单体建筑,所以很多人已经无法想象当年一座完成的城门应该是什么样子。
那您知道原来的正阳门,是由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等建筑组成的吗?为什么我们会说正阳门这一座城门,就曾经是一座城呢?
正阳门,俗称前门,是北京城的正门,其实,围绕着前门,可有数不清的故事!并且,在北京百姓当中,口耳相传,还有很多顺口溜、歌谣产生。比如:“刘伯温修造北京城,前门楼子高大是第一名。”“北京城方又圆,四十里走不完,就属前门高又好,前门楼子九丈九。”  “前门楼子在正南,鬼子看见它,吓得跪在地下边。”还有这首“要说九,净说九,前门楼子九丈九”。这些顺口溜,说明前门城楼和箭楼的高大、雄伟和威严。

    

前门是由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和五牌楼等建筑组成。这组建筑除五牌楼外,都是城市军事防御工程,从而给京师增添了庄重、肃穆的色彩。民国初年,为了疏导车辆、方便交通,对前门进行改造,拆除了瓮城。解放后,又拆除了城墙,只剩下城楼和箭楼供人观赏了。近几年有人建议重建前门瓮城,恢复老前门的原貌,以适应北京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但在现实操作中,恐怕困难重重。

   

20世纪以前,从今天正阳门城楼的东西两侧,分别延伸出一堵半月形的城墙,似巨大的手臂在箭楼合拢,形成瓮城。瓮城里最重要的建筑是城楼门洞东边的观音庙和西边的关帝庙,这两座漂亮玲珑的一层黄顶小庙都建于明万历年间。逢每月初一、十五开庙,尤其旧历年三十儿的夜里,庙里便挤满了拜佛求签的老百姓。有《都门杂咏》中,杨静亭就记载了当年香火繁荣的盛况:“来往人皆动拜瞻,香逢朔望倍多添。京中几多关夫子,难道前门许问签?”

   

瓮城墙内香火旺盛,一墙之隔则生意兴隆。明末清初,瓮城东西月墙外,店铺林立,东月墙外卖帽子的多,称为帽巷;西月墙外卖荷包的多,称为荷包巷。两条小巷在护城河前戛然而止,汇聚成箭楼前方一座跨越护城河的石拱桥。桥南端立着北京最高大雄伟的油漆彩画的木质五牌楼,牌楼上书“正阳桥”三个大字,当然,清朝时,是满文汉文都有。现在很多老照片都能清晰准确地体现这一点。今天的前门大街上也立着一座牌楼,正是原先那座的仿制品。

正阳门到底是谁修的?

传说中的正阳门是刘伯温建造的,可他在洪武八年,也就是公元1375年就去世了。在真实历史上,北京的正阳门,原名 " 丽正门 ",是元大都城的南城垣正门,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 年)。不过,当年丽正门的位置,比现在正阳门的位置,要再偏北一公里。元大都原有11座城门,名称都是由元世祖忽必烈的谋臣刘秉忠依据《易经》拟定的。“丽正门”,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义。离卦,就是附丽,也就是附着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譬如日月附着在天宇,百谷草木附着在大地上。日月充满光明而且又附着于正道,从而造化万物。
现在位置上的正阳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最初沿用了元大都时期的旧称丽正门。想当年,永乐皇帝忙于北征蒙元残余,没有时间完善北京城池。直到他的重孙正统皇帝即位后,才将夯土城墙用城砖包砌,还为九座城门建造了城楼,又在城楼外侧修筑了防御要塞瓮城和箭楼,还将城外护城河上的木桥全都改建为石桥,并在桥头竖立了牌楼。工程结束之后,丽正门被更名为 " 正阳门 "。所以说,正阳门的修建实在是和刘伯温没有关系。

那刘伯温这位本来与北京城没什么关系的人,最终怎么就在民间传说中成了北京城的建造者呢?
究其原因,按照著名宋金元明史研究专家陈学皓的考证,有以下3点:一是刘伯温设计应天南京府而产生的谣传;二是蒙古流传刘伯温监造北京城的故事;三是刘伯温在神化过程中被民众将其与元朝建北京的刘秉忠联想在一起而产生的轶闻。那问题来了,到底当年建造北京城或者说建造正阳门的人是谁呢?
要说正阳门的建造,就得先说说北京城的变迁。据北京文史馆馆员,北京市社科院历史所李宝臣研究员撰写的《明中都》一书记载,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闰七月二日,徐达奉命率军由汴梁出发攻打元大都,二十八日抵通州。元顺帝闻讯出健德门北逃。八月二日,明军未经激战占领大都。十四日,诏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
八月九日,徐达开工改造大都城垣,一方面,由于事前无迁都计划,为了城防便利,舍弃大都北城相对空疏区域,可以降低守城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出于彻底破除胜朝王气传统思维模式,使大都不能与金陵,也就是当时大明朝的都城南京相比。倘若不是事先得到明太祖指令,徐达绝不敢私自对故都进行拆改。因为攻下大都捷报八月十三日才抵达御前,而缩城工程于八月九日已经开工。缩城与稍后的毁元故宫工程,出自同样立意,就是要让先朝都城顿失往日雄风,即使浪费了人力物力,也在所不惜。
可是,洪武元年八月徐达攻占大都之后,只是把大都北城墙南缩五里,其他三面一如其旧。及至永乐迁都,南城墙逼近宫城,面朝空间局促,这才于永乐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19年十一月拆除元大都的南城墙,向南展二里许重筑新墙。元大都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南便道一线,南展的结果,就是现在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新筑南面的城垣仍辟三门,中为丽正、东为文明、西为顺承。并且再次对城垣外壁进行砖包,并创修马面。两次变动城址的大规模整修,间隔五十二年。内城垣城址、格局至晚清沿用,未再变动。也就是说,当年修南城墙的时候,并没有修建城楼。
正统元年,也就是公元1436年十月,明英宗朱祁镇以“月城楼铺之制多未备”,命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工部尚书吴中率军夫数万人修建京师九门城楼。也就是在开工之际,将丽正、文明、顺承、齐化、平则五门元代旧称,分别改称正阳、崇文、宣武、朝阳、阜成。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底竣工。当时,修建了正阳门正楼一座,月城中、左、右楼各一座。崇文、宣武、朝阳、阜成、东直、西直、安定、德胜八门各正楼一座,月城楼一座。各门外立牌楼,九门外木桥改作石桥。两桥之间各建水闸。

根据这段史书记载,正阳门包括城楼和箭楼的最早修建,其实是太监阮安、都督同知沈清、工部尚书吴中完成的。

内容文字来源:

 《明北京》 李宝臣 著 北京出版社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前门和前门的传说》 杨建业著中国社会出版社

北京交通广播

《徐徐道来话北京》

早6:00-6:30

和我们一起

聊聊北京文化

主持   ︱徐德亮

节目总撰稿︱小强张世强

发现更多精彩


↘↘↘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