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培养”孩子的“内驱力”吗?——关于被误解的“内驱力”

发布于 2021-10-12 20:59

近几年,“内驱力”这个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视野之中,市面上关于如何“培养”孩子“内驱力”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乱花迷眼。

而如今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则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面对越来越大的学业挑战和社会压力,一些孩子天生满满的“内驱力”反而逐渐降低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什么是“内驱力”?


首先来看“内驱力”的概念,它源自于社会心理学中经典的动机理论。所谓动机,分为两种不同类型: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简单来说,外部动机指完成某项任务是为了得到来自外部的一些奖励。例如为了获得物质奖励,或者他人的赞扬等。内部动机指为了让自己感到一种完成的满足感,从而去完成某一项任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内驱力”。

而这两种动机是相互对立,此消彼长的。也就是说,过度地使用外部动机,可能导致内部动机的缺失和不足。

因此,“内驱力”既然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完成某一个任务,那么培养、激发、唤醒“内驱力”的提法,本身就是个悖论

凡是要用某种方式去培养出来的,多半不是“内驱力”。它可能是被培养出来的某种品质(如毅力、好胜心、服从性等)和行为表现(如好的习惯等)。这些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内驱力”的表现。然而其中的某些表现恰恰是外部动机所驱动的,往往与“内驱力”背道而驰。

内驱力从何而来?


其实,孩子自从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他的“内驱力”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不需要去刻意培养。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毕生发展理论,我们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发展任务,也就是一对矛盾需要去解决。

与“内驱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就是学前期(3-6岁)的这对矛盾:主动VS.内疚。

通过增加主动性,减少内疚感,在不断达到动态平衡的过程中,这一阶段人格的发展任务得以完成。当一个孩子有了独立意识之后,他的主动性就会大大提升。这个时候他会产生目标感,会主动地想去做一些事情。当他发现自己有能力把想做的事情做好,就会不断强化他的主动性和目标感。

孩子学龄前,家长能做的是为他们创造空间,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尝试、玩耍。孩子选择上兴趣班也好,捉虫子也好,玩泥巴也好,所谓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通俗地讲,学什么玩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如何保护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既然无法培养出来,那我们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父母可以做的是,从学前期开始,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培养孩子的目标感。因为“内驱力”是保护出来的。


1
避坑指南
家长的口头禅:

1、“看这些闲书/电视节目有什么用?”

“不打扰”是保护“内驱力”最基本的要求。孩子在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时候,请不要浇冷水。

况且,所谓“闲书”,指与学业无关的书,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讲的。而在整个人生长河之中,所有的书都可以是参考书,谁知道你认为的“闲书”,会为孩子以后的哪个阶段埋下伏笔。

所以,还是那句话,请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他自由地去探索、汲取知识。

 

2、“现在好好学习,将来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现在努力学习就是为了不学习。无形之中,已经把学习这件事与外部动机挂上勾,而这个外部动机居然是学习的对立面。

学习如果出于内部动机,比如说,孩子感到学习让我很享受,有获取知识的愉悦感,有成就感,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内驱力”。

如果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奖励,或是为了以后过上轻松的生活,类似的表述会磨损孩子的“内驱力”。

 

3、“你怎么就不能跟***学学?”

有的家长认为,这是在为孩子建立一个榜样,帮助他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如果孩子听进去了,表面上看上去孩子有了努力学习的动力。这种超越某个人的动力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内驱力”。但是恰恰相反,这是被“某人”驱动的外部动机。

上文提到埃里克森的理论,关于学前期发展任务中,主动VS.内疚是一对矛盾。

努力超过别人,听上去像是一句激励,但也意味着,如果做不到我就不够好。害怕失败、担心输给别人,这时的努力是由内疚感驱动的,与“内驱力”的目标又是南辕北辙。

当然,上述这类话并不是绝对不能说,曾经说过的也不用过分内疚。但如果长时间地反复说,很有可能会阻碍孩子“内驱力”的发展。


2
无条件的积极

父母无条件的爱就是对孩子“内驱力“的有力保护,可以支撑他一直走下去。


3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学习成长的过程。父母成长的第一步,就是能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如果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我们为他高兴。如果没有看到他的“内驱力”怎么办?我们能做的,就是接纳和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观察孩子,他热爱什么,擅长什么,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




除此之外,父母能做的就是尽量放松,包容孩子的同时,也给自己多一点的宽容。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而是享受和孩子在一起亲子时光,理解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接纳孩子,也就是接纳自己。

 妞妈:

 学校专职心理教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

 上海心理学会会员

 上海市浦东新区心理咨询协会委员

 七七心理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为多家司法机关、学校、企业、社区街道提供心理援助和心理咨询服务。

      生一个孩子最大的乐趣是和她一起成长。

     和妞妈一起在育儿的道路上打怪升级,get新技能!

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分享、与都在这儿
给小编加点料

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发邮件至:aisoutu@outlook.com 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相关素材