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肿瘤患者除了化疗还有其他选择吗?或许这种治疗方案可运用其中!

发布于 2021-10-12 20:47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多一些对患者本身的回归!


 

本文背景

史佳宇,北京协和医院2018级神经内科临床医学博士后。
面对一例年轻血液肿瘤患者的离世,史佳宇医生感受到巨大痛苦,这一痛苦无法随患者的离去而离去。在患者生命最后的阶段,患者和家人都面临着巨大的苦楚,但患者的妈妈拒绝了医生关于缓和医疗的建议。史佳宇不断反思——如果当初告诉患者本人预后,她会不会不选择化疗,从而在生命的最后一程少受一些痛苦。史佳宇医生对于“后续治疗是否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以及“是否应该让患者知道预后实际情况,从而让患者更多地参与决策过程”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近期北京协和医院安宁缓和医疗组主办的讲座中,她以个案解析的方式,和该患者的最后一任住院医生一道,与大家分析了安宁缓和医疗在年轻患者中的应用现状,以下是相关内容的讲座整理。

诊疗经过
患者是一位18岁的青少年女性,入院时,患者的症状已经进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了,肌肉明显萎缩,生活无法自理。在经过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后,症状稍有改善,但很快又出现了进行性的发展和恶化。
患者本人从起病到病程的最后阶段,神智清醒,认知功能完整,对自己的病情完全知情。
患者是一个非常坚强的小姑娘,每天都坚持进行康复锻炼。
但是最后的病理结果让所有人都非常失望,病理诊断是NK-T细胞淋巴瘤(淋巴瘤当中比较罕见的一种类型,预后较差、病情发展迅速、治疗反应不佳。),经过会诊后家属决定要进行后续的化疗。
最终在一周期化疗后,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和消化道严重出血,患者家属选择自动出院,出院当天患者就去世了,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  

1

反思一:家属为何会拒绝缓和医疗的介入?


在最后的阶段,患者面临着胸闷、憋气、口干、口腔和唇部溃疡、四肢水肿等多方面的痛苦,其家人在心理上也备受煎熬,但她妈妈拒绝了主管医生关于“缓和医疗会诊”的建议。根据经历过患者诊疗过程的郑坤玉医生介绍,患者和家属可能对缓和医疗和安宁疗护有着他们固有的认识,还有很多患者和家属,尤其当患者是年轻的孩子时,父母会倾向于认为“选择了安宁缓和医疗就等于放弃了”,他们不想让孩子有这种“被放弃”的感觉,这种想法代表了许多家属的心理状态与固有认知,同时也反映了安宁缓和医疗在年轻患者中的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2

反思二:是不是应该让患者本人更多地参与到选择过程中?


史佳宇医生认为,在这个案例中,患者本人的意愿是被忽视的。医护人员有时候由于不想伤害患者、不想让她难过或受到刺激而选择不去跟患者本人说病情,而是一直在和她的父母交代病情,对患者则隐瞒了她预后不良的事实。
但对于一个18岁、神志清楚、认知功能非常健全的患者,是不是应该让她本人更多地参与到这个过程当中?是不是应该让她自己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更主动一点?那些“善意的谎言”对于患者来说,究竟是不是一种“善”?
经历了这个案例,我觉得应该让患者本人参与到选择中来。

3

反思三:是不是应该给患者和家属提供更多地选择方案?


史佳宇医生所在团队的治疗观念,是希望如果可以发现这个患者的病因,就应该采取对应的治疗,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应该去试。而家属的意愿很大程度上是被医生和社会的观念影响着,所以最终他们选择了化疗。反观治疗过程,对于这种明确的治疗反应和预后比较差的血液系统肿瘤,化疗可能并不是唯一方案,也不是最好方案,医护人员应提供更多方案供她们思考和选择,让患者与家属更好地去接受与度过。

4

反思四:家属跟医生表达的想法,是否一定是患者本人的想法?


讲座现场的一位正在学习缓和医疗的医护人员在讨论中说:“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缓和医疗随时都可以参与其中,包括控制症状、解除患者心理或者灵性层面的痛苦。只要我们介入,缓和医疗就像是保护伞一样,在病程中、在疾病的周围保护患者。
患者身体上的症状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如果患者躯体症状在控制得很好的情况下,她可能没有那么难受,可能后续的一些交流或者是沟通会有一个很自然的过程。同时,对于恶性肿瘤的患者而言,治疗并不是他们的全部生活,在这生命最后的阶段,还有其他的一些事情要去做,包括患者心愿等等

本文首发:谐和安宁Harmony Hospice

责任编辑:Fiona


版权申明

 本文转载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惊!你以为的皮肤病,褪下“伪装”后的真面目竟是血液肿瘤!(非医学专业慎入)
●这个“癌”不痛不痒,难以察觉!防治的关键在于......
●淋巴瘤等多种肿瘤喜迎新药,速来围观!
●血小板增多要警惕,或是白血病“预警信号”|一“诊”见血

*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